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简答题:1.1自然辩证法是什么?需要的自然基础是什么?有什么成果?答:概念: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对象: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来考察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三个方面,便构成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①自然界(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客体)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②人类(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活动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③科学技术(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内容:(1.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它是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化自然的演化、人与人工自然的关系,作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辨证的说明。(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技术论。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研究中所应用的各种方法的哲学概括。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技术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包括科学研究方法、工程技术方法、系统科学方法。(3.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意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性质:(1,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学科。(2,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以及自然科学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自然辩证法是连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必要环节。(3,自然辩证法是在科学技术实践基础上对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概括与总结,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具体体现。自然成果:1、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后被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用科学资料详细论证了,在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2、英国地质学家赖尔,依据丰富材料论证了“地球渐变理论”,指出地球表面的一切生活条件的渐次改变,由此“地球缓慢变化、渐进作用理论”代替了由造物主一时兴发而引起的突然革命。3、德国医生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耳、格罗夫,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等从不同的角度几乎同时发现了“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为从哲学上论证运动不灭原理建立的科学基础。4、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的“氧化理论”,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创立的“化学原子论”,德国化学家维勒从无机物中创造尿素等,都为论证从无机向有机演化发展的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5、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说明了生物界任何物种都是有产生、灭亡的历史,揭示了生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图景。6、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施旺提出的“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是动植物构造生长的基础,生命现象表现为细胞按一定的规律发育生长、形成并维持生物机体的发展过程。1.2系统自然观的问题答:产生的原因:一方面,自然科学需要新自然观,这是自然观发展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系统自然观的产生要以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工具的产生与成熟为条件。系统自然观主要讨论下面三个问题:系统自然观的产生;系统的性质;系统的演变。系统自然观的内涵和思想(特征):系统自然观是最深层最基本的内干,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确定这,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述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思想。1、从存在到演化2、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3、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4、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重大意义: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众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合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所谓的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性的特征。)系统论的基本观点:1、系统定义:系统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总体。它是自然界存在的普遍形式。包括四层含义:1、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2、系统都有一定的结构,结构是系统中各种联系和关系的总和,任何物质系统的结构都是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的统一。3、系统都有一定的功能,功能是系统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系统整体的功能主要由系统的结构决定。4、系统都离不开环境,环境指存在于系统之外的条件,是对系统有影响或作用的诸要素的集合,系统与环境的划分具有相对性。2、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将其区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2)动态性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地运动,任何自然系统都有一个从孕育,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消亡的过程,自然系统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3)整体性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个组成要素的简单的机械加和。4)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有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1.3技术的本质、结构、发展动力答:技术的概念从古至今不断变化,其内涵也不断从狭义向广义延伸。从狭义来看,“技术”是指人类为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而积累、创造并在实践中运用的各种物质手段、工艺程序、操作方法、技能技巧和相关知识的总和。从广义来看,“技术”不仅包括狭义技术的内涵,还包括在管理、决策、交换、流通等领域的技术问题,即管理方法、决策方法、计划方法、组织方法、交换方法、流通方法等。广义的技术不仅仅意味着技巧、方法,它是技术活动、技术成果及其社会应用的统一体。本质:技术是人对自然界的能动的改造关系或实践的思想。所谓的技术就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自然规律所产生的一切物质手段、经验方法和技能的总和;从本质上说,技术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技术作为表现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关系范畴,具有其独特的本质特征:1、技术是人类社会的需要与自然物质运动规律相结合的产物;2、技术既包含物质因素又包含精神因素;3、技术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价值负载性;4、技术是主题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备等)的统一;5、技术是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既有跃迁式的产生、发展及演化过程也有累积性。技术的本质: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1、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2、人能动的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习主观的目的。3、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演化,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4、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一种能动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和过程之中。技术结构: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经验形态、实体形态和知识形态三种技术活动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指经验、技能这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指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分为“活技术”和“死技术”;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知识,它是现代技术构成中的主导要素。)经验型技术结构:由经验知识、手工工具和手工性检验技能等技术活动要素组成,并以手工性检验技能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它是农业社会的主导技术结构。按照技术要素在技术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分类:实体型技术结构:由机器、机械性检验技能和半经验半理论的技术知识等技术活动要素组成,并以机器等技术手段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它在工业社会中占主导结构。知识型技术结构:由理论知识、自控装置和知识性经验技能等技术活动要素组成,并以技术知识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它在后工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发展动力:1、新目标与旧技术形态功能之间的矛盾:是引起技术变革的直接动力,即技术内部的基本矛盾。社会需要是推动技术发展的原动力,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只有动过新技术设定的途径,才能转化为推动技术发展的现实力量。2、社会竞争与科学研究的推动作用:“两极分化,优胜劣汰”是竞争的残酷事实,在关系到生死存亡和切身利益的竞争压力下,人们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增强竞争实力。引进或开发新技术愈来愈成为增强竞争实力的主要途径,这是促进技术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3、作为驱动力的技术世界的相干性:从技术世界的角度出发,技术世界内部的相干性也是技术发展的驱动力。技术世界是一个分层次的、开放性的巨型立体网络体系,其中的个技术形态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复杂作用机制。任何新技术形态的建构总是在技术世界中展开的,技术世界丰富的技术资源,以及纵横交错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是新技术形态孕育和成长的“沃土”。总之,只有技术的内部矛盾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的有机结合与辨证统一,才能真正构成技术发展的现实推动力量。这三个基本动力构成技术发展的动力体系,“外驱内推”是它发展的动力机制。1.4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答:创新型国家:是指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作为创新型国家,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即R&D(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怎么样建设:1、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是基础。2、建设“创新型国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重点。3、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创新保护和鼓励机制是关键。重大意义:1、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加快我国科技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我国现实国情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技术主要依靠引进,是奉行一种“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而实践证明,核心技术不可能引进,是靠市场买不来的。3、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可行性:1、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数均居世界前列,这是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最大优势。2、我国己经建立了大多数国家不具备的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这是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重要基地。3、己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4、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优势,中华民族重视教育,辩证思维,集体主义精神和丰厚的传统文化积累,为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选择。面临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完全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创新驱动经济和知识经济在我国的经济当中所占的比例还很低。我国的能源和资源利用率很低,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我国教育基本上实现了优先发展,为将我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好的基础。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与我国发展的需求相比,与世界发达国家
本文标题:自然辩证法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19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