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禅宗介绍隋唐时期大乘佛教八大派: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和禅宗。其中,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的中国文化气息浓厚。天台宗•隋代智者大师开创。以“一念三千”说明实相;以“空、假、中”、“三谛圆润”来阐明止观。在中国佛教各大宗派中,最早成一家之言。三论宗•隋末唐初,吉藏开创三论宗。他师从释迦言教,继承龙树——鸠摩罗什以来的中观思想,提出“二藏三轮”的判教主张,认为“真、俗二谛”概括了释迦言教的全体,言教外别无所谓“二谛”的理境;更以“八不中道”、“四重玄意”层剃空有,无论立、破,均归于“无所得”;更提出了“若于无所得,不但空为佛性,一切草木并是佛性”的主张。唯识宗•唐玄奘大师共译经75部,1335卷,以《瑜伽师地论》、《俱舍论》、《大般若经》为中心,展现了印度佛教的全貌。并对与这三部经有关的经论,都作了相应的翻译和介绍,使人较为清楚地了解印度佛教发展的脉络。玄奘对《成唯识论》的编译,精深博大,成为历史上唯识学的唯一代表作;因明方法的应用,为玄奘大师的独创。唯识学的创立,为整个佛教理论的圆满。华严宗•法藏大师创立华严宗,借鉴天台、三论及玄奘的瑜伽学说,但其物标“别教一乘”“法界缘起无尽”则殊胜无匹。他把生死、涅槃、真俗、本末,因果等种种二相分别,全都归入“法界缘起”,点出了“因彻果海,果彻因缘”这一令人观止的宏大精深的菩萨境界。从教理出发,依据人们思想所能达到的理境,华严宗可以说是登峰造极,无与伦比。禅宗•传说禅宗肇始于齐梁,由印度第28代祖师达摩把释迦“拈花正宗”传入中国,但真正的开山祖师应是六祖慧能。•禅宗从分析名相、辩驳教理的百家争鸣盛况中站出来,独树“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大旗,提倡“单传直指”,把佛教的“四出四入”全都会归于心,摆脱了一切教条的笼罗,并与生活打成一片,从生活中体验身心性命、人生宇宙的真谛。为何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一、唐朝末年的唐武宗灭法。•二、印度佛教细腻的思辨方式不符合喜欢简洁的中国人的口味。•三、禅宗宗旨“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简捷可行,与儒道思想方法不相矛盾,容易为士大夫们接受;禅宗在当时没有寺院,唐武宗灭佛几乎毁坏了全国的寺院和典章文献,但却没有毁及禅宗。“禅宗”的含义•禅是印度语,有净虑、思维修、定等多层含义。中国佛教归纳为戒、定、慧三学。戒是约束,定是收心,在此基础上引发智慧。有了智慧,就可以断除无明、超越生死而成佛。•宗者,万法归宗也。“灵山拈花”•“灵山拈花”的故事:释迦牟尼佛有次在灵山会上,面对百万人天听众一言不发,只举起一朵花来开示大家。“百万人天”全都莫名其妙,唯有迦叶尊者破颜一笑。佛便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拈花一笑”即此。“印心”即“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佛在这里拈了一下花,迦叶在那边笑了一笑而已。此即“印心”:以心印心,以我的心,印你的心,轻松自在,什么也没有,而无上妙法,就这样代代传传到二十八代达摩。达摩看到中国有大乘气象,于是乘船到中国建立禅宗。从达摩、二祖、三祖、四祖、五祖,都是这样传的法,都没有用语言文字来表达,非常微妙。如果用现在的分别心,用判断、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方法,试图去测度、了解、把握,是绝对无益的,进不去的,所以称为“不立文字”,称为“教外别传”。六祖慧能•六祖慧能大师是真正意义上禅宗的开山祖师,是禅宗的源头。《坛经》的得名•六祖慧能在广州光孝寺由该寺的方丈印宗法师为其受戒。受戒之处有个戒坛,此戒坛传说是南朝刘宋时期一个叫求那跋陀罗三藏法师的印度高僧所建。这位印度高僧对中国佛教贡献很大,翻译了许多佛经,他说光孝寺地方很好,并立碑预言说后世有肉身菩萨在此受戒。《坛经》版本•1、法海本。由六祖大师宣讲,其弟子法海记录而成。清末在敦煌发现的写本。•2、惠昕本。唐代惠昕和尚传下来的,和法海本相较,内容、字句、数量上就有了一些出入。•3、契嵩本。宋代杭州灵隐寺的名僧契嵩又传出一个本子,的内容就更多一些,与法海本的出入也更大一些;•4、宗宝本。元代广州光孝寺的宗宝和尚又传出一个本子,内容最多,约2.4万字,比法海本多了一倍。文字畅美,境界通达,比较流行。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法宝”与“大师”•《坛经》为什么说是“法宝”呢?《坛经》就是诸法之宝,我们依据《坛经》所说的法来指导我们的思想、行动、修行,就可以解脱烦恼,得到人生的自由,并彻底了脱生死,所以叫“法宝”。•为什么称六祖为“大师”呢?在佛教中,大师就是佛,他的言行可以作为人天的规范,故称大师。大师又叫天人师,既是人间、又是天人的老师。《坛经》目录•行由品第一•般若品第二•疑问品第三•定慧品第四•坐禅品第五•忏悔品第六•机缘品第七•顿渐品第八•护法品第九•付嘱品第十《行由品》经文之一•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慧能行由得法事意。”解释:•1、“善知识”是佛教的专用名词,指可以帮助我们修行,建立正知正见,趋向涅槃,了生脱死的老师。一般佛教徒出于自谦,常常称他人“善知识”。•2、菩提是印度语,即觉悟。佛教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都有我们成佛的依据。•3、自性就是佛性本身,它不离开觉性,并且本来就是清净的。如果它不清净,又怎能成为成佛的依据呢?既然每个人都有菩提自性,这个自性又本自清净,所以我们就可以“但有此心,直了成佛”。经文之二•慧能严父,本贯范阳,左迁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慧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经文之三•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馀;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慧能闻说,宿习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慧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直了成佛”•禅宗有自己立宗的特色,这就是“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简而言之就是“直了成佛”。《金刚经》介绍•在六百卷的《般若》中,《金刚经》仅是其中的一部,但是极好的一部。也是在中国很普及的一部佛经。《金刚经》与中国人有缘与五祖、六祖的提倡大有关系。。佛说、即非、是名•“佛经里有些语言很奇怪,佛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佛说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看来你们佛教还真有些辩证法的味道。”•“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经文之四•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猎獠,若为堪作佛?”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猎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经文之五•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末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猎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着槽厂去。”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经文之六•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余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经文之七•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棱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已成,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维:“不如向廊下书著,纵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於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维:“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大乘与小乘佛教•小乘主张“无我”——一切法无我。“我空法有”是其核心。•公元二三世纪时,印度出了一位大师——龙树菩萨。他的《中论》首先破小乘。它认为,不仅人我空,五蕴也空,并提出了“一切法空”的著名论断。在龙树菩萨那里,才把大乘佛法的这一命题确定了。经文之八•祖知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祖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於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日两思维,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经文之九•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猎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惠能曰:“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经文之十•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从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我空法有”•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切法空”•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经文十一•书此偈了,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曰:“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成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伤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
本文标题:禅宗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99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