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西方哲学史论文(大作业)
论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现实意义作者:马原野学号:13121163摘要:幸福是人类现实生活存在的一种重要现象,也是人类生活所不断追求的目的和理想。但不同伦理学家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将幸福与感官快乐等同起来,有的相反则把快乐与道德对立起来否定感官快乐,追求禁欲主义,还有的认为德性就是幸福。亚里士多德不同意这些观点,主张快乐与德性结合,欲望、意志受理性支配并围绕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这一中心命题着重探讨了幸福的内涵,达到幸福的条件、途径和方法。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如实施德性教育,个体道德和公共道德结合,幸福的实现关键在于实践等,这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在今天也将给予我们以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关键词:幸福观德性至善评价一、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时代背景自给自足的城邦生活和哲学探索由自然转向人本身是亚里士多德幸福观产生的时代背景。亚里士多德正是处于这样的一个时代:一方面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加深,另一方面富有奴隶主和自由贫民之间的斗争也日趋激烈。面对这样的时代,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温和民主制”的思想,也就是说抑制最富有阶级,扶持贫民,强化中层阶级。这正是亚里士多德认同的公正的体制,通过这种公正的体制,城邦生活可以有序、稳定的进行,公民会获得平等的参与政治的权力、受教育的权力,在拥有了平等权力的同时,公民会完善自身的德性,追求幸福、至善的生活。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的扬弃体现在,苏格拉底虽然关注人自身,但他更注重的是客观的、普遍的道德根据,他的伦理思想仍然具有一种抽象性,并没有把伦理问题置于具体的现实生活中。而亚里士多德关于伦理的思想更具有现实性,他把关注的目光置于现实社会,人们的各种德性都是根植于城邦生活之中的,也是与城邦生活密切联系的。二、什么是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幸福是一个关于人的概念,只有有意识的人才能认知到幸福,亚里士多德正是基于人和人性的认识提出了他的幸福观,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人性论的思想。人是理性的动物亚里士多德说:“无论是牛,还是马,以及其他动物,我们都不能称之为幸福的。因为它们没有一种能分有这种现实活动[1]”。亚里士多德把灵魂分为三个等级,最低等级的是植物灵魂或营养灵魂,而比植物灵魂高一等级的是动物灵魂[1]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页或感觉灵魂,最高的形式就是人类灵魂或理智灵魂。人是整治的动物亚里士多德认为“无论是一个人或一匹马或一个家庭,当它生长完成以后,我们就见到了它的自然本性;每一自然事物生长的目的就在鲜明其本性[2]”。显然,当人生长完成后,他的自然本性就显现在他所生活的这个社会中,参与城邦生活就是这个个体在社会中所从事的活动。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幸福是一种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德性到底是什么呢?“在灵魂中有三者生成,就是感受、潜能和品质[4]”,亚里士多德把感受和潜能都否定了,他认为德性就是一种品质,而德性更是这样的一种品质,不仅以它为德性,更加要使它优秀。动物不能说是幸福的,正是因为它们没有理性灵魂,所以它们不可能从事现实活动,而孩子们也不能说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的理智灵魂还未受到教化,他们没有这样合于德性的行为,但我们可以说他们有希望获得幸福。幸福是至善,是人生的终极目的三、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理论来源快乐论作为当时快乐论的代表人物的德谟克利特主张,人生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享受快乐,减少痛苦。他认为“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黄金,它的居处是在我们的灵魂之中[1]”。德谟克利特所提到的追求节制、适度的快乐,显然与亚里士多德所追求的中道原则有相似之处。亚里士多德并不认同快乐论对于物质财富、外在的善的过分追求,特别是快乐论后来发展成为的享乐主义,虽然亚里士多德承认幸福需要以外在的善作为补充,但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外在的善更多是指朋友,而财富、地位等物质条件,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只要中等的财富就好了。德性论苏格拉底认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如何做到使自己达到“善生”是人生最高的追求,而他这种“善生”理想,是建立在以“善”为根本的幸福观之上的。他认为,每个行为,每件事情都是有目的;而幸福是我们只为它自身而追求它的[2]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7页[4]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2页[1]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87页唯一的目的,幸福之所以是这样一个目的,原因是它是我们行为的最终原因。显然,亚里士多德继承了苏格拉底关于善的目的论,因为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的行为都应该以善为目的,而善的顶点就应该是幸福,即至善就是幸福。苏格拉底把人的幸福与人的“理性”、“德性”密切地联系起来,认为人要实现幸福就需要培养德性,正是因此苏格拉底提出了“善人就是幸福的,恶人就是不幸的”这样的命题。亚里士多德所崇尚的幸福是一种合于德性的实现活动,而苏格拉底把德性看作是知识,二人这里所说的“德性”显然并不是一样的含义,这也是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的超越,他赋予了德性真正伦理上的意义。而在苏格拉底之后继承他的思想的犬儒学派,更是把这种德性论发展成禁欲主义,认为只有摒弃物质上的快乐,苦行绝欲,才能得到精神上的解脱,获得真正的幸福。而亚里士多德对这样完全否定外在物质的德性论更是持批判态度的。四、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实现的条件客观条件:公正的体制与友爱公正与友爱都有三种形式,就是家庭中的公正与友爱,兄弟和伙伴间的公正和友爱,公民之间的公正和友爱。一个社会只有家庭和睦,兄友弟恭,伙伴之间相亲相爱,公民之间遵循道德和法律共同生活,这样的社会才可能使人得到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是优良城邦政体的核心,而最能体现城邦正义的政体,就是混合平民政体与寡头政体,建立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混合政体。而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更有利于人们追求幸福。主观条件:遵循中道原则和追求思辨的生活什么是中道原则?一些道德规范自然地要被过度和不及所破坏。比如我们锻炼过多或过少都会损害体力,过多的饮食和过少的饮食都会损害健康,只有适度才能造成健康,并增进和保持他们。对于节制、勇敢以及其他德性,更加是如此。五、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现实意义幸福这个话题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被淘汰,它仍然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我们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追求的愿望丝毫没有改变,即使我们所处的时代,与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期相隔很遥远。但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有某些相似性,都处于全球化和价值多元化时期。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我们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两种价值观念的碰撞,西方国家借助于各种消费品宣传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伦理思想。正是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这样一些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人在思想上崇尚金钱,信奉拜金主义,在行为上表现上追求物质享受,讲求感官快乐。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根本变化,幸福观趋向多元并立与竞争的局面中。因此,面对这种形势,构造一种适应科技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幸福观显得十分必要。而任何一种理论或价值观的构建都要受历史文化的影响。亚氏的伦理思想作为世界文化的源流之一,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和启示性。第一,真正的幸福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亚氏在阐释幸福的内涵时,强调幸福在于人的功能的最大程度的发挥也即自我价值的实现。因为我们功能的发挥可以体现我们自己的价值,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如果我们这个目标实现了,那么就获得了幸福,获得了真正的幸福。他还告诉人们,活着就应该追求伟大目标,应为某种高尚事业奋斗。应把一切困难和不幸踩在脚下,并在同艰难、不幸的抗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体验生活的欢乐和幸福。第二,正确的行为要靠理性的指导,欲望要符合德性,使幸福与道德结合起来。在当今社会许多人片面追求个人快乐,以满足感官快乐为幸福。在这样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的支配下,无可避免地出现私欲膨胀,纵欲无度等现象。在两千多年以前亚氏就劝导我们要追求高尚的适度的快乐而规避卑下的和过分的快乐,既重视快乐的价值又避免纯感官的快乐。一个有理性的人在行为时应当通过选择、自制、节制使快乐欲望符合德性。这是我们现代人应继承的价值观念。第三,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把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统一起来。亚氏特别强调个人幸福与他人、城邦幸福的关系,认为个人的幸福离不开整个城邦的幸福。我们知道,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只有在社会幸福不断增长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障。集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是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真正有机统一的原则。它要求人们在为社会贡献中塑造自己满足自己同时也要求社会积极关心每个人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精神和物质需要。只有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幸福,才是真实的幸福,只有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幸福。当然,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也有其包括不可避免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是奴隶制时代的产物,从总体上看是为奴隶制服务的。我们在对其进行考察时必须注意到的,但不影响我们对其合理性因素的吸纳和借鉴。
本文标题:西方哲学史论文(大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69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