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紫禁城——风水建筑的杰出典范
紫禁城——风水建筑的杰出典范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xhzq宫城又称紫禁城,沿用元代大内旧址而稍南移,周围加砖砌护城河,即今简子河。南面正门称“午门”即元代皇城灵星门旧址。万岁山,明代又称煤山或镇山(清代改称景山),是元代延春阁旧址,明代堆土筑成。此山五峰耸峙,中峰在全城中轴线上,又当南北两城墙的正中,形成全程制高点。它使得全城堂堂正正,庄严而匀称大方。帝王居住的主体大殿也在它巍峨实体的依托之中。它们是:外朝三大殿,即皇极殿(清改称太和殿)、中极殿(清改称中和殿)和内庭后三殿,即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它们在全城的中轴线上,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故宫博物馆郑志海撰文说,元朝忽必烈帝以太液池琼华岛为中心,构筑了大都城。明初攻占元大都,平毁了元宫殿,缩减了大都北城五里,并把元大内旧址向南移至北京城中心位置建造皇宫,以南京殿为蓝本,进行规模宏伟的修建,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宫殿达九千余间,这就是有名的北京紫禁城,又名大内,现称故宫博物馆。紫禁城名称的由来,一方面,因为古人将天帝所居住的天宫称作紫宫(见《方雅·释地》),故皇宫也有紫宫见称:另一方面,明清皇宫戒备森严,是不许人进入和靠近的禁地,所以明清皇宫又名紫禁城。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曾经二十四个封建皇帝盘居于此。明朝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开始修建,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基本建成,至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紫禁区城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0余米,东西宽750余米,周长3428米。城墙高10米,城墙下宽8.62米,上宽6.66米,城四隅各有一座结构精巧的角楼(通高27.5米),俗称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成为我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形式,城外有一条宽52米,长3800米的护城河环绕。紫禁城四面各有一门,正南是午门,再向南通端门可达天安门,西面有西华门,东面有东华门,北面有玄武门(清朝改名神武门),对面是万岁山(清朝改称景山)。紫禁城分为前朝与内廷两大部分组成,前朝以大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是皇帝发号施令、举行大典礼的地方。三大殿以北为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以及东、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后妃、皇子、公主居住的宫殿。东宫之东有黄极殿、宁寿宫、乐寿堂;西宫之西有慈宁宫、寿康宫、亦属内廷范围。紫禁城的正门是午门,门上崇楼五座,俗称五凤楼,正楼是重檐庑殿顶,高30.60米,东西四座重檐四角尖式方形亭楼以廊庑联接,辅翼着正楼,形如雁翅,气势巍峨,体现了紫禁城的尊严。明清两朝正楼设有宝座,左右设有钟鼓,皇帝大典时,钟鼓齐鸣。战争凯旋,则在午门举行受俘礼。午门黄有五个门,中门是皇帝出入的,皇后大婚时由此门入,“传胪”时状元由此门出,东西两门是王公大臣走的,左右掖门是文武大臣走的,进午门以后便是空间开阔的太和门庭院,一条玉带形的金水河,逶迤蜿转,自西向东流过,横跨五座雕栏玉砌石桥,与天安门外的金水桥互相呼应。金水桥正北是前朝的正门——太和门(明朝称奉天门、皇极门),明朝皇帝常在此“御门听政”;清朝皇帝曾在此受朝赐宴,顺治元年十月朔(初一)福临皇帝在太和门颁诏称帝。太和门以内是广阔开朗的太和殿广场,占地3万余平方米,两侧有崇楼高阁,崎立左右,金碧辉煌的太和殿巍然屹立在中央,坐落在8.13米高的“工字”形台基上,台基分三层,每层都绕以亭亭玉立的白石栏杆,在龙凤纹饰的望柱下面伸出排水用的浮雕白石螭首1142个,千龙吐水,蔚为奇观。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称奉天殿、皇极殿),面阔十一间(63.96米),进深五间(37.17米),共有七十二根楠木柱的大宫殿,重檐四阿庑殿顶,彩画为双龙合玺大点金,是封建社会最尊贵的形式。大殿通高37.44米,比正阳门城楼还高1米多,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木结构建筑物。大和殿内有六根蟋龙金漆大柱,中间设有楠木金漆雕龙宝座,明清两朝曾有24个皇帝在此登极,宣布即位诏书、元旦、冬至、万寿节、册立皇后、大婚、派将出征,皇帝都要在这里举行仪式接受文武百官朝贺。大典时设中和韶乐和丹陛大乐,从露台上摆设卤薄仪仗,南出午门直排列至天安门外。殿外炉鼎、仙鹤、铜龟都吐出枭枭香烟,缭绕宫殿,气象森严,以显示“真龙天子”的权威。中和殿(明朝称华盖殿、中极殿),深广各五间(每面均长24.15米),是座单檐四角攒尖鎏金宝顶的方形殿宇。皇帝举行大典前,先在这里小憩,而后去太和殿,皇帝祭祀天坛、地坛、先农坛、社稷坛之前在此殿阅视祝文。保和殿(明朝称谨身殿、建极殿),平面广九间(49.68米)、深五间(24.97),重檐九脊歇山顶。皇帝赐文武群臣宴、公主下嫁纳采赐额驸宴、正月赐蒙古、新疆王公宴都在此举行。清乾隆年间“殿式”,由太和殿必在保和民举行。三大殿之后有东西横向的广场是为前朝与内廷的分界地带,正北有座华丽的乾清门是内廷大门,左右有琉璃照壁、门前金虹、金狮相对排列,清朝皇帝有时在此“御门听政”。乾清门内一条白石雕栏的高台甬道直达后三宫,其格局与前朝相似。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和日常活动的场所。清朝雍政皇帝移居西宫养心殿,以后这里便成了举行内廷典礼、赐皇族家宴的地方。乾清宫两侧还有象征着政权的江山、社稷亭。交泰殿:每年元旦、冬至、千秋三大节日皇后在此殿爱贺。清朝乾隆皇帝取《周易》“天数二十有五”之说,造定二十五方宝玺存放在交泰殿。坤宁宫:明朝皇后居住的正宫,清朝顺治二年按照满族的习俗加以改建,成为祭神的地方,坤宁宫东暖阁是皇帝结婚时的洞房。过坤宁宫是御花园,园中有苍松翠柏,奇花异石,楼阁亭树,情意盎然。后三宫两侧还有东西六宫。这些就是人们所称的“三宫六院”。紫禁城的前朝内廷六座大殿座落在北京全城的中轴线上。宫殿布局东西对称,左右衬托,重重殿宇,楼阁巍峨,千门万户,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明清两代500余年间虽几经修建,但仍保持着明朝初建时的布局,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石建筑群。紫禁城不但占据京城中心地位,而且还是全国风景优美的地区,在西北部有太液池、琼华岛,这是辽、金时代的离宫,元代又利用这个自然景区修建了宫殿,成为宫苑。西面有碧水粼粼的中南海。北倚万岁山,俗称煤山,明初曾堆过煤而得名,永乐年用挖护城河的泥土堆积成山,主峰高88.7米,周围二里余,成为紫禁城的一座天然屏障,形成风水靠山与紫禁城前面的金水河互相呼应,有山有水,阴阳交汇,体现并构成中国建筑前面有水,后面有山的传统格局。程建军研究认为,紫标城周长6里,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有房屋9999间,其规模之巨,占尽了最大的天数,体现了“天子”的权威。气魄之大,风格之美,建筑之堂皇,装饰之豪华,都是世界上少有的。从建筑规划布局上说,故宫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区,外面以高大的宫墙环绕,墙外又能宽阔的护城河围抱。外朝部分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主,前面有太和门,左右两侧分列文华、武英两组宫殿。外朝是皇帝举行大典礼和发布命令的地方。内廷以乾隆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后面有御花园。内庭东西两侧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内廷是皇帝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在太和门的南侧是紫禁城的正门——午门,战争胜利后的凯旋献俘仪式笔皇帝颁布诏令仪式都在这里举行。午门至天安门之间是皇城的一部分,在御路两侧建有朝房。朝房外,东为太庙,西为社稷坛。故宫的主要建筑基本上是附会《礼记》、《考工记》及封建传统的礼制来规划的为体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显示庄重威严的气概,采用了突出中轴线,主要建筑没轴线南北纵深发展,次要建筑则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两侧的手法。内庭宫寝为阴区,进中路乾清门,便是后三宫了。后三宫中,乾清宫和坤宁宫均为面宽九间,重檐庑殿顶,为内廷的正殿正寝,是皇帝、帝后的正式起居场所。在《周易》八卦中,乾即天,坤即地,乾清、坤宁两宫法天象地,于是“天地定位”,前者为“阴中之阳(厥阴)”,后者为“阴中之阴(太阳)”。两宫之间的交泰殿则意指天地交泰,阳阳和平,是“中阴(少阴)”。这样命名的用意何在呢?原来皆与《周易》卦名卦义有关:乾清宫出自乾卦,《彖传》说:“大哉乾无,万物资始,乃统天。”《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宁宫出自坤卦,《彖传》说:“至哉坤元,万物资始,乃顺承天。”《象传》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交泰殿出自泰卦,泰卦是由乾卦和坤卦合成,乾下坤上,乾内坤外。《彖传》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象传》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之道即阴阳之道,天地交泰,阴阳和合,万物有序寓意其中。明代赵献可在《医贯——玄元肤论》中论及人体阴阳平衡时,竟也举紫禁城规划为例,他说:“……盍不观之朝廷乎,皇极殿(清太和殿),是王者向阳出治之所也:乾清宫,是王者向晦晏息之所也。”过午门,神开门一条南弱中轴线又将宫城分为东西阴阳二区。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为阳,五行中属木、为春,在“生长化收藏”中属生,所以宫城的东部布置了与“阳”有关的建筑内容。如东部的某些宫殿为皇太子所居;文华殿原为太子讲学之处;乾隆年间所建的南三所,系皇太子的宫室。西主为阴、为金、为秋,在“生长化收藏“中属收,所以宫城的西部布置了与“阴”有关的建筑内容。如皇后、宫妃居住的寿安宫、寿康宫、慈宁宫等,都布置在西部。如是东居太子,西栖宫妃,男左女右,阳左阴右。皇城东有太庙法阳象天,西设社稷坛法阴象地。“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老子》),宫廷朝事大典百官司排列,文臣列于左,武将立于右;与此相应文华殿位左,武英殿位右。太和殿丹陛上左陈日晷以司天,右置嘉量以司地;前者定天文历法,后者制度量衡,皆左主天道属阳,右主地道属阴,阴阳相合而成一体。古代建筑大师就是这样把阴阳宇宙观与宗法礼制巧妙地结合起来,规划设计了这座气势磅礴的建筑群,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明、清北京的紫禁城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表现,也是近五百余年来封建王朝最为壮观的皇权统治中心。为什么紫禁城用紫红颜色的墙?这是紫微星的颜色。天上的紫微星是北极星,天空中亿万颗星星都在围绕着旋转,它是宇宙的中心。明、清北京城的中心是皇城,皇城的中心是宫城,宫城的中心是太和殿。太和殿的中心又是象征着宇宙中心的须弥山,其上有九层台阶的须弥座,上面坐着一个真命“天子”。他所在的宫殿托浮在一团团白云似的汉白玉基石之上。上朝之时,在肃穆、凝重、庄严的气氛之中,金鼓齐鸣、乐声回荡,使朝臣脑海中增添了“天上仙境”的虚幻之感!上坐一个珠光宝器满身、珠玉玲珑满头的“天子”。他位于一切设计、想象的中心。用物体的光彩、用声响的神秘使用权他塑造成整座城市乃至整个宇宙的主宰者。这就是“君权神授”、“唯我独尊”的天子。
本文标题:紫禁城——风水建筑的杰出典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1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