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一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通常萎缩的组织和器官是实质细胞体积缩小,常伴有细胞数目减少和纤维组织增生。(一)分类萎缩有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种。病理性萎缩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类1营养不良性萎缩:包括全身性萎缩和局部性萎缩。2压迫性萎缩3废用性萎缩4内分泌性萎缩5神经性萎缩二肥大三增生四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的过程成为化生。1上皮组织的化生2间叶组织成分之间的化生第三节损伤的修复一再生二纤维性修复(一)肉芽组织:是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因肉眼观察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成新鲜肉芽得名。1肉芽组织的结构成熟的标志①间质内的水分逐渐被吸收、减少②炎细胞逐渐养活,最后消失③部分毛细血管腔闭塞、数目减少,部分改建为小血管④成纤维细胞逐渐变为纤维细胞2肉芽组织的作用及结局①抗感染,保护创面②填补伤口及局部组织缺损。③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最终老化形成瘢痕。(二)瘢痕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一节充血一动脉性充血二静脉性充血(四)器官淤血举例1慢性肺淤血常有左心衰竭所致。①肉眼观:肺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呈暗红色,质地变实,切开时切面可流出淡红色泡面状液体。②光镜下:肺泡间隔因毛细血管扩张淤血而增宽;肺泡腔内可有淡红色的水肿液、红细胞;(肺泡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被白细胞分解成棕黄色的含铁血黄素颗粒,这种吞噬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心理衰竭细胞多见于肺泡腔内)临床患者常有气促、缺氧、发绀、咯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并易继发肺部感染。2慢性肝淤血常由右心衰竭引起①肉眼观:肝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且略增厚,质较实,色暗红,切面上形成红黄相见的网格状花纹,形似槟榔的切面,故称为槟榔肝。②光镜下:小叶中央静脉及附近的肝窦高度扩张淤血,肝细胞发生萎缩、变形、坏死,甚至消失;小叶周边的肝细胞因缺氧而发生脂肪变性。长期慢性肝淤血时,形成与淤血性肝硬化。第三节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血栓:所形成的固体质块。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一)心血管内膜的损伤(二)血流缓慢或漩涡形成(三)血液凝固性增高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其形态PS①下肢血栓多余上肢血栓②静脉血栓多余动脉血栓③静脉内多混合血栓④静脉血栓头部为白色血栓,体部为混合血栓,尾部为红色血栓。三血栓的结局四血栓形成对集体的影响第四节栓塞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栓子:造成栓塞的物质称为栓子。栓子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最常见的是血栓栓子。一栓子的运行途径二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一)血栓栓塞:由血栓脱落引起的栓塞,称为血栓栓塞、1肺动脉栓塞95%来自下肢深部静脉2动脉系统栓塞绝大多数来自左心(二)脂肪栓塞:血液中出现脂肪滴并阻塞血管,称为脂肪栓塞。(三)气体栓塞(四)其他类型栓塞羊水栓塞第五节梗死:局部组织、器官由于血流迅速中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或梗塞。一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二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一)贫血性梗死(心脾肾)(二)出血性梗死常发生于组织疏松且具有双重血液循环的器官(肺、肠)因梗死有明显的弥漫性出血而呈红色,又称“红色梗死”。具备条件1动脉有阻塞2组织疏松3严重淤血第四章炎症第一节概述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病理过程。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第二节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及其类型一变质二渗出(一)血流动力学改变(二)液体渗出1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的机制2渗出液的特点及其与渗出液的区别P563渗出液在炎症中的作用①渗出液可以稀释中和毒素和有害物质,带来营养物质和带走代谢产物。②渗出液中含有大量抗体、补体及溶菌物质,有利于防御、杀灭病原微生物。③渗出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素交织成网,不仅可限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还有利于炎细胞吞噬消灭病原体,并在炎症的后期成为修复的支架。(三)白细胞的渗出:炎症时血液中的各种白细胞通过血管壁渗出到血管外的现象。1白细胞边集和附壁2白细胞粘附和游出。3白细胞的趋化作用4白细胞的作用(1)吞噬作用:吞噬可分别识别和附着、吞入、杀伤和降解三个连续步骤。(2)免疫作用(3)组织损伤作用(四)渗出性炎:是以渗出为主要病变的炎症,最为常见。1浆液性炎:是以浆液渗出为主的炎症2纤维素性炎:以渗出物中有大量纤维素为特征。3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的形成为特点。4出血性炎5卡他性炎三增生(一)增生的特点(二)增生性炎1非特异性增生性炎2特异性增生性炎:即为肉芽肿性炎,是指炎症局部以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增生为主,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1)感染性肉芽肿(2)异物性肉芽肿四炎症介质第三节炎症的临床表现和结局一炎症的临床表现二炎症的结局三蔓延扩散1局部蔓延2淋巴道播散3血道传播(1)菌血症(2)毒血症(3)败血症(4)毒脓败血症第五章肿瘤第一节肿瘤肿瘤: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PS肿瘤性增生和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①肿瘤性增生:与机体不协调,失去控制,具有相对自主性,呈无止境性生长;增生的细胞来自单个肿瘤性转化的亲代细胞,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分化成熟的能力,呈现异常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当致瘤因素消除,这种增生特性仍然持续存在,对机体有害。②非肿瘤性增生:适应机体需要,受机体控制,有一定限度,增生的细胞来自不痛的亲代细胞,分化成熟,具有原来组织细胞的形态、功能和代谢特点,当原因消除后,停止增生,常是机体损伤后引起的防御和修复反应。第二节肿瘤的命名和分类(一)(二)特殊命名恶性肿瘤: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淋巴细胞瘤黑色素瘤精原细胞瘤第三节肿瘤的形态第四节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第十章心血管系统疾病第三节高血压病一二类型和病理变化(一)缓进型高血压病良性高血压病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三期1功能紊乱器2动脉病变期(1)细动脉硬化(2)小动脉硬化此期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进一步持续升高并维持在较高水平,头痛、头昏、失眠、乏力等症状更加明显。3内脏病变器(1)心脏病变(2)肾脏病变:主要表现为原发性细颗粒固缩肾,或称高血压固缩肾。①肉眼观:双肾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质地变硬,表面呈均匀弥漫的细颗粒状。切面肾皮质变薄,皮髓质分解不清。②光镜下:肾实质内细小动脉硬化明显,入球动脉玻璃样变,小叶间动脉内膜纤维增厚,管腔狭窄。严重时可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3)脑病变第四节风湿病:是一种与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超敏反应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全身的结缔组织,属结缔组织病或胶原病的范畴。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二基本病理变化(一)变质渗出期(二)增生期(肉芽肿期):可见在纤维素样坏死灶周围出现巨噬细胞增生、聚集,吞噬纤维素样坏死物,转变为风湿细胞或称阿少夫细胞。(由风湿细胞、纤维素样坏死及少量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形成圆形或梭型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称为风湿小体或阿少夫小体,为本病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性病变。第十章心血管系统疾病第十一章呼吸系统的疾病第三节肺炎一细菌性肺炎(一)大叶性肺炎:是指主要由肺炎球菌引起,累及大部分或整个肺大叶,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炎症。1病因及发病机制大叶性肺炎90%以上是由肺炎球菌引起,常以1237型为多见,其中以3型毒性最强。在发病过程中,超敏反应可能起重要作用。2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病变一般发生在单侧肺,多见于左肺或右下叶。分为四期(1)充血水肿期(2)红色肝样变期(3)灰色肝样病变(4)溶解消散期(二)小叶性肺炎:是以细支气管为中心,以肺小叶为单位的急性化脓性炎,故又称支气管肺炎,听诊肺部常见湿性啰音。1病因及发病机制2病理变化①肉眼观:两肺表面和切面上散在分布灰黄色实性病灶,尤以下肺叶和背侧多见②光镜下:病变的细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纤毛柱状上皮变性、坏死、脱落,管腔内充满脓性渗出物。第十二章消化系统疾病第四节肝硬化一门脉性肝硬化(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二)病理变化光镜下:正常的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原来肝小叶重新分割、包绕称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称为假小叶。(三)临床病理联系1门脉高压症原因(1)肝内血管网减少(2)肝内血管网异常吻合支形成门脉高压症的主要临床症状的体征如下(1)脾肿大(2)胃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3)腹水引起腹水的主要原因是:①门脉高压使门脉系统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血管壁通透性升高,导致液体漏入腹腔。②肝细胞合成白蛋白功能降级及消化不良。③内广泛纤维化④肝功能障碍。(4)侧枝循环形成1)食管下段静脉丛曲张2)直肠静脉丛曲张3)脐周腹壁浅静脉曲张2肝功能不全(1)对激素的灭活功能降低,男性乳腺发育,女性月经不调,蜘蛛痣,肝掌(2)蛋白质合成障碍(3)出血倾向(4)胆色素代谢障碍(5)肝性脑病第十三章泌尿及生殖系统疾病第一节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炎指以肾小球损害(增生)为主的超敏反应性炎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尿量异常、水肿、高血压等,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三临床表现1急性肾炎综合征起病急,长表现为少尿、无尿,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严重者出现氮质血症。主要见于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急进性肾炎综合征起病急,进展快,具有急性肾炎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迅速发展为少尿、无尿,伴氮质血症,并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主要见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3肾病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严重的水肿和高脂血症。主要见于成人膜性肾小球肾炎,儿童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4慢性肾炎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多尿、夜尿、低相对密度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和尿毒症。见于各型肾炎的终末阶段。四肾小球肾炎常见病理学类型(一)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特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六)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是以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形等硬化性病变为特征。是各种肾小球肾炎发展到晚期的共同表现,又称为终末肾,是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最常见的病理类型。1病理变化①肉眼观:双肾呈对称性缩小,色苍白,质硬,表面呈弥散性细颗粒状,称为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切面肾皮质明显变薄,皮髓质分界不清,肾小动脉因管壁变硬而管腔成(口多)状开口;肾盂周围的脂肪组织增多。②光镜下:病变弥漫性累及肾大多数肾单位,其肾小球因逐渐发生纤维化、玻璃样变形;所属肾小管萎缩、消失;(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收缩,使病变肾小球相互靠拢,)呈“肾小球集中”现象。残存的相对正常的肾小球代偿性肥大,肾小管扩张。肾间质内有淋巴细胞浸润。肾内细小动脉玻璃样性变和硬化,管腔狭窄或闭塞。2临床病理联系:晚期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肾炎综合征。第二节肾盂肾炎肾盂肾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以肾盂、肾间质和肾小管化脓性炎为特征的疾病。本病是肾脏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上行性感染(主要)2血行感染
本文标题: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91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