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大禹治水》说课稿教材分析:《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们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无私奉献、心系百姓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全文结构清晰,语言精炼。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第一自然段讲治水前洪水经常泛滥,百姓生活在苦难之中;第二自然段讲鲧治水九年没有成功,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第三自然段讲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四自然讲禹带领人们采用疏导的办法制服了洪水,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我们知道,部编版教材是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这篇课文所在的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伟人”,意图让学生了解古代先贤的丰功伟绩;随单元安排的语文学习要素是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引领学生感受先贤心系百姓的奉献精神和疏导治水的智慧,也要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练习讲述故事。课文描述的治水前后两个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大禹的奉献精神和疏导治水的智慧。课文中的“小泡泡”提示用“联系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教学时也可借助一些洪水泛滥的影像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为理解词语起辅助作用;课文后面练习题第一题“先猜一猜再查字典”的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挡水、疏导、驱赶”可以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来大胆猜测,再查字典进行验证。这也是本单元的第二个语用要素。第二题是依据故事发展线索,借助线索,讲述故事。第三题为学生提供词组,既强化了生字认读,又扩充了词汇量。这一题目的落实,既可以在识记生字时扩词练习,集中认读,也可以在学习完课文之后进行巩固练习。生字分析:(识记生字)本课生字较多,部分生字的字形较复杂,宜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识记。因为在单元导读课中,已经集中学习了生字,因此,在本课中,针对部分较难得生字可以再根据学习需要进行随文识记。先分版块识记生字词语,帮助学生构筑画面,为朗读课文奠定基础。随后再随文识记,了解重点字词在语境中的意思。比如:“洪、毒、蛇、兽、伤、灾、难”7个生字,可组合成词语,先借助拼音读准词语,再联系生活或图片想象画面,了解词语的大致意思,最后在语境中复现巩固。“灾难”一词既要求会认,也要求会写。“灾”是会意字,“难”是多音字,教学时可根据字理记忆。(要求会写的字)本课要写的8个字,包含上下、左右、独体、半包围四种结构,其中左右结构的字最多。因此以左右结构的生字教学为例来说,后面再教学设计环节还会讲这一环节。结合单元主题和教材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教学目标:1、认识“洪、毒”等15个生字,会写“洪、灾”等8个字,会写“洪水、经常”等17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3、结合上下文、课文语境理解词语,运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拓展积累“洪水、防洪”等词语;学习动词和名词的搭配。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设计定为以下六个环节: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首先让同学们说说之前都读过哪些古代神话故事?2、然后引入课题《大禹治水》。3、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猜测。4、带着自己的猜测一起走进这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二、初读,把课文读通读顺;在单元导读课中,已经集中学习了生字词,所以在这里不再一一处理生字。我们发现,本课的生字大多集中在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中,因此我们对第一自然段中的部分难读词组进行生字复现,把课文读通顺。1、出示词组:洪水泛滥毒蛇猛兽伤害灾难首先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结合画面理解字词,然后可以关注到生字的偏旁,这里以偏旁“三点水”为例,学生明白带三点水的汉字大多和水有关。聚焦“灾”字,看字形猜猜“灾”字的意思。揭示“宀”表示房子,房子里边着火表示灾难。如果水过多就是水灾,火失去控制就是火灾,这一切都是灾难。运用字理识记汉字,既强化生字认读,又扩充了词汇量。三、细读,借关键词句,了解故事内容;第一步(一)抓住字词,体会洪水带来的灾难。学生再读这组词语,说说透过词语看到说了什么样的画面,在这里也可以结合一些洪水泛滥的图像,让学生们体会那种洪水横流、田地被淹、房屋被冲毁、人们无家可归的场景,学生们会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那这样的景象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呢?从而引出第一自然段中对洪水泛滥的描写。读第一自然段,画出表示洪水“泛滥”的语句。这样根据下文理解“泛滥”一词自然而然的就解决了。抓住“泛滥”一词再来回顾朗读第一段,我们可以根据内容提炼出这样的关键语句——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这时,随机板书关键语句,为下面的按照提示讲述故事做准备。第二步(二)面对泛滥的洪水、毒蛇猛兽,鲧和禹分别是怎么做的?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们抓住“挡水、疏导、驱赶”这三组词语理解鲧和禹治水的方法。这也体现了本单元的第二个语用要素学习——根据形声字的构字特点结合语境理解意思。我们先来学习鲧治水的做法:1、首先,走进文章的第二个自然段,引导学生用三个问题自主学习本段,那就是:谁?怎么治水?结果怎样?学生通过朗读明白鲧筑坝挡水,治水没有成功。2、接着,抓住“挡”这个字,学生根据构字特点猜猜这个字的意思,再结合语句理解何为“筑坝挡水”。3、最后,根据本段内容提炼出这样的关键语句:鲧用筑坝挡水的方法,没有治好洪水。随机板书。接着我们再来看禹治水的做法,这也是本篇课文的一个重点段落。为感受禹的人物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抓住描写时间的词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引导学生填空。一组数字背后蕴藏着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透过数字,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最后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2、创设情境,展开想象,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大禹治水期间所奔走过的地方,遇到的困难,如:身体受伤、饥饿难耐、遭遇猛兽、风餐露宿……来体会大禹历经的千辛万苦。3、补充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体会大禹的精神。老师讲述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和自己的爱妻告别,踏上了征程。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过自己的家,听到小孩的哭声,那是他的妻子涂山氏刚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多么想回去亲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务艰巨,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个大礼,眼里噙着泪水,骑马飞奔而走了。学生通过故事对大禹的形象又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感知,这时再来回顾大禹治水的过程,学生们就能说出自己的所感所想。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学习感知,一位一心为民、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大禹跃然纸上。总结:人民感激禹的丰功伟绩,因此尊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智慧的禹,一心为民的禹!本段关键语句——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三步(三)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这也走进了文章的第四自然段,学习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这一段的学习中,我们抓住“疏导”“驱赶”两个词语来学习,通过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结合语境,猜猜“疏导”的意思,然后查字典进行验证。启发“疏”和“导”的意思相近,“驱赶”也是相似结构的词语。禹用疏导的方法清理河道,治理好了洪水,驱赶走了毒蛇猛兽,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本段关键语句——禹用清理河道的办法,带领人们治好了洪水。这就是大禹治水的结果。四、讲述,借助关键词句,练习表达;为更好的领悟本文的人文主题,在教学时,我们通过细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泛滥、灾难、挡水、疏导、驱赶”等关键词去朗读故事;透过“十三年、三次、一次也没有”等词语,引导学生先提取具体信息,再展开想象,接着通过朗读表现课文内容,最后提炼出事情发展的线索,为讲述故事做铺垫。这样在语言实践中循序渐进的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每一自然段内容的关键语句,形成了故事发展的线索,教学时及时提取出来,又形成了清晰明了的板书设计,最后结合板书上的提示语,小组合作,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重点把治水过程和治水方法讲述清楚)。这样,关于神话故事这样类型文章的读书策略和方法便水到渠成。五、拓展迁移,补充阅读;结合本册教材出现出现的“快乐读书吧”栏目,联系到本课故事选自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读本《山海经》,在课后,可以推荐阅读;也可以借助语文主题丛书上的神话单元内容,了解在我国历史上,像大禹这样智慧过人、无私奉献的其他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阅读时,提示学生读一本书或一个故事要关注到哪些基本信息,尝试根据书名或课题去猜测故事内容,激发阅读兴趣;阅读时,根据本课学习的理解词语方法读懂文章;阅读后,根据文中提示语,讲述故事。让孩子初步形成一个课内外紧密结合的阅读体系,掌握读书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六、发现规律,指导书写。(洪、认、难、被)这四个字是左右结构的生字,教学时,先从整体观察,一看宽窄,洪、认、难左窄右宽,而被左右基本等宽;二看笔画变化,“难”字中的又做偏旁,捺变成了点;三看穿插避让,“认”字“人”的长撇穿插在言字旁下方,“被”字的“皮”的竖撇穿插在衣部旁末笔点的下方。板书设计: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鲧用筑坝挡水的方法,没有治好洪水大禹治水{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禹用疏通河道的办法,带领人们治好了洪水
本文标题:大禹治水-说课稿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417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