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自然地理学》(1)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中文名称:自然地理学(1)课程英文名称:physicalgeography(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使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开课学期:第一学期总学时:60(含实验学时10学时)总学分:3个学分预修课程:高等数学课程简介:自然地理学(PhysicalGeography),地理学分支之一。研究自然环境或其组成部分的科学。按研究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科学。综合性的分支科学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部门性的分支科学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等。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材建议:伍光和编著,《自然地理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伍光和编著,《自然地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1.伍光和编著,《自然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王维.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它认识的历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3.J.H.塔齐.地球的构造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4.弗兰克.普内斯等.地球.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5.夏邦栋等.地质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6.J.H.塔齐.地球的构造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7.傅承义.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8.周廷儒.故地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9.周淑贞主编.气象与气候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0.潘守义等.现代气候学原理.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11.王绍武.气候系统引论.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12.张家诚著.气候与人类.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3.谭冠日.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14.DavidH.Miller.WaterattheSurfaceCurrentsoftheEarth.AcademicPress.197715.范时清.地球与海洋.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课程的基本特性:2《自然地理学》(1)是高等院校地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为:地球、地壳、大气和气候、海洋和陆地水、地貌、土壤圈、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自然地理综合研究,本门课程有助于学生初步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自然地理环境认知能力,为后续课的学习和从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打下必要的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自然地理环境认知能力,为后续课的学习和从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打下必要的基础。课程的总体教学要求:1、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2、掌握并深刻理解自然地理环境。3、尽可能进行自然地理野外考察。4、对布置的实习、作业应认真完成。三、章节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地球(12学时)本章的内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运动、地理坐标、地球的圈层构造和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本章的地位与作用: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本门课程学习的重要的知识基础,其作用是通过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为其他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本章的重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圈层构造本章的难点:岁差、章动和极移本章的总的教学要求: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构造。理解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各节内容的教学要求: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学时)教学要求:掌握宇宙和天体的概念、太阳和太阳系、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了解八大行星。教学内容:一、宇宙和天体(一)宇宙(二)天体二、太阳和太阳系(一)太阳(二)太阳系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学时)教学要求:掌握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理解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地3理意义。了解远古时期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教学内容: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一)地球的形状(二)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一)地球的大小(二)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第三节地球的运动(2学时)教学要求:掌握地球自转的内涵、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内涵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了解岁差、章动和极移。教学内容:一、地球的自转(一)地球自转的内涵(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地球的公转(一)地球公转的内涵(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三、岁差、章动和极移(一)岁差(二)章动(三)极移第四节地理坐标(2学时)教学要求:掌握经度和纬度的内涵。理解经度纬度的计算。了解经线和纬线。教学内容:一、纬线与纬度(一)纬线的内涵(二)维度的内涵及计算二、经线与经度(一)经线的内涵(二)经度的内涵及计算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2学时)教学要求:掌握地球的圈层分化、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的外部构造。理解地球圈层分化的结果。了解地球圈层分化的过程。教学内容:一、地球的圈层分化(一)地球圈层分化的内涵(二)地球圈层分化的过程和结果二、地球的内部构造(一)地壳(二)地幔4(三)地核三、地球的外部构造(一)大气圈(二)水圈(三)生物圈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2学时)教学要求:掌握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理解海陆的分布,了解大陆岛和海洋岛。教学内容:一、海陆分布二、海陆起伏曲线三、岛屿(一)大陆岛(二)海洋岛四、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第二章地壳(12学时)本章的内容:地壳的组成物质、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和地壳的演变。本章的地位与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由五大自然地理要素有机和系统地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作为五大要素之一的要素——地貌,其形成是和地壳有着紧密联系的,因此,地壳是学生们学习和理解地貌的基础。本章的重点:地壳的组成物质、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地质年代和板块构造学说本章的难点:地壳的演变、大地构造学说本章的总的教学要求:掌握地壳的组成物质、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和大地构造学说,理解和了解火山与地震、地壳的演变。各节内容的教学要求: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4学时)教学要求:掌握地壳的化学成分、掌握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机理、岩浆岩主要的类型、变质岩主要的类型和沉积岩常见的主要类型。理解三大岩类的形成过程。教学内容:一、化学成分与矿物(一)化学成分(二)矿物二、岩浆岩(一)岩浆岩的矿物组成(二)岩浆岩的产状、结构与构造(三)岩浆岩的主要类型三、沉积岩(一)沉积岩的基本特征(二)沉积岩的主要类型5四、变质岩(一)变质作用与变质岩(二)变质作用的类型与常见的变质岩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2学时)教学要求:掌握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和地质构造。教学内容:一、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一)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二)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二、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一)岩相(二)沉积构造(三)地层的接触关系三、地质构造(一)水平构造(二)倾斜构造(三)褶皱构造(四)断裂构造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2学时)教学要求: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理解地质力学说,了解槽台说与地洼说。教学内容:一、板块构造学说(一)大陆漂移说(二)海底扩张说(三)板块构造说二、槽台说与地洼说(一)槽台说(二)地洼说三、地质力学学说第四节火山与地震(2学时)教学要求:掌握地震的内涵、主要的地震带。理解火山的喷发类型。了解我国的火山情况。教学内容:一、火山(一)火山的内涵(二)火山的喷发类型二、地震(一)地震的内涵(二)主要的地震带(三)地震的成因第五节地壳的演变(2学时)6教学要求:掌握地质年代的内涵、地质年代表。理解地壳演化简史。教学内容:一、地质年代(一)相对年代法或古生物地层法(二)绝对年代法(三)地球演变有关的几种地质年龄二、地壳演化简史(一)太古宙(二)元古宙(三)早古生代(四)晚古生代(五)中生代(六)新生代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20学时)本章的内容:大气的组成和热能、大气水分和降水、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和气候变化。本章的地位与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由五大自然地理要素有机和系统地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作为五大要素之一的要素——气候,学生在认识自然环境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章的重点:大气的组成和热能、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和气候变化本章的难点:大气的组成和热能、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本章的总的教学要求:掌握大气的组成和热能、大气水分和降水、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和气候的形成,理解和了解气候变化简史和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各节内容的教学要求: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4学时)教学要求:掌握大气的成分、大气的结构、大气的热能、地——气系统辐射平衡。理解气温分布情况、日变化和年变化。教学内容:一、大气的成分(一)干洁空气(二)水汽(三)固、液体杂质二、大气的结构(一)大气的质量(二)大气压力(三)大气分层(四)标准大气三、大气的热能(一)太阳辐射(二)大气能量及其保温效应(三)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四、气温(一)气温的周期性变化7(二)气温的水平分布(三)气温的垂直分布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2学时)教学要求:掌握大气湿度、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的内涵。教学内容:一、大气湿度(一)大气湿度概念及其表示方法(二)湿度的变化与分布二、蒸发和凝结(一)蒸发及其影响因素(二)凝结核凝结条件三、水汽的凝结现象(一)地表的凝结现象(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四、大气降水(一)降水的形成(二)降水的类型(三)降水的时间变化(四)降水的地理分布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6学时)教学要求:掌握大气环流、主要的天气系统。理解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内容:一、大气的水平运动(一)作用于空气的力(二)自由大气中的空气运动(三)风随高度的变化二、大气环流(一)全球环流(二)季风环流(三)局地环流三、主要天气系统(一)气团和锋(二)气旋和反气旋第四节气候的形成(6学时)8教学要求:掌握气候的内涵、气候系统、气候的形成。理解气候带和气候型。教学内容:一、气候和气候系统(一)气候的概念(二)气候系统二、气候的形成(一)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二)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三)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三、气候带和气候型(一)低纬度气候(二)中纬度气候(三)高纬度气候第五节气候变化(2学时)教学要求:掌握气候变化的原因。理解气候变化简史。了解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教学内容:一、气候变化简史(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三)近代气候变化二、气候变化的原因(一)天文学方面的原因(二)地文学方面的原因(三)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三、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一)变冷说(二)变暖说四、习题教学内容与要求1.简述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2.简述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3.简述地球的圈层构造4.简述主要天气系统5.简述气候变化的原因6.简述气候的形成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五、其他可以利用的资源(精品课程网站)(精品课程网站)楚雄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9《自然地理学》(1)课程简介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1)课程代码:总学分:3总学时:60(其中:讲课学时50;实验学时10;上机学时0;)开课单位:教材:伍光和编著,《自然地理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伍光和编著,《自然地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1.伍光和编著,《自然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王维.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它认识的历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3.J.H.塔齐.地
本文标题:自然地理学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16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