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制备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制备摘要:关键词:Abstract:Keyword:1.超级电容器简介近年来,随着便携电子设备的快速增长和混合动力汽车的迅速发展,当前电池的设计标准已渐渐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在目前的市场上,碱锰、银锌等一次电池,铅酸、镍镉、镍氢、锂离子等二次电池,长久以来在汽车、电子、通讯、航空航天等领域己被广泛地应用[1]。这些电池的特点是能量密度较大,能满足大多数的应用需求。然而,它们都有一些缺陷:充电时间长,功率密度低下,循环次数较少等。在一些需要大电流输出的场合,已不能满足体系所需要的最大峰值功率[2]。另一方面,具有快速充放电、高功率等特性的传统电容器,目前仍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中。然而,由于其储能密度过低,在人们对储能器件要求日益严格的今天,其应用范围正在不断缩小。于是,开发兼具高能量密度和大功率密度的储能器件成为几年来新的研究热点[3]。超级电容器,又被称为电化学电容器,是一种新型的储能元件,性能介于传统电容器和化学电池之间。相比于传统电容器,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提高了3~4个数量级;与化学电池相比,超级电容器仍然具有类似传统电容的高放电功率,所以仍然称之为“电容”。但是,超级电容器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电路元件,而是一种新型储能器件。超级电容器的特点在于充电速度快、循环次数大、功率密度大、工作温度范围宽、环保节能等[4]。然而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仍然达不到化学电池的水平,因此在最近几年,大量的研究工作致力于在不牺牲大功率容量的前提下提高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超级电容器的最大的能量密度(E)和功率密度(P)可以分别由公式(1)[5]和(2)[6]得到。E=CV2/2(1)P=V2/4R(2)式中,C:电容器总电容(单位:法拉);V:工作电压(单位:伏特);R:是指等效串联电阻(单位:欧姆)。图1.提高超级电容器能量密度的不同方法的示意图因此,得到性能优越的超级电容器的关键是,同时拥有高的比电容、宽工作电压和低等效串联电阻。基于公式(1),图1表明了高能量密度超级电容器的重要参数[7]。提高电容值是提高能量密度的有效方法,提高电容值可以通过提高正负电极的比电容来实现。在近几年对超级电容器的研究和开发中,设计和开发具有高比电容的纳米结构电极材料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具体地说,关于碳材料,提高比电容可以通过提高比表面积和最优化孔隙尺寸和孔隙大小分布而不牺牲良好的电导率来实现,通过开发分层次的多孔结构能实现最优化孔隙尺寸和孔隙大小分布[8]。对于赝电容材料,提高比电容可以通过合成具有高比表面积的纳米电活性材料和开发具有高电导率的分层次多孔结构的电活性材料来实现,高比表面积的纳米电活性材料能为法拉第反应提供足够多的电活性单元,分层次多孔结构的电活性材料能够保证足够多的电解质离子和原子同时以高速率参与法拉第反应[9]。纳米材料大大地加速了超级电容器的发展[10],因为相对其他块体材料而言它们拥有如以下所描述的优越性能:(1)纳米材料可设计成具有高的比表面积,这可以吸附更多的离子或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从而形成双电层和发生电荷转移反应,最终提高其比电容大小。(2)纳米活性材料有较短的扩散和传质路径,这有助于电解质离子在其中的传输,相应地提高了电化学性能活性材料的利用率,同时提高了其快速充放电的能力。在经典电化学理论,离子扩散时间(τ)可用公式(3)来表达:τ=L2/2D(3)式中L是离子扩散距离,D为离子扩散系数。随着粒子尺寸的减小,相应的扩散距离将会减小,离子扩散时间就随之减低,这是很明显的。(3)体积小的粒子可以有效缓冲电极由于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扩张和收缩所产生的应力,从而防止电极的粉碎,提高其循环稳定性。(4)纳米结构材料的大比表面积增大了电极和电解质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相对于块体材料具有更高的离子流通量。2.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研究进展电极材料是影响电化学电容器性能的核心因素之一,是当前电化学电容器研究的热点。从材料的角度来看,电化学电容器用电极材料主要可以分为四类:碳基电极材料、金属氧化物基电极材料、导电聚合物基电极材料和复合电极材料。2.1碳基电极材料纳米结构电极材料的发展有助于超级电容技术的进步。为了获得大的比电容和高的功率和能量密度,各种各样的碳基材料被用于制造超级电容器的电极[11-15]。活性炭,因其具有的大比表面积、低成本、易加工等特性,被广泛应用在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中[16]。然而,因为活性炭较低的能量存储能力和较差的倍率性能,它的应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碳基材料,例如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可以成为电极材料的潜在候选。这是由于它们具有优异的电学和机械特性,并且还具有特别的微结构[17]。微结构的特性和形态对于电解质的有效渗透是至关重要的。相比于活性炭,碳基纳米材料的微结构特性能给超级电容器的比电容带来一个巨大的提升[18]。2.1.1石墨烯石墨烯是一种二维蜂窝状纳米材料,它是从块状石墨中用胶带剥离得到的[19],从它被发现的那时候起就引起了国际上极大地研究兴趣。由于石墨烯的特殊结构,它拥有极大的理论比表面积(2630m2·g-1)和非凡的电学、机械、热力学和光学性能[20]。因此,石墨烯在超级电容器电极中的应用拥有巨大的潜在前景。然而在超级电容器的商业生产情况下,石墨烯仍然存在着不少的缺陷。2.1.1.1大规模合成高品质的石墨烯。在目前的研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大规模的合成高品质的石墨烯。一直到现在为止,仍然有很多的人努力去发展新的合成策略为了获得高品质石墨烯的大规模生产。采用胶带的机械剥离法确实能获得高品质的石墨烯,但是这个方法实在是太乏味冗长了,并且这种方法很难控制,产量很低[19]。目前,已经有很多方法被开发出来用于生产石墨烯,包括SiC表面的外延生长法[21]、金属基板表面化学气相沉积法[22]和无基板的气相合成[23]等。在众多的合成方法中,化学剥离氧化石墨后还原的方法可能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在过去的多年中,通过各种方法合成的石墨烯被用于制备超级电容器的电极(表1)。在2008年,Ruoff等采用水合肼还原氧化石墨烯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分别在水系和有机电解质中测得比电容为135和99F·g-1[24]。这个结果表面了石墨烯在高性能储能器件中具有极大地应用潜力。相比传统的多孔材料,石墨烯的有效表面积取决于石墨烯层的数量,而不是孔隙的分布[25]。因此,具有低附聚特性的一层或几层石墨烯被认为具有大的有效表面积和优秀的电化学性能。气基肼还原得到的石墨烯表现出优良的低附聚特性,比表面积达到了320m2·g-1。在使用水系电解质的情况下,实验体系获得了最大的比电容(205F·g-1),能量密度为28.5Wh·kg-1,功率密度为10kW·kg-1。在经过1200次循环后,体系仍然能保有约90%的初始电容量[25]。这些高性能的参数可以归因于电极材料对电解质离子的高亲和力,比表面积较高的使用率和高的电导率。表1.不同方法制备的石墨烯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时的性能参数制备方法比表面积(m2·g-1)比电容(F·g-1)循环寿命电解质体系(mol·L-1)水合肼还原[24]705135--KOH(5.5)99--TEABF4(1)气基肼还原[25]3202051200(≈90%)KOH(30%)硼氢化钠还原[26]--135--KCl(2)尿素还原[27]5902551200(93%)KOH(6)溴化氢还原[28]--3483000(100%)H2SO4(1)--158--BMIPF6维生素C还原[29]512128--KOH(6)谷胱甘肽还原[30]3172381000(97%)H2SO4(1)水热还原[31]--175--KOH(5.0)溶剂热还原[32]346218700(100%)H2SO4(0.5)电化学还原[33]--1658000(100%)Na2SO4(0.1)光催化还原[34]--22020000(92%)H2SO4(2)低温剥离[35]400264100(97.0%)KOH(5.5)微波辅助剥离[36]463191--KOH(5.0)热剥离[37]524150500(100%)KOH(30%)由于肼具有较高的毒性和潜在的爆炸隐患,国际上开发了很多环境友好的方法制备成石墨烯,例如:氢卤酸还原[28]、硼氢化钠还原[26]、维生素C还原[29]、尿素还原[27]和谷胱甘肽还原[30]。Yu等通过硼氢化钠(NaBH4)还原氧化石墨烯的方法制备了超薄透明的石墨烯膜[26]。这种膜表现出极佳的光透过性,均匀的形态并且能表现出理想的双电层行为。当2mol·L-1KCl溶液作为电解质时,体系的比电容达到了135F·g-1,并且具有高达15.4Wh·kg-1的能量密度。使用HBr还原氧化石墨烯的方法制备的石墨烯薄膜表现出348F·g-1和158F·g-1的比电容(分别在水系和离子液体电解质情况下)[28]。由于这种方法制备的石墨烯表面存在含氧官能团,这会促进水系电解质的渗透,从而加大了赝电容在总电容中的比例。一种温和的溶剂热方法也被应用于还原氧化石墨烯来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35]。在这个过程中,无需添加额外的还原剂,通过控制还原的时间官能团的密度也能被精确的控制。采用这种方法制备的电极在H2SO4电解质下,表现出高达276F·g-1的比电容。这个性能参数是由于电极表面有较多的含氧官能团,它们产生了较大的赝电容。除了化学还原法之外,也能通过热剥离的方法来制备石墨烯材料[37]。在1050℃下剥离的氧化石墨烯,在H2SO4电解质中,表现出925m2•g-1的比表面积和117F·g-1的比电容[38]。2.1.1.2石墨烯严重的附聚和再堆叠。这种聚集和在堆叠现象对超级电容器快速充放电过程中电解质离子的传输是不利的。为此,很多科学家开发了三维自组装的,宏观结构的和无粘合剂的石墨烯海绵[39]、水凝胶[40]、气凝胶[29]和有机凝胶[41]来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图2)。例如,图3展示了一种通过高温高压蒸汽处理的具有开放的多孔和连续交联结构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GO)[39]。对氧化石墨烯分层结构进行蒸汽处理被认为是合成具有海绵状结构的RGO的关键。与通常的石墨烯层状膜(17F·g-1)相比,这种海绵状的电极表现出极大地提升,比电容达到了110F·g-1。近来,石墨烯的本征电容通过实验被确定是21μF·cm-2[42]。因此,在理论比表面积(2630m2·g-1)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石墨烯的理论比电容能够达到552F·g-1。然而,由于石墨烯的层状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可逆聚集现象,实际能获得的比电容被严重的降低了。因此,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最重要的就是对石墨烯单层聚合现象的抑制。对石墨烯聚集的抑制不仅能促进电解质离子的传输,而且能极大地加强石墨烯表面的电化学利用率[43]。在二维的石墨烯表面锚定具有纳米结构的碳或者金属颗粒将会有效地抑制石墨烯单层的附聚现象[44,45]。官能团化的二维石墨烯和酸处理的一维碳纳米管表现出几乎呈现矩形的CV曲线,及时在较大的扫描速率(1V·s−1)下,比电容也达到了120F·g-1[46]。有一种新奇的方法被用于制备三维的三明治状的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44],这种材料用作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时,比电容达到了385F·g-1(电解质为KOH)。相比初始的比电容,在经过了2000次循环后,比电容提升了20%,这表明了这种材料具有相当好的电化学稳定性。石墨烯/单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时,在水系电解质中,表现出807m2·g-1的比表面积,比电容为98.5F·g-1[47]。这种装配策略被认为是可以应用于储能装置进行进一步的大规模生产的。Yang等意识到,在自然界中绝大所数的生物组织都是含水的,并且这种水合作用能够提供极大地排斥力来防止生物组织发生塌陷[48]。于是他们利用水分子作为一种有效地分散剂,使得多层的石墨烯在性能上表现得像单层石墨烯那样。这种体系表现出了极好的性能,在水系电解质中比电容达到了215F·g-1,最大功率密度达到了414kW·kg-1
本文标题: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制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433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