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足三里与胃肠机能足三里——胃肠机能相关及其联系途径的研究进展《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说明各条经脉皆与一定的脏腑直接相连。经穴—脏腑相关是探讨经络实质的重要途径。目前,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已经证明,经穴和脏腑之间却有某种相对的特异性联系。《经别篇》云:“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也。”脏腑病变可反应到体表相应的经、穴部位,表现出特定的症状或体征;而刺激体表一定的经、穴,又可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素问.调经论》云:“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针刺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治疗胃肠道疾病,在临床上有较好的疗效而广为应用[1]。针刺足三里能消除上腹胀满、嗳气、恶心、纳差、餐后不适等胃动力障碍的症状,达到治疗的目的[2]。动物实验的结果更加充分显示了针刺足三里对胃肠功能的良性调整作用。而胃肠有病变也往往在足三里穴区出现病理反应。1.从对胃肠运动功能的调整作用来看,大量实验资料表明,针刺“足三里”可使电刺激支配胃体和胃窦的膈下迷走神经、内脏大神经;或经微量泵从胃左动脉匀速连续灌注肾上腺素、乙酰胆碱或胰高血糖素引起的胃电基本节律的紊乱趋于正常,对实验性胃电节律紊乱有一定的双向调整作用[3]。垂体后叶素(PIT)具有促肠道运动的作用,引起快波改变。灸“足三里”能部分抑制肠道运动功能亢进,可使肠管病理性痉挛获得解除,而防止pit引起的胃肠道副反应[4]。针刺足三里穴不仅可以影响胃肠机能,还可以调整脏腑经络气血,使气血流通,达到通经解痉,镇痛止痛的目的,可治胃脘痛、蛔虫腹痛、腹胀、胆结石所至的胆管痉挛疼痛等证[5]。总的说来,针灸足阳明胃经或与其有关的经脉穴位对胃肠道的运动功能均有良性的调整作用;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泄。2.从对胃分泌功能的调整作用来看,根据周吕等报告,电针狗的“足三里”,可使胃的碳酸氢盐和钠分泌显著增加,胃酸的分泌明显减少,提示针刺是治疗溃疡病的有效方法之一。针刺对胃碳酸氢盐和钠的分泌的影响,能完全被局部麻醉剂或炕胆碱能药物所阻断,说明针刺对胃分泌的影响是通过一个有胆碱能神经参与的躯体传入—内脏反射机制而实现的[6-9]。针刺足三里,可使胃液及胃酸的分泌回到正常点,对胃液分泌具有良性调整作用。3.从对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来看,在小鼠化学性胃溃疡的模型上,针刺足三里可以降低胃底部胃壁组织内cAMP的含量[10],降低胃粘膜损伤指数[11],使胃粘膜的兴奋型降低,胃泌素释放减少,从而对胃粘膜起到保护作用,使之不受高浓度氯化钠的影响[12,13]。环磷酰胺可使大鼠胃粘膜变薄,肠粘膜表层坏死,腺体剥脱及粘膜内纤维组织增生。电针大鼠足三里可有效地减轻环磷酰胺的毒性作用,保护胃肠组织;另一方面使胃腺体的兴奋性受到一定的抑制,减少血清胃泌素的分泌,从而起到保护胃肠组织的作用[14]。总之,针刺足三里能够提高机体抵抗胃粘膜损伤的能力。针刺足三里对实验性胃肠障碍影响的这些研究大部分是以非针刺组作为对照来观察、比较和分析的。结果表明,针刺足三里组对胃肠诸多方面的良性调整作用均显著高于非针刺组。因实验方法大体一致,对此就不一一赘述了。相应的,胃肠病变往往在足三里出现压痛或病理反应物。汪桐[15]用结扎盲肠的部分动脉,堵塞盲肠腔的方法形成狗的盲肠的急性实验性炎症后观察到,针刺足三里穴后,盲肠局部温度较针前升高,但针刺非穴位效果不明显。汪桐等[16]以垂体后叶素肌注形成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状态后观察到,双侧“内关”的皮电明显下降,且双侧皮电出现显著差异,同时还观察到,“内关”的皮温也有明显下降。以上事实充分肯定了足三里穴与胃肠功能活动的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不少学者对二者的联系途径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并认为是一种神经通路。形态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足三里”穴区的皮肤和肌肉分别有腓浅神经和腓深井支配。穴取得传入冲动则是通过躯体神经和血管壁的神经从(主要是前动脉)两条途径上行,[17]投射至胸6—骶1-3脊神经节[18]。余安胜[19]对全身穴位用层次和断面解剖[20]方法,提出穴位的“立体构筑”理论,认为穴位是由多种组织构成,共同形成传导作用。证实穴位的针刺感受器是神经、血管及淋巴管的复合结构,于沈德凯[21]的观察结果相同。切除腰交干神经干与灰、白交通支的实验提示交感神经外周纤维可能参与足三里穴的传入[22]。熊克仁[23]等用辣根过氧化酶(HRP)的方法观察到L4___S1及神经节内有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周围突分布于“足三里”穴区,L4___S1脊髓第IX办曾有NOS阳性神经元投射到“足三里”穴区,而NO为一种新的胃肠动力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腓深神经的节段性分布(L4___S2)与之略有差异。提示足三里穴的传入途径主要是腓深神经。汪桐[24]与1977年提出了“经络实质二重反射假说”。二重反射认为经络的形态学基础主要是神经与血管,经络的功能是通过长、短二重反射实现的。长反射是指通过中枢的反射,短反射则不通过中枢,在外周即可完成的反射,其“中枢”在外周神经节内,如脊神经节、植物神经节、器官壁内神经节等。关于长反射的研究,汪桐于60年代在研究“足三里—盲肠效应“时发现:针刺该穴,可使盲肠运动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对炎症有治疗作用。并证明了这一效应是通过中枢的长反射。现长反射已得到普遍公认。关于短反射的研究,与神经科学研究进展是分不开的。近十几年来发现初级传入神经元的粗细外周轴突均有分叉,行走于不同神经中。形态学观察和电生理学实验均证明蟾蜍SG(脊N节)神经元外周突有分支存在。形态学观察显示部分细胞外周突分支存在于SG内,另一部分细胞的外周突分支出现在脊神经段。在电生理实验中,当单独刺激外周突的一个分支时,在同一神经元的背根轴突内记录的冲动与刺激脉冲成1比1的关系,即一个刺激脉冲诱发一个传入冲动;或出现传入冲动有规律地增多,即一个刺激脉冲诱发二个传入冲动。刺激诱发的传入冲动可能在外周突分支的分叉处或外周突的近中枢段,一个冲动落在另一个冲动的不应期内,传入冲动也可能经分叉处在另一支上发生逆行碰撞,从而导致中枢突上记录的冲动出现中断和缺失的现象,若外周突二分支的传入冲动不发生碰撞,则会使在中枢突上记录的冲动出现上述增多的现象[29]。存在少量分叉的初级传入,其末梢既止于躯体又止于内脏器官。向内脏大神经和躯体组织分别注射不同荧光物质,可双重标记1.5%—2.4%的内脏传入胞体[30]。Habler[31]曾证明同一根传入纤维可被阴部神经与盆神经或胸内脏神经与胸脊神经双重激动。Pierau[32]等在大鼠L5和L6脊神经节细胞内记录时发现:L6脊神经节内对电刺激阴部神经和坐股神经反应的细胞中,28%以上可对两条神经的刺激均起反应;当刺激腓肠神经、胫神经、腓神经时,20个L5脊神经节细胞中有11个可对两条及两条以上的神经电刺激起反应,并且这些神经上的动作电位均可被细胞内刺激产生的逆向冲动碰撞掉。所有这些均证明了分叉初级传入的存在。上述实验结果,可以设想机体可能存在着长的轴突发射,刺激细的感觉轴突,其递质可于外周和中枢两端终末释放,而逆向感觉神经刺激可以引起支配区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即长的轴突发射可以引起神经源性炎症反应,而神经源性炎症反应是由于细纤维外周终末释放递质所引起,这样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就可以作为细纤维外周终末(感受器)活动的指标。牛汉璋[33]等实验证实了刺激大鼠股后皮神经(Posteriorcutaneousnerveofthigh.PCT)内侧枝中枢端,经脊髓前通路而引起该神经所属脊髓节段的皮节区出现血浆外渗等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即刺激PCT内侧枝的兴奋向脊髓背根节(DRG)传导,再经DRG神经元在PCT外侧枝的轴突分枝传向外侧枝支配的皮肤区的。这些神经科学的新进展又为汪桐提出的“经络实质二重反射假说”的短反射提供了神经学基础。前文已述及,短反射的“中枢”在外周神经节内,如脊神经节等。短反射可分为“体表—内脏,体表—体表,内脏—内脏”三种形式。其中,初级感觉神经元外周轴突的分叉是完成体表—内脏短反射的神经基础。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体表—内脏短反射是经穴—脏腑相关的途径之一。根据上述资料,我实验室以胃肠电图等为指标,进一步探讨足三里—胃肠之间的短反射机制。综上所述,足三里—胃肠这一经穴—脏腑之间确有特异的相关联系,并且二者主要是通过长、短二重反射完成的。如果循着这个方向、思路继续深入下去,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那么经络研究的前景肯定是光明的。参考文献1.魏如恕,等。消化系统疾病的针灸治疗;中医研究院主编,针灸研究进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812.张安莉,等。针灸治疗胃动力障碍症临床疗效研究。中国针灸,1994;14(5):3.许冠荪,等。电针对实验性胃节律紊乱的调整作用,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学研究会第三次交流会,针灸与免疫研讨会论文合编中国针灸学会学术部,天津,1988,1234.周美启,等。艾灸足三里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家兔肠电改变的影响。针刺研究,1997;22(3):5.唐仕勇。足三里穴的临床应用。上海针灸杂志,1995;14(1):28—296.CheyW.Y.等。针刺作为研究消化器官的科学探索方法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5;7(2):567.周吕,等。电针对狗胃分泌的作用。针刺研究,1985;10(2):1318.孙会文,等译。皮下电针刺激引起狗胃非壁细胞的分泌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4;(5):569.周吕。针刺对消化道功能的调整作用。针刺研究,1986;11(4):27410朱江,等。针刺对大白鼠化学性胃溃疡的初步观察。中华消化杂志,1985;5(1):6211.王岩,等。远近取穴对小鼠胃粘膜细胞保护作用影响的观察。针灸论文摘要选编,中国针灸学会,北京。1987;11812.欧阳紫蓉,等。电针小白鼠对化学性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针灸论文摘要选编,中国针灸学会,北京1987;38113.欧阳紫蓉,等。电针小白鼠对化学性胃溃疡损伤的保护作用。上海针灸杂志,1987;6(4):2514.黄喜梅。电针足三里穴对癌症化疗中胃肠功能影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上海针灸杂志,1996;15(3):11—1315.汪桐,等针刺对患有急性实验性炎症的狗的盲肠运动及其血运的影响。安医学报1959;2(4):340—34416.汪桐,等。内关—心脏短反射的实验研究。针刺研究,1991;16(2):11517.席时元,等。足三里传入途径的探讨。针刺研究,1982;7(1):6618.陶之理,等。足三里穴区感觉神经元的节段性分布(HRP)法的研究。针刺研究,1983,8(2):13619.余安胜,等。足三里的显微结构。中国针灸,1999;(1):27—2820.严振国。穴位CT断面扫描图像解剖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1.沈德凯关于腧穴针感形态结构的研究。中国医药学报,1989;8(4):5722.段淑香,等针刺足三里影响胃运动神经的研究概况针灸临床杂志,1999;15(2):50—5223.熊克仁,等。大鼠“足三里”穴区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纤维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4):230—23224.汪桐。经络实质的二重反射假说。皖南医学,1977;8:11—1625.汪桐,等。针刺对患有急性实验性炎症的狗的盲肠运动及其血运的影响。安医学报1959;2(4):340—34426.汪桐,等。针刺对狗盲肠运动的影响报导II迷走神经作用的研究。安医学报,1960;3(3):52—5727.汪桐,等。针刺对狗盲肠运动的影响报导III交感神经的作用。安医学报,1960;3(4):349—35128.汪桐,等。针刺引起狗盲肠运动作用原理的研究神经中枢不同机能状态对“足三里—盲肠效应”的影响。医教革命(安医)1972;(1):21—2329.王过渡,等。脊神经节神经元外周突分支对初级感觉传入冲动的影响。生理学报,1996;48(1):31—36
本文标题:足三里与胃肠机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441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