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自编管理信息系统重点.
•1.现实世界•2.信息世界•3.计算机世界表3-3三个领域术语的联系关系现实世界信息世界计算机世界客观事物实体记录事物类实体集文件事物特征属性字段区分事物特征实体标识符关键字3.1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扫描仪、数码相机计算机组成算术逻辑运算器ALU硬件软件主机外部设备CPU内存外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控制器CU-ControlUnitROMRAMCACHE光盘、磁带U盘、移动磁盘软盘、硬盘显示器、打印机键盘、鼠标系统软件操作系统工具软件多用户网络单用户应用软件编程语言高速缓存—内部CACHE3.2.7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范式是关系数据库模型设计的基本理论,一个关系模型可以从第一范式到第五范式进行无损分解,这个过程也称为规范化(normalize)。在数据仓库的模型设计中目前一般采用第三范式,关系必须是规范化的关系,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称为范式(NormalForm)。第一范式(1NF)元组中每一个分量都必须是不可分割的数据项。第二范式(2NF)关系不仅满足第一范式,而且所有非主属性完全依赖于其主码。第三范式(3NF)不仅满足第二范式,而且它的任何一个非主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任何主关键字。目前主要有两种数据库管理系统:•1.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SQLServer,DB2等。•2.中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FoxPro,Paradox,Access等。3.3.3术语和工作原理•1.地址和协议的概念计算机网络协议采用ISO(InternationalStandardOrgnization)提出的OSI(OpenSystemInterconnection)参考模式。OSI将整个网络的通讯功能划分为七个层次,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可用一句话概括—AllPeopleSeemToNeedDataProcessing应用层(ApplicationLayer)—All表示层(PresentationLayer)—People会话层(SessionLayer)—Seem传输层(TransportLayer)—To网络层(NetworkLayer)—Need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Data物理层(PhysicalLayer)—Processing4.3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和方式4.3.1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StructuredSystemDevelopmentMethodology)是目前应用得最普遍的一种开发方法。•1.基本思想•用系统的思想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照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提出要求初步调查可行性研究审批系统规划系统分析师详细调查逻辑设计开发方法审查系统分析系统分析师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审查系统设计系统设计员编程调试系统转换验收系统实施系统建造者系统维护系统评价系统运行与维护系统分析师系统设计员•2.开发过程•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开发一个系统,将整个开发过程划分为首尾相连的五个阶段,即一个生命周期(LifeCycle)•3.开发要求——主要用于控制开发质量•开发计划--阶段化;管理业务--流程化;工作步骤--程序化;文档资料--规范化;进度安排--网络化。•4.特点•(1)自顶向下整体地进行分析与设计和自底向上逐步实施的系统开发过程:•(2)用户至上是影响成败的关键因素•(3)符合实际,客观性和科学化,•(4)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把整个开发过程划分为若干工作阶段•(5)充分预料可能发生的变化•(6)开发过程工程化,•5.优缺点•优点包括:强调了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在整体优化的前提下考虑具体的分析设计问题。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每一阶段及时总结、发现、及时反馈和纠正,避免造成浪费和混乱。•缺点是:开发周期长,不能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可能发生的变化。仅在开始几个阶段与用户沟通多。•6.适用范围•适用于:大型系统、复杂系统。4.3.2原型法(Prototyping)•原型是一个可以实际运行、反复修改,可以不断完善的系统•1.基本思想•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开始阶段,凭借系统开发售货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与用户共同确定系统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功能,在强有力的人、软件环境支持下,给出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初始系统原型,然后与用户反复协商修改,最终形成MIS系统。•2.开发过程•确定系统的基本要求和功能--依据,构造初始原型,运行、评价、修改原型,确定原型后处理。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构造初始原型评价、使用系统原理用户满意?系统转换、系统维护与评价修改、完善系统原型YN确定用户基本要求3.特点•(1)遵循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易于掌握和接受。•(2)将模拟的手段引入系统分析的初始阶段,沟通了人们(用户和开发人员)的思想,缩短了用户和系统分析人员之间的距离,解决了结构化方法中最难于解决的一环。强调用户参与、描述、运行、沟通。•(3)充分利用最新的软件工具,摆脱了传统的方法,使系统开发的时间、费用大大地减少,效率、技术等方面都大大地提高。强调软件工具支持。•4.优缺点•优点是:从原理到流程十分简单,最终总可以获得一个满意的MIS;用户与开发者思想易于沟通;使用软件工具效率高,摆脱了传统方法。•缺点是:要求管理基础工作完整、准确,一般只适用于小型系统。•5.应用范围•适合于:处理过程明确、简单系统;涉及面窄的小型系统。•不适合于:大型、复杂系统,难以模拟;存在大量运算、逻辑性强的处理系统;管理基础工作不完善、处理过程不规范的系统;大量批处理系统。4.3.3面向对象开发方法(Object_Oriented)•1.OO方法的形成•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描述客观世界的问题领域与软件系统结构之间的不一致,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只注重某些特定方面,为了克服这些缺点,产生了面向对象开发方法。•2.OO方法的组成•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OOA•面向对象的设计OOD•面向对象的程序OOP•3.OO的基本思想•客观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对象组成的,每种对象都有各自的内部状态和运动规律,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的系统。•4.开发过程•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分析问题的性质和求解问题:•整理问题:•程序实现:•识别客观世界中的对象以及行为,分别独立设计出各个对象的实体•5.特点•(1)封装性。•(2)抽象性。•(3)继承性。•(4)动态链接性。•6.应用范围•在大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若不经自顶向下的整体划分,而是一开始就自底向上地采用OO方法开发系统,会造成系统结构不合理、各部分关系失调等等问题。OO方法和结构化方法在系统开发中相互依存、不可替代。4.3.4CASE(ComputerAidedSoftwareEngineering,CASE)方法•CASE是一种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方法,能够全面支持除系统调查外的每一个开发步骤,可使系统开发商规定的应用规则,并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合适的计算机程序。严格地讲,CASE只是一种开发环境而不是一种开发方法。它是20世纪80年代末从计算机辅助编程工具、第四代语言(4GL)及绘图工具发展而来的。信息库管理使用查询一致性维护使用查询CASE的结构:分析人员运行管理人员项目管理人员信息库系统状况设计成果运行状态项目版本连机查询文档生成代码生成连机查询总控CASE方法具有下列特点:•1.解决了从客观对象到软件系统的映射问题,支持系统开发的全过程。•2.提高了软件质量和软件重用性。•3.加快了软件开发速度。•4.简化了软件开发的管理和维护。•5.自动生成开发过程中的各种软件文档。4.3.5开发方法的选择•原型法需要软件支撑工具快速形成原型,并不断地与用户讨论、修改,最终建立系统。要将这种方法用于大型信息系统开发中的所有环节是不适宜的。因此,它主要用于小型的。灵活性高的系统或局部系统的设计和实施。•面向对象的方法是以对象为基础,利用特定的软件工具直接完成从对象的描述到应用软件结构的转换,特别适合于小型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在大型系统的开发中,常常不是采用一种开发方法,而是采用多种方法的组合。•结构化生命周期法是目前较全面支持大、中型系统整个过程开发的方法,其他方法虽然有许多优点,但都只能作为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在局部开发环节上的补充,暂时还不能代替其在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主导地位。4.3.6系统开发的方式•目前,我国企业系统开发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由企业自行开发•2.委托开发•3.企业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4.购买应用软件产品4.3.7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常见问题有哪些?•1.急功近利•2.贪大求全•3.重复开发•4.重“硬”不重“软”•5.只重开发不重维护•5.1.3可行性分析使用的工具•1.系统流程图(SystemFlowDiagram)用图形符号以黑盒子的形式描绘组成系统的每个部件(程序、文档、数据库、人工过程等)。是数据在系统各部件之间流动的情况,而不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控制过程。•2.数据流图(DataFlowDiagram)描绘数据、信息从输入到输出的变换过程及数据在软件中被处理(流动)的过程。5.2.1需求分析的目标及任务•1.功能需求。通过需求分析应该提出系统必须完成的功能•2.性能需求。必须满足的定时约束或容量约束•3.可靠性需求。定量地指定系统的可靠性,如,“机房管理系统上课期间主服务器不能停止验证。”•4.出错处理需求。系统对环境错误应该怎样响应。例如,操作员在输入一个错误的信息时,系统应该做什么反应。•5.接口需求。信息系统与它衔接的环境通信的模式。•6.约束需求。设计或实现应用系统时应遵守的限制条件,并说明用户或由用户现有条件带给信息系统的限制条件。•7.逆向需求。描述信息系统不应该做什么。分析时应选取对正向需求不产生误解的那些逆向需求。•8.潜在需求。发现和挖掘用户目前尚未提出但将来可能提出的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对系统将来可能的扩充和修改留下空间,为后期的维护及改进做准备。信息系统中常见的描述系统逻辑模型的工具(1)系统流程图:描绘物理系统的传统工具,用图形符号来表示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及各个元素之间的信息流动情况。(2)实体联系图:描绘数据对象及数据对象之间的关系,是用于建立数据模型的工具(3)数据流图:描绘当数据在软件系统中移动时被变换的逻辑过程,指明系统具有变换数据的功能,数据流程图是建立功能模型基础。(4)数据字典:定义数据流图中各个成分的具体含义,为系统的分析、设计及维护提供对相关元素一致的定义和详细的描述2.系统设计的依据系统设计依据是在系统分析阶段生成的系统分析报告和开发者的知识与经验。实质是将逻辑模型物理模型。3.系统设计步骤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网络结构设计硬件结构设计软件结构设计数据库存储和处理方式设计代码设计输入输出设计信息分类和数据库设计功能模块设计•6.1.2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原理•1.抽象由于人类思维能力的限制,每次考虑的问题不能太多,否则很难做出正确求解。面对复杂系统,常用的方法是首先抽出事物的本质特性而暂时不考虑它们的细节。•3.模块独立模块之间没有过多的相互作用的模块。第一,模块化的软件比较容易开发。第二,独立的模块比较容易测试和维护。独立程度可以由两个定性标准度量:(1)耦合是对一个软件体系结构内不同模块之间互连程度的度量。(2)内聚表示一个模块内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2.模块化根据人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如果待开发的系统稍具规模,则很难理解其中的联系,必须要把它分解。另外,若在软件设计中,软件系统仅由一个模块组成,它将很难实现,而且在维护时难以被人所理解。模块化原理可以使软件结构清晰,不仅容易设计,也容易阅读和理解。程序错误通常局限在有关的模块及它们之间的接口处,所以模块化设计使软件容易测试和调试,因而有助于提高软件的可靠性•耦合。软件设计中应该追求尽可能松散耦合的系统。两个模块彼此间通过参数交换信息,而且交换的信息仅仅是数据,那么这种耦合称为数据耦合。如果传递的信息中有控制信息(尽管有时这种控制信息以数据的形式出现),则这种耦合称为控制耦合。公共环境耦合①一个模块向公共环境送数据,另一个模块从
本文标题:自编管理信息系统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21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