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贵州省“十二五”特色农业发展专项规划
1贵州省“十二五”特色农业发展专项规划为推进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实现贵州特色农业的历史性跨越,根据《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和《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本规划。一、战略地位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战场”,是发展山区现代农业的“切入点”,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突破口”,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对实现全省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推进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特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个主要类型,是利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并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贵州具有气候、生物和资源多样性的特点和优势,孕育了大量的名、优、稀、珍品种资源,具有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优势和潜力。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带和产业群,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是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二)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效益的客观要求在优势产区发展主导产品,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有利于资源、政策、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集聚,充分挖掘生产资料、品种、技术和物质装备等潜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在优势区域率先建成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名牌农产2品生产基地,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提升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总体效益。(三)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稳定渠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并带动加工、储藏、保鲜、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培育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性支柱产业,提高农产品经营性收入、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建立起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渠道。二、发展现状(一)主要成绩“十一五”期间,是贵州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明显的时期。以生态畜牧业、蔬菜、茶叶、马铃薯、精品水果、中药材、大鲵和特色杂粮等为重点的优势特色产业成长迅速,呈现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布局开始形成、产业体系逐步完善、质量水平稳步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长的良好格局,优势特色产业已成为贵州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主体特征。“十一五”期末,全省优势特色农作物播种面积达3296万亩,占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42%,总产值320亿元,占全省种植业总产值的60%,逐步成为贵州种植业的主导产品;全省生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畜牧业收入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38%以上,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生态畜牧业。2010年,全省畜牧养殖出栏猪1688.67万头、牛96.56万头、羊198.7万只、禽8391.14万羽,肉类总产179.09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304.1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0.48%,牛、猪、羊存栏在全国分别排名第6、第11和第21位。生猪、肉牛、肉羊、肉鸡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为15.66%、11.31%、27.53%和59.15%。与2007年比,猪肉148.09万吨,增加22.49万吨,年均增长5.64%;牛肉11.99万吨,增加2.49万吨,年均增长8.08%;羊肉3.38万吨,增加0.58万吨,年均增长6.43%;禽肉14.12万吨,增加2.42万吨,年均增长6.47%;牛奶4.59万吨,增加0.53万吨,年均增长4.17%;禽蛋12.51万吨,增加2.21万吨,年均增长6.69%;全省建种畜禽场137个,生猪品种改良点1万余个、牛改点2145个、羊改点2817个,建立和完善了良种繁育、畜产品质量监测、动物防疫等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明显改善,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蔓延得到有效遏制;全省人工草地建设累计保留面积570万亩,人工草地建设稳步增长;全省有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152个,年产值26.45亿元,畜产品加工产值与畜牧业产值比为0.2:1,产业延伸向前推进。蔬菜产业。2010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971.88万亩,产量1202.04万吨。全省蔬菜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由2006年的11.1%上升至2010年的13.25%。全省农民人均蔬菜种植纯收入52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在大娄山、苗岭、乌蒙山、武陵山区初步构建了杭瑞、兰海高速公路沿线夏秋蔬菜产业带,沿南北盘江、红水河河谷区初步构建了三都——兴义和镇宁——关岭沿线的冬春蔬菜产业带。辣椒产业是我省重要和典型的优势特色产业,省农委已将辣椒列入主要3农作物范围,建立了10个省级区试点,全省有黔北——黔东北产区、黔西北产区、黔南——黔东南产区、黔中——黔西南产区四大产区,已初步形成了杭瑞和兰海高速公路沿线两大产业带。初步建立了蔬菜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新鲜蔬菜销往珠江、长江流域20余个省、市、区,出口东南亚和港澳地区。以特色辣椒制品为代表的蔬菜加工制品销往全国,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油辣椒产品已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茶产业。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茶园总面积从2006年的95.40万亩发展到现有的250.79万亩,茶园面积在全国排名迅速攀升,茶园无性系比重由21.3%上升到现在的77%,远高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无性系茶树种苗繁育基地,茶苗基本自给。茶叶产量6.1万吨,产值32.17亿元,比2006年分别增长154.2%、393.8%;全省注册茶叶加工企业616家,数量翻了一番,资产总额29.8亿元,是2006年的7倍以上,初步形成大中小并举的加工企业集群;通过开展以“贵州绿茶·秀甲天下”为主题的宣传推介活动,贵州茶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增强。马铃薯产业。2010年种植面积968.76万亩,总产量707万吨,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四位。种薯、商品薯和加工品大量外销,基本形成全国马铃薯大省地位。马铃薯产量折粮占夏粮产量的84.8%,占全年粮食产量的12.7%,马铃薯种植产值超过100亿元,折合农民人均纯收入240元,对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贡献十分显著;初步建立起覆盖全省的从原原种到二级良种的扩繁体系,脱毒种薯生产每年可满足600万亩以上生产用种需要。精品水果。以苹果、火龙果、柑桔和优势时令水果为重点的精品水果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种类的果苗繁育体系基本健全,基地面积迅速扩大。培育出高原红苹果、罗甸火龙果、凉都红心猕猴桃、开阳富硒枇杷等一批有影响的精品水果品牌,一批基地和产品获得无公害产地、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认证,产品销往10多个省(区)和俄罗斯市场。截止2010年,全省水果面积227.25万亩,产量123.47万吨,果品产值达36亿,同时带动以赏花、品果为主题的旅游观光和“农家乐”等二、三产业收入达20多亿元,水果产业成为40多万农户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中药材。我省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种植面积200万亩,栽培种类110多个,建成天麻、杜仲、半夏、石斛、吴茱萸、何首乌、头花蓼、淫羊藿、太子参、续断等40多种药材的规范化试验示范基地70多个,规模达20多万亩。何首乌等4种中药材生产基地通过了国家GAP认证检查,金钗石斛等3种中药材获得了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中药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7个,具备了较强的产业基础。大鲵养殖。全省46个县(市区)110个乡镇148个村建成各类大鲵驯养繁殖基地,养殖户1619户,养殖企业95家,现有各类大鲵存池数增至23.5万尾,全省子二代苗种繁育体系正在逐步建成,全省自行孵化繁殖的子二代苗种约5万尾以上。散户养殖快速增加,户均养鲵20尾左右的农户由359户增至1619户。特色杂粮。各种杂粮种类中,薏苡、苦荞、芸豆、高梁、芭蕉芋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主要分布在黔西北、黔西南、黔北地区的半高山、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区域相对集中。薏苡全省种植面积14.4万亩,总产3.6万吨,平均单产250.4公斤;荞麦种植面积36.4万亩,总产4.7万吨,平均单产130公斤;芸豆种植面积158万亩,总产12.2万吨,平均单产77公斤;优质酒用高粱种植面积51.41万亩,总产10.88万吨,平均单产221公斤;芭蕉芋种植面积26.6万亩,总产46.24万吨,平均单产3000公斤。(二)资源优势与潜力分析1、资源优势(1)类型多样的土壤资源。全省耕地6843.9万亩,约占国土总面积25%,土壤类型多样,适宜不同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为多种生物提供了特殊的适宜的土壤环境。(2)独特多样的自然气候。贵州具有气候类型多样、立体气候明显的特点。境内具有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中温带等4个气候带;以热量和水分为划分标准,全省可分为温热农业气候区、温暖农业气候区、温和农业气候区、温凉农业气候区和高寒农业气候区5个区。全省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发展特色农业的自然气候环境得天独厚。(3)充沛的水热条件。贵州自然水热资源条件好,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年降水平均相对变率小,季节分配不均。年日照时数1100~1700小时,≥10℃的活动积温为2200~6500℃,光、热、水变化基本同步,尤其是夏季,气温适宜,雨水充足,日照丰富,构成光、热、水最佳匹配,水热资源条件优越。(4)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贵州有饲用植物1800余种,农作物40多种,大宗蔬菜100多种,果树127种,药用植物4419种,以及编入贵州省畜禽品种志和品种图谱的畜禽品种39个,生物资源丰富多彩。(5)优越的生态环境。贵州山青水秀,工业化程度较低,农用土地平均单位面积“三废”排放量小,对水资源和土地的污染程度相对较轻,环境状况明显优于发达省区和周边地区,是全国农用土地污染最轻的省份之一,适宜于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优质农产品。(6)特殊的农业地质背景。地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内在品质。贵州复杂的地质环境与丰富的地矿元素(如富硒富锌),赋予特色农产品明显的地域性优势,形成了一批范围相对集中、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带)。(7)丰富的能源优势及劳力资源。贵州是能源大省,蕴藏丰富的水能及煤炭资源,为农产品的加工提供了优越的能源保证。全省年产原煤1.37亿吨,年发电量1380亿千瓦时,是西电东送的主要省份。全省现有乡村劳动力2100多万人,现有农业生产水平不能满足劳力就业需要,除相当一部分向城市转移以外,全省农村剩余劳力有300多万人。能源优势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2、资源潜力(1)优势特色农作物种植耕地可利用潜力。根据贵州省国土厅调查,全省现有耕地6843.9万亩,其中水田1928万亩,旱地4897.9万亩,水浇地18万亩。按2010年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334.45万亩来推算,复种指数仅107.2%,通过多熟种植、扩大复种,增加种植面积的潜力还很大。另外,随着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项目的实施,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可调剂相当面积的耕地用于优势特色农作物种植。(2)优势特色园艺作物种植土地资源可利用潜力。根据贵州省农业区划办公室1993年“四低三5荒”资源调查,全省有宜农非耕地17248万亩,尚未利用的荒山荒地资源达7700万亩。从我省不利用耕地的主要优势特色园艺作物茶叶、水果看,全省茶园种植适宜土地面积750万亩,现有茶园329.3万亩;全省适宜发展果树种植的土地面积1000万亩以上,现有果园面积227.25万亩,宜农非耕地资源利用潜力很大。(3)特色养殖业资源可利用潜力。贵州重点选择发展的优势特色畜禽、水产品有:优质肉猪、肉牛、肉羊、肉禽、大鲵、冷水鱼等。贵州省有丰富的草山草坡、农作物秸秆和藤蔓资源,全省水热条件极好,四季均利于牧草生长,通过合理利用天然草地、加大人工种草力度、提高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等综合措施,我省草食动物饲养可达2500万个黄牛单位以上,种草养畜很有潜力。贵州是大鲵的原生地,野生资源
本文标题:贵州省“十二五”特色农业发展专项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85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