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英语写作中的衔接问题研究
研究生课程论文(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论文题目:英语写作中的衔接问题研究研究生熊燕学号11512000248学院外国语学院年级2015级课程名称英语语言文学研究专题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学位类别全日制硕士提交日期2016年2月25日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指标评价内容评价等级(分值)得分ABCD选题选题是否新颖;是否有意义;是否与本门课程相关。20-1615-1110-65-0论证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密;结构是否严谨;研究方法是否得当;论证是否充分。20-1615-1110-65-0文献文献资料是否翔实;是否具有代表性。20-1615-1110-65-0规范文字表达是否准确、流畅;体例是否规范;是否符合学术道德规范。20-1615-1110-65-0能力是否运用了本门课程的有关理论知识;是否体现了科学研究能力。20-1615-1110-65-0任课教师签名:年月日总分:淮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制英语写作中的衔接问题研究熊燕11512000248摘要:优质的英文作文,不仅要做到词汇丰富、语法准确、句型多样化还要做到语篇语义的衔接和连贯。英语写作中常见的衔接问题有词汇手段的使用失当、不会使用照应或是照应失当、不能正确使用省略以及不能转换英汉思维模式等。教学中应该突出语篇知识、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语法衔接技巧;学习中首先要汲取优秀范文之精华、理清词汇衔接与意向传递关系、培养使用连接词的写作习惯,然后将其在写作中灵活运用,有助于清晰表达文章的写作目的、创作出优质的语篇。关键词:衔接意识;连接词;语篇CohesionstudyinEnglishwritingXiongYan(ForeignLanguageSchoolofHuaibeiNormalUniversity,HuaibeiAnhui235000)Abstract:Richvocabularies,accurategrammarandvarioussentencepatternsarenotenoughforanexcellentEnglishwriting,italsohavetoachieveabettercoherenceandcohesion.TherearesomecommoncoherenceproblemsinEnglishwriting,suchasusephrasesinappropriately,somestudentsarenotgoodatusingreferences,doimproperellipsisandcannotconvertthethinkingmodeofEnglishandChinese.DiscourseknowledgeshouldbehighlightedtohelpstudentsfullygraspthegrammaticalcohesiveskillsinEnglishteaching;Learnersshouldabsorbtheadvantagesinthemodelcompositions,clearthe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lexicalcohesionandthemassagedeliveryandcultivatethewritinghabitsofusingconjunctions.UsingthesemethodsflexiblyinEnglishwritingwillhelpusexpressthewritingpurposeclearlyandcreatehigh-qualityarticles.Keywords:CohesionAwareness;Conjunctions;Discourse近年来,写作在英语学习和考试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重,其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笔者认为造成英语写作能力差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语言基础知识薄弱,二是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在写作中容易出现生搬硬套汉语衔接手段的现象,造成作文主题思想不清晰、语义欠连贯、文章条理混乱。一、衔接理论概述语言学家DeBeaugrande曾提出了构建语篇(text)的7个标准:衔接性(cohesion)、连贯性(coherence)、意图性(intentiona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信息性(informativity)、关联性(relevance)和互文性(intertextuality)[1]。其中衔接性和连贯性尤为重要:前者指把表层文本组件连接成有序结构的手段,属主位系统(themesystem);后者指表层文本所蕴涵的概念和关系的有序组合,属于语态系统(moodsystem)[2]1976年,韩礼德和哈桑合著的《英语中的衔接》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3]他们认为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是指存在于语篇内部的、能使全文形成语篇的各种意义关系。[4]当在语篇中对某个成分的意义解释需要依赖于对另一成分的解释时,便会出现衔接。韩礼德和哈桑将衔接手段划分为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两大类,其中,语法手段包括指称、替代、省略以及连接,词汇手段包括重述和搭配。胡壮麟对衔接理论的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扩大了结构衔接的范围把及物性结构关系作为一种衔接手段,同时附加了同构关系。2.提出了音系层的衔接手段,把语调语音模式纳入衔接范围。3.提出了语篇连贯涉及多层次的观点,认为社会符号层对语篇连贯起重要作用。并论述了社会符号层因素对连贯的作用。4.把语篇结构作为一种衔接手段,并根据现有的话语分析理论把可以起衔接作用的语篇结构因素归纳为以下四类:话轮(turn-taking)邻近配对(adjacencypair)、行为等级和序列以及语篇的宏观结构。[5]无论是在语言学习方面还是在外语教学方面,衔接理论在语篇分析中都存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英语写作不仅是语言学习的一项基本内容,同时也体现了个体的认知和思维模式。写作不仅可以反映作者语言表达水平,还从语篇的视角考查了学生的衔接意识。二、英语写作中的衔接问题分析(一)词汇手段的使用失当语篇中跨越小句或句子中的两个或多个词项之间有意义联系时就可产生词汇衔接,这种衔接是指通过词汇选择在篇章中建立一个贯穿篇章的链条,从而建立起篇章的连续性。Halliday和Hasan把词汇衔接关系分为两类:复现关系(Reiteration)和同现关系(Collocation)。词汇的复现关系指某词以原词、同义词、近义词、上下义词、概括词或其他形式重复出现在语篇中,语篇中的句子通过这种复现关系达到了相互衔接。词汇的同现关系指的是词汇共同出现的倾向性(Co-oc-currencetendency),包括反义关系、互补关系等。尽管很多学生经过刻苦学习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但是对词汇良好运用的能力不足,在写作中对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词灵活运用的能力较差,致使词类枯燥、句子简单、文章乏味。(二)不会使用照应或是照应失当照应可以分为内指照应和外指照应。内指照应是指在语篇内部可以检索到目的项目的有关成分信息,外指照应是指在语篇外部才能检索到目的项目的相关信息。依据目的项目在语篇中出现的前后顺序来划分,内指照应又分为回指和下指。如“TomtoldAnnathatMrWangisnotagoodteacher.Becauseshealwaysasksstudentsdoalotofhomework.”此句中学生虽然知道可以用代词照应,但是依然出现了照应失当,致使逻辑关系混乱,即句中本应该使用he而非she。(三)不能正确使用省略省略是指语篇中某个成分可以省去,而这种省去的信息一般可以在上下文中找到。在英语写作中,很多人往往不能正确使用省略。如“Nowadays,alotofchildrenhavecellphones.Andcanusecellphonestoplaygamesorsearchforinformation”,此例句中,人称代词they被不恰当的省略,造成句子成分缺失。又如“AnnalovesreadingbutNancyloveswriting”,此处是可以省略动词loves。使得句子更加严谨简洁。(四)不能转换英汉思维模式英语写作对中国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因为英汉两种语言差别非常大,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受到汉语习惯的影响,写出不符合英语语言习惯的文章来。汉语是表意文字,一般被看作是重意合(parataxis)的语言。它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没有显性的词类分别,汉语的词语意蕴丰富有余,配合制约不足,词语可以相对随意地碰撞组合。因此,汉语中不乏灵活多变或“残缺不全”的句子。这种独特的汉语语言形式和英语中的对应表达方式形成强烈的对比。英语是重形合(hypotaxis)的语言,它有较丰富的形态标志,有较鲜明的词类分别,句子及其成分以限定动词为中心铺陈开去。英语形态上比较严谨,强调语篇的衔接关系,主要是通过不同类别的衔接词来表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英语中的连接词比较丰富,一些作者不能准确使用连接词,误用率非常高。汉语中连接词比较少,因此受汉语负迁移影响,国人的英语文章中连接词使用比较僵化单一。例如,汉语“因为……所以……”,在英语中对应词汇有“because”、“hence”、“so”、“consequently”、“thus”、“sothat”以及“asaresult”等,而在英语作文中使用比率较高通常为because和so。写作过程中不能灵活地从汉语的螺旋式思维模式向英语直线思维模式转移严重影响了所创作的英语文章的质量。前文分析了写作中常见的衔接失当问题,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作者衔接意识不足,忽视了衔接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或无法良好运用衔接技能。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从四个方面讨论衔接意识。三、衔接意识培养的建设性建议(一)突出语篇知识教学,掌握语法衔接技巧语篇是指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语篇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应该是意脉相通,语义连贯的。而实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文脉--衔接。衔接是将篇章中的句子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创造连贯的重要手段。它帮助确定语篇要素之间的交相阐释和确立互指关系并以之决定语篇要素之间的交互预设关系,使语篇具有语篇性,这样语篇阐释才能有效地进行。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重视语篇知识教学。换言之,教师不仅要从微观上让学生掌握语音、词义、句子结构等语言知识。而且要宏观上教会学生分析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微妙关系。让学生理解词汇含义与语境有一定的关系,明白英文句子并不是孤立存在语篇之中,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语法衔接手段、提高连句组段的能力。此外,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不能仅仅依靠写作教学活动,还应该在精读、泛读和听力中有意识、有目的的加强对语篇知识的教学,从而让学生在写作活动中自觉树立语篇意识、衔接意识。要进行语篇分析,分析者必须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并能断定某一语篇是否有被分析的价值。从理论上说,每个语篇都可用来分析,但在实践中,并不是每个语篇都符合分析者的兴趣、研究目的和范围。成功的语篇分析者的必备条件之一是对语篇有一定的观察力。[6]胡壮麟等指出,“当语篇中一个成分的含义依赖于另一个成分的解释时,便产生衔接关系。”[7]也就是说衔接是语言成分得以形成语篇且产生逻辑意义的途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构思原文。一般认为语法衔接主要依赖照应、替代和省略等手段。写作中的照应主要分为三种:一是以“I、you、he、she、they”等人称代词,“your、his、her、their”等物主代词为象征的人称照应;二是以定冠词“the”,指示代词“this、that、these”,指示副词“here、there”等为表征的指示照应;三是比较照应,包括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以及“so、same”等一些有比较意义的词在句中所表达的照应效果。替代主要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分句性替代三种类型,常见的词有“one、ones、thesame、do、so、not”等。为了避免阐述内容重复,写作中经常会用到省略,语法衔接
本文标题:英语写作中的衔接问题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54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