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赵谦祥与绿色语文》摘抄名家课例“人”之我悟一撇一捺互支撑,一灵一肉两相成。一情一理为双翼,一言一行赖悟功。“悟”之我见“悟”由“心”与“吾”构成,心之官则思”:故从左往右看,乃“思之吾”,即思想的我;从右往左看,乃“吾之思”,即我的思想。所谓悟性,就是个性的思想,思想的个性。何谓“大写”英才?人之大者,未必官之大者,钱之大者,名之大者,但必为志之大者,境之大者,慧之大者。人之大者,必有大志向:目中有祖国,心中有人类;绝非如人之小者汲汲于一己一家之私利。人之大者,必有大境界:求真,求善,求美;绝非如人之小者物欲之外再无精神追求。人之大者,必有大智慧:自知知人,实事求是,追本溯源;绝非如人之小者自欺欺人,弄虚作假,舍本逐末。何谓“大写”之爱?那种遮羞护短的偏爱、一味顺从的溺爱、高压狠罚的变态之爱,即使再真诚,也是肤浅的小写之爱。只有把无私的奉献倾注于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疏导之中的爱,才是深沉的大写之爱。班主任之于学生:不是居高临下的主人,而是平等互助的朋友;不是包办琐事的保姆,而是精神世界的导师。——此之谓“贵人”何谓“绿色语文”?把“工具性”与“人文性”融会于语文教学中,使学语文与学做人统一起来的语文。它恢复了语文学科的“纯天然”性,它落实了语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故名之曰“绿色语文”。绿色诗歌鉴赏概说(一)口诵心惟,把风入诗境以“口诵”投入诗境,是为了感知诗歌的“音趣”,即音乐美——压韵美、声调美、节奏美。而“投入”是学生自己的“投入”,绝不是老师的“塞入”,务必让学生敞开心,放开声,读出味儿,自诵自悟;绝不可由教师来讲韵律,析声调,论节奏,越俎代庖。以“心惟”投入诗境,是为了感知诗歌的“意趣”(“情趣”与“理趣”)“心惟”妈韩愈所说的“沉浸醲郁,含英咀华”,忘却自己,诗我合一,尽享诗意的甘醇。绿色鉴赏特别强调发挥学生“强烈的自主意识”,在对作品“含英咀华”的基础上,进行“多元的开放性”解读,力求有“新的发现”,做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评述。(二)咬文嚼字,跳出诗境鉴赏不只是为了享受“音趣”、“情趣”和“理趣”,同时也是为了获取“文趣”。“文趣”既指“文字”之趣,也指“章法”之趣。“跳出”诗境,就是对诗歌做“庐山“之外的理性审视,品其言而察其妙,析其章面悟其法。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是语言艺术金字塔的塔尖。丧失了对“咬文嚼字“的敏感,就从根本上迷失诗歌鉴赏之路。所以,尽可能少做几道断章取义的标准化鉴赏试题,千方百计多做一些全方位的原汁原味的诗歌鉴赏,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当务之急。对文字的推敲,说到底,是对思想情感的提纯;对章法的推敲,说到底,是对逻辑思维的锤炼。我将这种绿色诗歌鉴赏的要点,概括成以下歌诀:熟读成诵入诗门,因人因世索诗魂。察物辨景识意象,含英咀华品味新。悟情悟理得意趣,沉入意境喜会心。跳出庐山解文趣,审美尤重弦外音。第一句讲诵读,体会“音趣”;第二句讲鉴赏的前提:因人论诗、因世论诗;第三、四句对具体的“意象”要明察细辨,反复品味;第五、六句讲走进“意境”,发扬悟性,揣摩诗的“情趣”或“理趣”;第七句讲对“文趣”即艺术手法的解析;结句“尤重弦外音”讲把文学的诗意引入现实生活,诗化人生,造就“诗意栖居”的人。(三)无意插柳柳成荫所谓“无意插柳”,是指在平时的语文课堂和课余生活中,营造一种浓郁的诗意氛围:课上课间,不忘朗读诗、背诵诗;阅读写作,不忘玩味诗、运用诗;感悟人生,不忘联想诗、创作诗……激之以兴趣,着眼于游戏,无意于应试,故可谓“无意插柳”,但耳濡目染,渐成良习,受益无穷。(四)赏诗功夫在诗外朱光潜先生说过:“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经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所谓诗并并无深文奥义,它只是在人生世相中风本部门某一点特别新鲜有趣而把它描绘出来。……但是有生命而无诗的人虽未到诗的末日,实在是早已到了生命的末日了,那真是一件最可悲的事。……读诗的功用不仅在消愁遣闷,不仅是替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它在使人到处可以感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维持生命和扩展生命的活力。”绿色文言教学概说何谓“绿色”文言教学?首先,绿色文言教学不是那种流行的文言“语法”教学,而是种文言“语感”教学。文言“语法”教学的着力点在于教师对古汉语词法和句法的详析细讲,教学方式是纯粹的“注入式”,学生接受的是抽象的概念;而文言“语感”教学的着力点在于引导学生对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眼到”、“口到”、“心到”的操练,教学方法是学生的“自诵自悟”,学生所得的是真实的体验。当然,对古汉语语法,不是不讲,而是“精讲”——是“以读带讲”“以讲促读”。大凡学习语言,不论古今中外,都是学者在一定的语境中自己“习”得的,而不是靠教师讲得的。…………中国古代的语言教育主要是靠“诵读”和“涵泳”奏效的。朱熹提出的“熟读精思“之法,就是对古代语言教育方法的精练而又经典的概括。这就是我们祖先当年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是没有受过污染的原汁原味的纯天然的文言教学法。绿色文言教学,正是继承了这种纯天然的文言教学法,强化诵读——不只是在早读和谭外强化,即使在课堂上也要把大半时间让给学生诵读。但晕种诵读已经在剔除了古代私塾里那种“死”记“硬”背,而发展为一咱在老师引导和点拨下的“活”记“软”背。教师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解疑破难的“领读”、贯通文脉的“导读”,激励和带动学生异口同声地“齐读”,诵、听轮换地“轮读”,辅以提示的“背读”,分层逐段的“接读”,众声鼎沸的“速读”……从而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书声朗朗的学习气氛。“之乎者也”的文言语感,就在这日积月累的“熟读成诵”中熏陶中养成。其次,绿色文言教学不是那种单纯追求“文白”对译的教学,而是在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深思熟虑“文章”精华的教学。精思的对象是什么?一是遣词谋篇的匠心,二是博大精深的思想。精思前者,可使学生悟得大师们的写作经验;精思后者,要使学生继承中国古代的人文精华。绿色文言教学的精髓全在“熟读精思”这四言之中。“熟读”的标准何在?朱熹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用范文的语言规范自己的语言。“精思”的标准何在?朱熹曰:“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让范文的思想渗入自己的心灵(“渗入”不等于“全盘吸收”,而是有所剔除的扬弃。)“熟读精思”的主体是谁?当然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这与新课标和新课改所提倡的“与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不谋而合。文言文点拨教学法刍议就是以学生诵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强化语感训练,重视人文熏陶的一种谭堂教学法。要想确保点拨法的落实,首先必须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诵读文言文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而教师点拨的时间不多于15分钟。这种2:1的时间分配,既可保证学生每节课熟读成诵的文言在200字左右,又可限制教师在指导时兴之所至,信口开河。新式的“点拨法”,与学生的“满堂诵”、“满堂思”相生相长。1、“熟读”之点拨举其要者有六种。领读,以正音正调。教师领读,是为了正字音,正语调,以便做到朱熹读书法的“四不”: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通读,以略通文意。这种对全文(或全段)的诵读,有种于对全文(或全段)语境的整体把握,是学生理解局部文意的必要前提。译读,以破难解疑。边译边读,随读随译码,对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逐步扫清障碍,破难解疑,以利理解记忆。速读,以熟练口齿。慢读,利于求准;速读,利于求畅。矫正学生口笨舌拙的惟一途径,便是速读。只有使学生的诵读由“准”而“熟”,由“熟“而”快“,方可臻于朱熹所谓经“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地。竞读,以振气造势。每节课诵读二三十分钟,未免口乏神倦。当此之际,不妨在组与组或人与人之间,以接读、轮读、测读展开竞赛。书声琅琅,钟鸣鼎沸,遂使昂扬之气重振,热烈之势再呈。标读,以强化记忆。所谓标读,即在熟读基础上进行的有提示的诵读。具体分为两种:其一为词语标读,发即摘取原文字词做板书,以辅助学生连贯背诵课文,借以强化机械记忆。其二为文意标读,即提炼原文主要内容做板书,以深化学生理解记忆。标读,是“熟读”点拨的最高阶段。它标志着学生的诵读已在老师的引导下,由“生”至“熟”,由“熟”至“诵”,由“浅”至“深”了。同时,标读又是从“熟读”转“精思”的过渡环节。如果说“词语标读”是使学生学生由“熟读”而“成诵”的话,那么“文章标读”便是使学生由“成诵”而“精思”——思其文脉,思其技巧,思其情趣,思其哲理,由此进入古文学习的更高境界。2、“精思”之点拨“熟读”与“精思”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有读即有思,有思方促读;但毕竟有侧重诵读以求口齿流畅的阶段,也有偏重思索以求揭示文妙的阶段。“精思”点拨,即为后者。(1)设问背诵,深化理解所谓设问背诵,不是按照常规从头至尾通篇背诵,而是教师依据对文章的深层理解,打乱原文顺序,设置具体问题,让学生从记忆库中提取有关段落或语句来回答的背诵。其方式大体有三种:其一,于文脉设问。其二,于技巧设问。其三,于内容设问(2)一言心得,砺炼悟性“一言心得”,是文言诵读课教学的压轴环节。所谓一言心得,即要求学生在熟读精思之后,将自己对文章主旨的感悟做“一言以蔽之”的书面表达。“一言心得”的要求有三条:真实,不写假话;准确,不写错话;生动,不写死话。(后来浓缩为三条标准:精诚、精确、精彩。)“一言心得”的好处有三点:短、平、快。短,则凝思;平,则易写;快,则省时。学生有感而发,教师有的放矢,省时高效,事半功倍。绿色散文鉴赏概说(一)读好书,讲的是要有好的读本(二)好读书,讲的是要有好的读书方式是重在整体感悟、涵养精神,还是重在肢解文本、获取知识?这是绿色阅读与灰色阅读的第一道分水岭。重在“求同”,还是重在“求异”?这是绿色阅读与灰色阅读的第二道分水岭。“求同”不是主观外加的金科玉律,而是文本内在的精神本质。“求异”不是随心所欲地断章取义,而是在充分尊重文本的前提下的张扬自我。“求”是继承,“求异”是发展;“求同”是吸收,“求异”是创新。“求同”不能限制过死,“求异”不可放得太活。只“求同”不“求异“,就是死读书,读书死;既“求同”又“求异”,才是活读书,读书活。读书以“求异”为主,理由有三:首先,书是用来“开发”生活而不是“规范”生活的。既然每一本书都是作者对生活的“注解”,而生活本身又是绚丽多彩的,那么每一个生活的参与者就都有权对生活给出自己的“注解”,这才是让书本为生活服务。其次,即使我们所读的书句句是趔,世界上的趔也不可能被穷尽。因此,如果以“求同”为读书目的,势必不利于激发和引导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最后,一味地讲“求同”就会误导学生揣摩老师的意图,追随老师的思路,结果势必把自己鲜活的灵感、新颖的思想或个性的表达扼杀在摇篮中。绿色作文概说(一)呼唤绿色(二)以人为本“灰色作文”与“绿色作文”的本质区别何在?前者是“谋求分数的敲门砖”;后者是“完善人生的健身器”。“绿色作文”发源于做人,复归于做人——绿在“以人为本”。作为一次完美的绿色作文训练,务必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激活悟性,使学生“心动”;指导写作,使学生“笔动”;引导落实,使学生“行动”。三者之中,“心动”是本源,“笔动”是关键,“行动”是归宿。没有心动只有笔动,只能写出充斥假大空废“四话”的灰色文章;既有“心动”又有“笔动”,才能写出健心润笔的绿色文章;至于“心动”“笔动”之后,追求“行胜于言”,做到“三动”兼备,方始登上训练“绿色作文”的理想境界。情动于衷,文发于外;泼墨于纸,铸魂于心。把“作文”与“做人”融为一体,此乃“绿色作文”之本。(三)以活为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绿色作文”的活水从何而来?既非来自“名师”的头脑,也非来自“题海”的磨炼。它的真正源头,来自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本人于1996年开创的《东方时空》感悟课,即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本人还开创了班会感悟课——一种将主题班会和写作训练嫁接起来的新课型。班会的主题,从学生的成长需要提出;班会的教材,由老师有的放矢地编远;至于学生参加班会的心得,则要体现在抒发班会感悟的文章之中。“学会自立”、“学会生存”、“感悟青苹果”、“感悟清华精神”、“感悟创业
本文标题:赵谦祥与绿色语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410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