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讲发展心理学的几种重要理论发展心理学几种重要的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S.弗洛(SigmundFreud1856—1939)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精神分析的创建者。早期(即十九世纪末期),弗洛伊德在维也纳著名的神经病学教授布吕克(Brücke,E)指导下当助理研究员,188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次年,他即和神经病医生也是布吕克的学生布洛伊尔(JosefBreuer)合作。布洛伊尔曾用催眠法治疗一个癔病女患者安娜(即著名的Anna.O)。这个病人有一个特殊的症状,就是有长达六个星期的时间在干渴得无法忍受时,也不能喝水。在催眠状态中,她叙述自己童年时,如何走进她不喜欢的女家庭教师的房间,看见她的狗从玻璃杯内喝水,引起了她的厌恶,但由于受尊敬师长道德观的影响,只好将这种厌恶压抑。在催眠状态,恢复了她对这个往事的回忆,尽量发泄了她的愤怒情绪,此后她不能喝水的怪病才消失。这种治疗主要是通过谈话或暗示进行的,所以弗洛伊德称之为谈话疗法(talkingtherapy)。面对这个疗效,弗洛伊德感觉到了身心关系的微妙,这种疗法成为了他后来发展的精神分析法的基础。发现神经症症状与压抑到无意识的内心冲突有关,这些内心冲突是儿童期生活体验到的、被压抑到无意识去的一些愿望、情绪与现实的矛盾。如果与患者一道探索和解释这种内心的矛盾冲突,患者可达到领悟(insight)的境界,从而导致症状的缓解。弗洛伊德在他随后的临床观察中逐渐提出了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和性本能理论。这三大理论被认为是他对理解人类精神活动的最大贡献。在此前提下,弗洛伊德建构了他的治疗假设——冲突理论。(一)精神层次理论弗洛伊德将人类的精神活动划分为理论上的三个区域,意识(Conscious),前意识(Preconscious)潜意识(unconscious)。这些区域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故称之为精神层次。意识(Consciousness)–意识是相对于存在而言的人脑的功能,–是人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它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它既涉及觉知的各种直接经验,如知觉、思维、情感、欲望;也包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通俗地说,就是我们知道自己在看什么、听什么、想什么、干什么;也知道自己现在是一种什么状态,是渴了、饿了,还是不渴也不饿,是舒服还是不舒服,是快乐还是悲伤;–意识可以支配我们的行动,去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些可以看作是对意识的形象描述。意识(Consciousness)–意识是我们可以觉察的思想,情感和对外在环境的感觉。–指心理的表面部分,是同外界接触直接感知到的一纵即逝的心理现象。–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中比较小且非常主要的部分。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它是指个体没有查觉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它既包括对刺激的无意识,也包括无意识的行为。由于生理机能和感觉通道的限制,我们在一瞬间能够觉察到的事物是非常有限的,并不是所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外界刺激我们都能意识得到,也不是所有的活动都在我们意识的控制之下。无意识在现实中,没有处在我们的意识范围之内而又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是大量存在的。例如,一个正在专心读书的人,有人喊他的名字,他没有听到;一个专心关注一件事的人,有人在他的耳旁吹气,他没有感觉到。声音虽然传入了这个人的耳朵,气也吹到了他的肌肤,但由于它们都在他的意识范围之外,所以没有觉知。这属于对外部刺激的无意识。此外,人们说的下意识的抓耳挠腮等习惯动作,以及一些非常熟练的动作技能,往往也会自动地进行,而不在我们的意识控制之下。意识是心理结构的表层,它面向外部世界,是由个人当前觉知到的心理内容所组成的。在一个人的心理结构中,意识只是一小部分。人的心理就象漂浮于海上的一座冰山,意识只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只是明朗化了的意识到了的各种心理活动;而深藏在海面下的巨大冰体是无法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它们是前意识和潜意识,而绝大部分属于潜意识。潜意识(Unconsious)–指被压抑的欲望,本能及原始冲动以及其替代物(如:梦、癔症)。–潜意识是意识无法触及的思想、本能冲动、情感以及幻想等等,是高度集中注意力也无法觉察的内容–潜意识的主要特点是非理性、冲动性、无道德性、反社会性、非逻辑性、非时间性、不可知性、非语言性潜意识(Unconsious)–这些由于社会标准不容许,得不到满足,就被压抑到潜意识中–无意识领域中的内容不是被动、僵死的,而是极其活跃,并随时都企图进入意识领域。–它们虽然不为本人意识到,但并没有消灭,而是在潜意识中积极活动,追求满足,所以潜意识是人们经验的极大贮存库,是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甚至包括个人和整个民族的命运、这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础。前意识(preconscious)–它是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中间环节,是我们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时才能被我们觉察的精神活动。–潜意识很难或根本不能进入意识,前意识则能进入意识,所以前意识到意识尽管有界限,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的基本功能是监督和防备那些会引起焦虑的潜意识内容欲望和本能侵入我们的意识当中,–它的工作方式有两种,要么完全阻挡(压抑的抑制)潜意识内容的通过,要么当意识丧失警惕时在将潜意识内容改头换面以后再予以放行,伪装而迂回的渗入意识。用这种理论推断出了一个令人悲观的事实:即人的行为大多是由人的潜意识控制的。学术界也将弗洛伊德的发现列为人类近代史上继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之后的,人类经历的第三次严重的对自恋打击——即人的行为不是完全由意识控制的。但弗洛伊德也并不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由潜意识支配的信马由疆的过程。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上,人的生存必须面对现实世界的制约,比如时间和空间关系就是现实世界的最基本的制约。人与现实世界的接触必须遵循“现实原则”(realityprincipia)。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思维活动经过了两种处理过程——即前期处理和后期处理。–前期处理由潜意识支配,它不尊重逻辑因果关系,没有时间概念,自相矛盾而反复无常。–后期处理接受现实世界的制约,是意识的活动形式,是我们与他人进行交往对世界进行理解的精神基础。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开始时是以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矛盾为支柱的。潜意识欲望企图侵入意识或前意识,而意识或前意识的检查员则严格把关,不准这些想入非非的欲望擅自进入。这个检查员就是自我或超我。弗洛伊德在精神层次理论的三分法之外,进一步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类精神功能结构的三分法。(二)人格结构理论(structural):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这是一种生物冲动,是人的原始力量的来源,延续个体和种族生命的本能,是“生成本能”,或者称为力比多。他还认为人类除有“生成本能”外,还有一种“死亡本能”,它包括“自我毁灭”、破坏性、侵略性等冲动。本我包括人的生成本能和死亡本能是最原始的系统,它处于思维的初级过程,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难以接近的部分。“本我”代表不可遏制的欲念本我(id)本我是最原始的生命冲动和力量,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按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力比多就被围困在本我之中,它的能量的增加会导致紧张张力的增加。力比多就遵循着快乐原则使个体减少紧张到能忍受的程度,如性欲的满足,饥饿的消除等,从而产生快乐,但需强调的是本我无法直接与外界接触。本我(id)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就越大,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由于他们可担忧的事情不多,除了身体的舒适以外,尽量的解除一切的紧张状态。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学会了通过与外界的交往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欲望。在本我需要和现实世界之间不断接通有效而适当的联络时,自我就从儿童的本我中逐渐的发展出来。自我(Ego)是本我得以与外界接触的唯一心灵之路。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处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一面产生于本我,一面连接着现实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学会不凭冲动随心所欲,学会考虑后果,考虑现实作用,这就是自我的作用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即考虑到现实作用,使个体能适应实际需要来控制着活动方式。自我(ego)自我之所以这么重要是由于它具有次级思维过程,自我的次级思维过程比本我的初级思维过程具有较多的组织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它包括感知、逻辑思维、解决问题和记忆。例:计划未来的行动,回忆过去的经验等而初级思维过程中充斥的许多矛盾,例如儿童处于干渴、饥饿状态,机体就会产生紧张,当他们在等待喝水、吃奶时,本我会产生一种幻觉出现了希望的目标从而通过幻想得到满足。当个性结构中出现了自我以后,儿童就会按照活动后果的教训来发展活动或抑制活动,此时儿童的行为比之生活开始之初,变得更少盲目性自我(ego)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代表理智和深谋远虑2岁以后在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行为遵循现实为原则,协调,即:自我的工作是满足id冲动——但以考虑情景现实的方式进行。自我是内在需要与外部现实之间的中介,自我功能很大部分是意识的。自我在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各部分自由活动。自我(ego)超我(superego)超我来自于自我,又超脱自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其主要职能就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超我由两部分构成,即自我理想(eoidea)和良心(consciense)。自我理想是积极的,良心是消极的。自我理想突出生活的道德标准,良心负责惩罚违返自我理想的行为。这些主要是儿童受父母的是非观和善恶标准“同化”的结果。超我(superego)自我理想是以奖励的方式形成的。当儿童心目中的道德观念与父母的道德观念相吻合,他的行为符合父母的美的标准时,父母就给予奖励,从而就会形成儿童某种自我理想,自我理想对儿童的奖励是自信、自豪感。良心则是通过惩罚的方式形成的,当儿童心目中的观念与父母所鄙弃的观念相一致时,即当这些观念或行为出现时,父母就要给予惩罚,从而使儿童在心灵上受到责备,行为受阻止。良心对儿童的惩罚是内疚感,偶然自残或自虐行为。超我(superego)单纯的自我是不足以控制本能的,必须在人格结构中增加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儿童在父母或其他成人交往时,接受的外来的行为准则,即自我理想和良心,自我和超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其中自我控制着本我的盲目激情,以保护机体免受伤害,而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这里体现着文化教育、宗教教义、道德标准以及社会情感对儿童发展的规范作用。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超我的内容因人而异.超我(superego)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本我派生出自我、自我又派生出超我。反过来超我管束自我,自我约束本我这三种成分共同活动,在一个正常人身上,本我、自我和超我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而能较好的适应生活,应付体内外的各种刺激。这种平衡一旦打破,人就会产生不良的社会行为,以至于发生精神疾病。三者之间的关系例如,这样一个临床的例子似乎可以形象地描述这种本我和超我的内在冲突。–一个中年男性性病医生,感到自己长期在性方面得不到满足,认为这种不满足是导致自己焦虑、失眠的原因。他认为,这种状况也许可以通过找妓女满足自己的性冲动而解决。于是,他发生了连续三次的“冶游”行为。在这些行为中,他感到自己的紧张情绪得到了缓解。但随后他出现了严重的疑病症:恐惧自己患上了爱滋病。–三年来,无数次地反复作爱滋病血清检查,尽管自己身为性病专科医生,但仍不相信每次的阴性检查结果,并伴有极度的焦虑、恐惧感。–该患者出生于机关干部家庭,父母谨小慎微,不越雷池,对孩子的
本文标题:经典精神分析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04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