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腧穴取穴法与常见穴位保健
第2章腧穴取穴法与常见穴位保健目的与要求:掌握腧穴的定义;了解腧穴的发展概况、分类方法及命名;了解腧穴的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通过学习重点掌握1-2种腧穴的取穴方法。主要内容:1、腧穴的定义、发展概况、分类方法、命名2、腧穴的治疗作用与主治规律3、特定穴的意义4、腧穴的定位方法教学重点:1、腧穴的治疗作用及概要2、腧穴的定位方法。教学难点:1、特定穴的意义2、骨度分寸法授课过程:一、腧穴的概念、腧穴的发展、分类和命名1、腧穴的概念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本写作“输”,或从简作“俞”,有输注之义,喻脉气如水流输转、灌注。穴是空隙的意思,喻脉气至此如居空洞之室。古代医籍中,“腧”、“输”、“俞”三字常通用,现代应用有严格的区分:“腧穴”指穴位的统称;“输穴”是五输穴的专称及其第三个穴位名;“俞穴”专指背俞穴。2、腧穴的发展无定位、定名阶段:这是腧穴发展的最初阶段。古人当身体某一部位或脏器发生疾病时,在病痛局部砭刺、叩击、按摩、针刺、火灸,发现可减轻或消除病痛,逐渐总结出“以痛为腧”的取穴方法,这一阶段既没有固定的部位,也无所谓穴名。定位、定名阶段:随着医疗经验的积累,逐渐明确了哪些病症可在哪些穴位针灸,从而又认识到,某些穴位有明确的位置和主治病症,进而发展到给腧穴确定位置并加以命名。定位、定名、归经阶段:随着医疗实践经验的日益丰富,人们对穴位的认识更加深入,不再把腧穴看成是体表孤立的点,并与经络脏腑相联系,通过总结、分析,分别归属各经,这是腑穴发展的成熟阶段。腧穴的归经:在《内经》一书中已奠定了基础,论及穴名约160个,至晋代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记载周身经穴名349个,除论述了腑穴的定位、主治、配伍、操作要领外,并对腧穴的排列顺序进行了整理,为腧穴学理论实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北宋王惟一对腧穴重新进行了考定,撰写《铜入腧穴针灸图经》,详载了354个穴名。元代滑伯仁著《十四经发挥》所载经穴名亦为354个,他将全身经穴按循行顺序排列,称“十四经穴”。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载经穴穴名359个,并列举了辨证选穴的范例,充实了针灸辨证施治的内容。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定经穴名361个。3、腧穴的分类:1、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循行线上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且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部分。2、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包括近代发现认可的新穴)。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如四缝治小儿疳积、定喘治哮喘等。3、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这类腧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阿是”之称,始见于唐代孙思递的《干金方》中4、腧穴的命名:腧穴的名称均有一定的含意,《干金冀方》指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它是历代医家以其所居部位和作用为基础,结合自然界现象和医学理论等,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定的。了解腧穴命名的含意,有助于熟悉、记忆腧穴的部位和治疗作用。1、根据所在部位命名即根据腧穴所在的人体解剖部位而命名。如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面部颧骨下的颧髎,第7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等。2、根据治疗作用命名即根据腧穴对某种病证的特殊治疗作用命名。如治目疾的睛明、光明,治水肿的水分、水道,治面瘫的牵正等。3、利用天体地貌命名即根据自然界的天体名称。如日、月、星、辰等和地貌名称如山、陵、丘、墟、溪、谷、沟、泽、池、泉、海、渎等,结合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或气血流注的情况而命名,如日月、上星、太乙、承山、大陵、商丘、丘墟、太溪、合谷、水药品数据沟、曲泽、曲池、涌泉、小海。4、参照动植物命名即根据动植物的名称,以形容腧穴的局部形象而命名;如伏兔、鱼际、犊鼻、鹤顶、攒竹等。5、借助建筑物命名即根据建筑物来形容某些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或作用特点而命名;如天井、印堂、巨阙、脑户、屋翳、膺窗、库房、地仓、气户、梁门等。6、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即根据腑穴部位或治疗作用,结合阴阳、脏腑、经络、气血等中医学理论命名;如阴陵泉、阳陵泉、心俞、肝俞、三阴交、三阳络、百会、气海、血海、神堂、魄户等。二、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主治特点:主要是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3个方面。1、近治作用是指一切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与邻近组织、脏器的病证。2、远治作用是指十四经所属腧穴,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处、远隔部位的组织、脏器及经脉病证。3、特殊作用是指腧穴具有双向性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性的作用。总结:十四经穴的主治作用,归纳起来是:本经腧穴能治疗本经病,表里经穴能治互为表里的经脉、脏腑病,经穴还能治局部病。各经腧穴的主治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共同性。如手三阴经穴各有其特殊作用,即手太阴肺经穴治肺、喉病及上肢内侧前缘痹痛;手厥阴心包经穴治心、胃病及上肢内侧中间痹痛;手少阴心经穴治心痛及上肢内侧后缘痹痛。但它们又有共同主治特点,即均能治胸部病。三、特定穴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络穴:是络脉由经脉别出部位的腑穴。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气所聚会的8个腧穴。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四、腧穴的定位方法腧穴的定位方法有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简便取穴法4种。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固定标志:指各部位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如腓骨小头前下方1寸定阳陵泉;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定三阴交,眉头定攒竹;脐中旁开2寸定天枢等。活动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即需要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如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宫;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取颊车等。2、“骨度”折量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又称“骨度分寸定位法”。即以《灵枢·骨度》篇规定的人体各部的分寸为基础,结合历代学者创用的折量分寸(将设定的两骨节点或皮肤横纹之间的长度折量作为一定的等份,每1等份即为1寸,10等份为1尺)作为定位的依据。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均可按这一标准在其自身测量。3、指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常用的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3种。(见课件图片)1、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2、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3、横指同身寸(一夫法):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4、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如立正姿势,垂手中指端取风市;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尽端凹陷处取列缺等。此法是一种辅助取穴方法,为了定穴的准确,最好结合体表解剖标志或“骨度”折量定位等方法取穴。补充课外了解内容:腧穴在疾病诊断上的应用1、扪穴检查诊断疾病:以手指指腹按压相应的特定穴,或触摸其局部硬结、隆起、凹陷、条索状、圆状反应物等,推断疾病所在经脉、脏腑。2、探测穴位诊断疾病:即用电测定法、知热感度测定等,探测体表相关特定穴,以判断其经气的失衡状态及相关脏腑的病变。3、腧穴是脏腑经气汇聚之所,当人体各组织脏器和经络功能失调时,可在相应的腧穴上有所反应。因此,通过对某些腧穴的检测可以协助诊断疾病。《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4、按压某些相应的特定穴,出现明显压痛时则可有助于诊断疾病。如肠道疾病患者,可在募穴天枢出现压痛;肝病患者可在背俞穴肝俞出现压痛,即所谓的“诊募察俞”;又如急性阑尾灸患者,往往在足三里下1一2寸或大肠下合穴上巨虚找到压痛。课堂小结:1、什么叫腧穴?腧穴可以分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2、举例说明腧穴的治疗作用?3、什么是特定穴?包括哪些种类?4、腧穴的定位方法有几种?5、什么叫简便取穴法?6、举例说明如何根据体表标志定取腧穴?参考教材:[1]石学敏.针灸推拿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2]赵长龙,李艳华..实用中医针灸推拿教材[M]中医古籍出版社,2013,1.
本文标题:腧穴取穴法与常见穴位保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04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