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分析3
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1.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燃气轮机(1)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研发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燃气轮机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新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燃气轮机,目前正在进行发电系统的示范阶段。这种新轮机可将热电转换效率提高多达50%,为核电站配备的蒸汽轮机可改善50%,或者一个单独的燃气轮机效率可提高40%。该系统十分紧凑,意味着资金成本会相对较低。研究主要集中在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布雷顿循环轮机,这种轮机通常是用于大型热力和核能发电方面,包括下一代动力反应堆。目标是最终取代蒸汽驱动的兰金循环轮机(效率较低,高温条件存在腐蚀性,同时由于需要非常大的轮机和冷凝器来处理多余的蒸汽,占用空间是30倍)。布雷顿循环每个组合可以产出20MW的电力,占用空间只有四个立方米。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目前有两个超临界二氧化碳测试循环。第一个发电循环位于科罗拉多州Arvada,从2010年3月开始运行,发展阶段的发电量大约为240kW,现在正在进行升级。第二个循环位于Albuquerque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用于研究临界点附近存在的包括压缩、轴承、密封、摩擦等问题。桑迪亚国家实验室近期计划继续开发和运行小的测试循环以确定关键功能和技术。测试结果将说明概念容量(尤其是它的紧凑性)、效率和更大系统的可扩展性。未来计划是进行技术的商业化,先在10MW的工业示范电厂开展。桑迪亚还有一种采用氦作为工作流体的布雷顿循环,设计运行温度约为925℃,预计发电效率达43%-46%。相比之下,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作为氦布雷顿系统提供了同样的效率,但温度相对较低(250-300℃)。S-CO2设备比氦气循环紧凑(它又比传统蒸汽循环紧凑小巧)。(2)东芝开发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火力发电系统东芝公司日前针对正在开发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火力发电系统,在达到目标压力的状态下,成功完成了燃气轮机燃烧器的燃烧试验。由此,向实现发电效率高、可回收二氧化碳、环境负荷低的系统迈进了一大步。这种系统具备与组合利用燃气和蒸汽的燃气联合循环发电同等水平的效率,同时无需另外设置分离及捕集设备就可回收高压二氧化碳。图1-1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火力发电系统示意图超临界指的是气体和液体的界限消失、性质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状态。二氧化碳在温度和压力超过31℃、74个大气压时会达到超临界状态。燃烧试验利用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试验机构的设备,于1月开始,分阶段提高燃气轮机燃烧器的压力,对其燃烧特性进行评估。此次,成功实现了在300个大气压的目标压力下燃烧。现有燃气轮机发电设备可在20个大气压左右的压力下燃烧,而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火力发电系统的目标是300个大气压,因此能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工作的燃气轮机燃烧器成为课题。此次试验成功意味着完成了第1阶段的开发。在开发的系统以天然气为燃料,在燃烧时,使用氧替代空气,因此也不会产生氮氧化物(NOx)。东芝与美国大型电力企业爱克斯龙电力公司(Exelon)、工程企业芝加哥桥梁及钢铁公司(ChicagoBridgeandIronCompany)等于2012年6月达成合作协议,共同进行系统开发,主要负责重要部件高温高压涡轮机和燃烧器。今后,各家公司将于2015年在美国建设试验成套设备,实施实证试验,力争在2017年实现250兆瓦(25万千瓦)级设备的商用化。2.超临界二氧化碳在核反应堆中的应用目前,在役的核电厂主要采用二代和二代改进型压水堆技术,随着第三代核电厂开始进入建设阶段,追求更高安全性和经济性、更少废物排放和可有效抑制核扩散的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研究工作已逐渐成为世界各核电强国的研发热点。在实现第四代核能系统主要技术指标方面,采用气体冷却剂,避免了临界热流密度等热工安全限制,易于实现堆芯出口温度提升、系统结构简化以及快谱堆芯设计等,具有特殊的优势。从物理化学稳定性的角度考虑,一般气冷堆采用氦气作为冷却剂。但氦气低密度带来的压缩功耗过大问题降低了氦气冷堆的净效率,因此氦气冷却的反应堆要求堆芯出口温度较高(一般要求在800~1000℃)以保证其经济性,这对目前的材料及工业制造技术提出了挑战。采用超临界流体作为堆芯冷却剂,利用超临界流体拟临界区物性突变现象,将压缩机运行点设置在拟临界温度附近的大密度区,将反应堆运行点设置在拟临界温度之后的低密度区,可以在保证气体冷却的前提下,降低压缩功耗,实现气冷堆在中等堆芯出口温度下达到较高效率的目标。超临界流体的这一性质使其在作为核反应堆二回路能量转换工质时同样具有明显的优势。二氧化碳(CO2)由于其临界压力相对适中(7.38MPa),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核物理性质在反应堆堆芯冷却剂的温度范围内表现出惰性气体的性质,以及其无毒、储量丰富、天然存在等特性,被认为是核反应堆内最具应用前景的能量传输和能量转换工质之一。由于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在核反应堆运行参数范围内密度较大且无相变,因此以S-CO2为工质的压缩机、气轮机等动力系统设备结构紧凑、体积较小,可降低核电厂的建造成本,实现模块化建造技术,缩短核电厂建造周期。(1)S-CO2布雷顿循环基本原理S-CO2工质用于核反应堆一般采用布雷顿热力循环模式。布雷顿循环一般包括绝热压缩、定压加热、绝热膨胀、定压放热4个基本过程,其基本循环温熵图如图2-1所示。对于核反应堆内的S-CO2布雷顿循环,其最简单、最基本的系统流程如图2-2所示,主要由压缩机、回热器、气轮机、冷却器和热源构成。直接循环条件下的热源是堆芯,间接循环下的热源是反应堆一、二回路之间的换热器。低温低压的气体经压缩机升压,再经回热器高温侧流体预热后进入热源,吸收热量后直接进入气轮机做功,做功后的乏气经回热器低温侧流体冷却后,再由冷却器冷却至所需的压缩机入口温度,进入压缩机形成闭式循环。由于这种循环可以将压缩机入口温度控制在流体的拟临界温度附近,使流体密度增大,流体压缩性较好,从而降低了压缩功耗,提高了热力系统净效率。图2-1基本布雷顿循环温熵图图2-2最简布雷顿循环流程图现有研究表明,在图2-2所示的S-CO2热力循环方案中,回热器高、低温侧工质比热容不同引起回热器存在“夹点”的问题将对循环效率造成较大影响;为提高效率,可加入中间冷却、分流、再压缩等热力过程;S-CO2布雷顿循环用于核反应堆的堆芯最佳出口温度在450~650℃之间,最佳堆芯进、出口温差在150~200℃之间;S-CO2布雷顿循环设备简化、体积小,有利于降低投入成本和实现模块化建造技术。(2)S-CO2用于核反应堆的研究现状CO2的临界压力为7.38MPa,对应的临界温度为31℃,从这一性质并结合核反应堆的工作温度可以看出,以S-CO2为冷却剂的核反应堆既不同于采用液体冷却的传统压水堆,也不同于液态和超临界状态共存的超临界水冷堆,而是一种堆芯整体完全由超临界低密度冷却剂冷却的气冷堆概念。尽管英国已经投入运行的先进气冷堆(AGR)也采用CO2作为冷却剂,且出口运行温度已达到650℃,但其运行压力约为4.2MPa,仍属亚临界条件,压缩机功耗相对较大,设备体积也相对庞大。针对采用S-CO2作为堆芯冷却剂的先进气冷堆,以美国、日本为主的核能发达国家目前已开展了一些研究,美国能源部下属几大国家实验室及部分高校还开展了S-CO2用作核反应堆二回路能量转换工质的相关研究。(a)美国研究现状美国对S-CO2工质用于核反应堆的研究主要基于3个方面的需求:①代替现有的氦气冷却剂实现气冷堆在中等出口温度下保持较高效率的目标,解决氦气冷堆的高温材料问题;②利用S-CO2气冷堆相对较高的出口温度在中短期内实现核能制氢;③以S-CO2布雷顿循环代替蒸汽兰金循环,实现动力转换系统的高效率和小型化,为多功能中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的开发提供支持。a.S-CO2气冷堆概念研究美国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研究了S-CO2用于核反应堆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概念。S-CO2用于核反应堆系统时,压缩机入口温度在拟临界温度31℃附近,堆芯出口温度在500℃以上,回热器的回热量约为堆芯释热量的2倍,回热器必须足够高效、紧凑。但受限于当时的工业技术和高性能换热器设计制造技术水平,这一方案被迫放弃。随着20世纪90年代高性能换热器设计制造技术的突破,美国从21世纪初重新开始了S-CO2工质用于核反应堆系统的探索研究。美国开展S-CO2冷却的气冷堆概念研究主要集中在麻省理工学院(MIT)、爱达荷国家实验室(INL)、阿贡国家实验室(ANL)、桑迪亚国家实验室(SAND)等研究机构,其中MIT的研究比较深入且较有代表性。MIT针对用于核反应堆的S-CO2循环,在早期Feher循环的基础上通过去掉CO2冷凝过程并以压缩机代替泵等方面的改进,形成了S-CO2再压缩直接循环模式(图2-3)。相比于最简布雷顿循环,MIT提出的循环模式设置了高、低温回热器并增加了再压缩压缩机,以解决由于回热器高、低温侧比热不同导致的换热器“夹点”问题并降低冷却器带走的热量以提高循环效率。在该循环中,高低温回热器以及冷却器均采用Heatric公司设计制造的高效紧凑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CHE)。图2-3再压缩布雷顿循环流程图MIT在循环优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3种热力循环参数方案:①基本设计方案:最高压力20MPa、堆芯出口温度550℃、净效率达43%;②先进设计方案:最高压力20MPa、堆芯出口温度650℃、净效率达47%;③高性能设计方案:最高压力20MPa、堆芯出口温度700℃、净效率可达49%。MIT分析认为,先进设计方案既能满足高效率要求,也与近期的工业技术水平相适应,是一种可行的方案。MIT针对先进设计方案,提出了S-CO2冷却快堆(GFR)的总体方案。反应堆热功率为2400MW,电功率约1200MW,采用2环路或4环路设置,设计寿命60a;系统热效率51%,净效率47%;堆芯进、出口温度分别为485.5、650℃,运行压力20MPa。核电厂总体布置简图见图2-4。图2-4MITGFR整体系统布置图在堆芯设计方面,MIT采用柱状堆芯结构,考虑到抑制核扩散问题,去掉了传统快堆堆芯设计中的钚增殖层。这种设计必须增大燃料中可裂变材料的体积份额,因此MIT在传统气冷堆块型燃料组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TID(Tube-in-Duct)燃料组件结构,以满足这方面的要求。这种燃料的元件外形为正六边形,内部圆孔为冷却剂流道,冷却剂流道与元件外表面之间填充二氧化铀/氧化铍燃料,冷却剂与燃料之间的包壳材料采用ODSMA956,多个燃料元件叉排构成一个燃料组件,如图2-5所示。图2-5TID燃料组件横截面示意图MIT针对这种堆芯结构开展了较为细致的中子物理分析及热工水力分析,提出了采用在燃料中加氧化铍并利用高压S-CO2作为径向反射层的方案,基本解决了快堆设计中正空泡反应性的难题。MIT还开展了压缩机、气轮机、PCHE等关键设备的论证设计以及能动与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控制系统等方面的设计与分析,特别比较了S-CO2气轮机与目前使用的蒸汽轮机和氦气轮机的体积(图2-6),进一步证实了S-CO2气轮机系统在缩小体积方面的优势。图2-6不同汽/气轮机体积的比较b.S-CO2能量转换系统研究美国对S-CO2用作核反应堆二回路能量转换工质的研究主要也集中在MIT及ANL、INL、SAND等国家实验室。以S-CO2作为二回路能量转换工质的核反应堆一般采用液态金属或气体冷却,以达到较高的堆芯出口温度。美国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利用S-CO2动力系统高效率、设备简化紧凑等特点开发多功能模块化中小型核反应堆。INL与MIT联合开发了以S-CO2作为动力转换工质的铅-铋合金冷却反应堆,该反应堆堆芯出口温度为555℃,S-CO2动力回路的最高运行压力为20MPa,反应堆净效率为41%。ANL开展了S-CO2再压缩循环用于一种安全可运输式反应堆——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Star-LMreactor)的评估工作。该堆堆芯采用液态铅作为冷却剂,运行压力为0.1MPa,冷却剂以完全自然循环的方式带走堆芯热量并在中间换热器(
本文标题: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分析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412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