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自然地理学-2第二章地壳第四节第五节.
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第四节火山与地震第五节地壳的演变第四节火山与地震火山(一)火山的类型与分布1.火山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一种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称为火山喷发。2.火山喷出物:既有气体、液体,也有固体。气体以水蒸汽为主,并有氢、氯化氢、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氟化氢等。液体即岩熔。固体则指熔岩与围岩的碎屑,如火山灰、火山渣、火山豆等。3.火山喷发类型:(1)裂隙式喷发,多见于大洋中脊的裂谷中,是海底扩张的原因之一,陆上只见于冰岛拉基火山等地方。(2)中心式或管状喷发。夏威夷型或宁静型培雷型或爆炸式中间型火山喷发类型•裂隙式喷发——岩浆沿地表狭长的裂隙溢出。地史早期多。通常地球形成初期,地壳薄,此方式较多。(现代冰岛)•中心式喷发——岩浆沿火山通道从火山口喷出•爆炸式:突然喷发(酸性粘度大易发生)喷发开始时,火山突然爆炸,大量的气体、围岩、岩浆一齐喷出,危害大宁静式(夏威夷式):基性岩浆容易发生世界主要火山带的分布红色为火山带4.火山的分布◆目前全球有2000多座死火山,500余座活火山。火山沿构造板块的边界呈带状分布,大致可分为四个主要火山带。①环太平洋火山带:62%以上的活火山分布于此,有“火环”之称。南美的安第斯山脉→北美的科迪勒拉山脉→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台湾→新加坡→印尼→新西兰岛→南极洲;②地中海火山带:横亘亚欧大陆南部,西起伊比利亚半岛,东至喜马拉雅山以东与环太平洋火山带汇合。④大西洋海底隆起火山带:北起:格陵兰岛→冰岛→亚速尔群岛→圣赫勒拿岛。③东非火山带:沿东非大裂谷分布。★中国的火山我国已发现的火山锥660多座,绝大多数是第四纪死火山,活火山约12座。①环蒙古高原带:吉林、黑龙江、晋北、内蒙古等地,如山西大同火山群、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群。②环青藏高原带:如云南腾冲、昆仑山;③环太平洋带:吉林长白山—江苏—安徽—台湾—雷州半岛—海南岛。(二)地震日本,6.8级,2004.10.23.二、地震二地震1.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动。当地球集聚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地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地震的能量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出去的。地震波包括体波和面波,而体波又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P:又叫压缩波,其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引起地面上下跳动。纵波传播速度快、周期短、振幅小。横波S:又叫剪切波,其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引起地面水平晃动。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周期较长、振幅较大。2.类型:地震只发生于地球表面至700km深度以内的脆性圈层中。地震时,地下岩石最先开始破裂的部位叫震源。按其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深约70km以内)、中源地震(70~300km)和深源地震(300~700km)。3.地震的几个概念▲地震三要素:发震时刻、震级、震中震源震中震源深度h观测点震中距△▼震源:岩石最先开始破裂的部位,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里氏8.9级(9个等级)烈度:对地面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地震的烈度▲烈度划分各国不同,一般划分为12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有不同的烈度。▲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很多,首先是震级,以及震源深度、震中距、建筑物的性能等。▲一般说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震级越大,震中烈度也越大,地震影响波及的范围也越广;如果震级相同,则震源越浅,对地表的破坏性就越大。4.世界地震带分布图•1.环太平洋地震带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3.大洋中脊(海岭)地震带4.大陆断裂谷地震带5.中国地震的分布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主要分布区如下:①台湾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云南中、西部,川西,藏东南等地;③西北地区:甘肃河西走廊,宁夏六盘山一带,天山南北麓等地;④华北地区:渭河、汾河河谷,京津唐地区,河北平原,鲁中至渤海周围等地;⑤东南沿海地区。第五节地壳的演变•一地质年代在内外动力作用下,地壳的组成、结构、构造及外部特征不免发生变化。一系列变化构成的连续事件可以清晰的反映地壳演化的历史。通常以地质年代表示这种演化的时间与顺序,地质年代有相对年龄和绝对年龄之分。(一)相对年代法或古生物地层法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比较,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称为相对年代法或古生物地层法。•(二)绝对年代法通过矿物或岩石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依据放射性元素衰变规律计算其年龄,即距今天的年数。(三)与地球演变有关的几种地质年龄与地壳早期演化有关的几种年龄如下:地球物质,尤其是重化学元素的年龄早于地球的年龄;地球形成的年龄约为50×108年;地壳形成年龄约为46×108年;现有最古老的岩石年龄为30×108~40×108年;已知最古老的生物化石的年龄超过30×108二地壳演化简史原始生命体海水里出现藻类、海绵等原始生命体无脊椎(三叶虫珊瑚)脊椎(鱼)两栖类爬行动物(恐龙)哺乳动物,灵长类人类出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地质年代生物演化矿产形成地壳运动新生代形成石油的时期发生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形成许多高山中生代形成丰富金属矿产;重要的造煤和成油时期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我国大陆轮廓已基本形成古生代重要的造煤时期地壳剧烈变动的时期,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雏形形成;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元古代地壳运动剧烈,海洋占优势、现在的陆地在那时仍大部分被海洋所占据太古代形成铁矿的重要时期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第二章完)
本文标题:自然地理学-2第二章地壳第四节第五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16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