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职第三学年“双轨制”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思考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环境与生化工程学院吴雨龙摘要: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类同于我国三年制的高职教育,以校内的“教学工厂”和校外的实习基地为依托将同一专业的学生分成学科组合1和学科组合2,实行“双轨制”的教学模式,适应了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抓住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巨大地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使教学设备、师资和校企合作的企业得到充分利用,使综合效益最大化。本文在总结新加坡“双轨制”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我国高职的第三学年适宜采用“双轨制”教学模式,并对此进行了设计和有关问题的思考。关键词:双轨制,教学模式,设计,思考。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基金】2012-2013年湖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基于知识点和技能点为微教学单元的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2012C048);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重点课题“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创新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2A046)。我国高职院校的学制一般是三年,其中第一年侧重于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二学年侧重于专业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第三学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其中顶岗实习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教学环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类同于我国三年学制的高职教育,其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教育教学与我们国内高职的教学内涵和教学模式并没有多少差别,但第三学年在教育运行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却产生了重大的差别,由此也造成了人才培养质量上的重大差别。从职业类院校的教育理念来看,新加坡和我们国内高职都重视校企合作,都致力于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条件的建设,两者在教育理念上并不存在差别。通过对比发现,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上的差别的根本原因还是不同机制体制下的教学落实问题。其中,最关键的还是第三学年的教学落实问题。1.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创设“教学工厂”,以“双轨制”教学运行模式实施职业教育1.1实行“双轨制”教学系统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在新生入学时选择学系,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学习基础课程,第三学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成绩选择专业,类似于我国的“确定专业方向”,然后进入专业科技的学习及实践,这一年中14周全日制项目制作及8周的工作实习。其中的8周工作实习类似于我国的“顶岗实习”,而14周的全日制项目制作在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属于空白。各系部都实行“双轨制”教学,即学生在入学时就将每个系的学生分成学科组合1和学科组合2,学习时学科组合1和2的课程不一样,到了第二学期对调,以此类推,使教学设备、师资和企业得到充分利用,使综合效益最大化。1.2依托“教学工厂”,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是在校内创设的以工业项目为教学载体,以满足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为目的,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一种教学环境,类似于我国高职院校倡导的“校中厂”。通过“教学工厂”营造实际的企业环境,通过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个方面。这种教学理念实施给学生以真实的学习与训练,到企业就能很快地适应并投入工作,非常适合高职育人的教学要求。教学工厂里的教师是具有五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实施的是项目化教学;并从校外聘请专家、企业管理人员、教育界资深人士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进行监督和考核。2.对我国高职院校实施三年制学制的再认识前已述及,我国高职院校的学制一般是三年,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和新加坡一样学习基础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第三学年才有专门的时间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期学生成长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我们知道,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和高职生教育一样一般也是3年,前2年一般学习专门的研究生课程,后1年一般进实验室跟导师从事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撰写硕士论文并通过答辩。经过近一年的实验研究工作,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得到升华,体现在研究生具有良好的研究和创新能力。没有这一年的实验探究训练,研究生的能力与本科生的能力差别不会太大。因此,这一年的经历和学习是研究生与本科生产生质的差别的根本所在。同样地,如果高职学生学习了2年后直接进入企业,第三年在企业以简单的上班、下班形式度过,而没有经历过系统地有针对性的职业能力训练,其结果与中职生学习2年后直接进企业岗位工作、在能力上不会有本质的差别是一个道理。所以,高职学制中的第三年恰恰是促成高职学生“高”与“职”的有效衔接,提升“技”与“能”的关键一年。目前,我国许多高职将三年制的学段划分为“2+1”或“2.5+0.5”,其中的“1”或“0.5”学段就是将学生派往企业顶岗实习。其出发点是想充分借助企业的真实岗位的历练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但通过实践和调研发现,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学生身在企业,“做”远远多于“学”,“教”也停留在非系统的行为之中,缺乏有效地指导和能力训练。显然,这样的教学谈不上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偶尔出一、两个优秀的毕业生也只是一种散漫式的机会性的个人奋斗的结果,并非是系统性的教学实施所产生的预期的育人结果。所以,笔者认为,抓好高职第三学年的教育教学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所在。3.依托校内和校外两块实训基地,按“双轨制”模式实施高职第三学年教学的设计与思考在高职第三学年按专业类别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A组、B组),时间可以起始于第五学期的7月1日,终止于第六学期的6月30日。两个大组之间的轮换以学期末为时间节点,其运行模式如下(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例):第三学年第五学期化工A组校内各类专业实训化工B组校外顶岗实习备注::校内专业实训是指:1.化工专业综合实验3周;2.化工工艺设计实训3周;3.金工实习2周;4.毕业论文(10周~14周,实施导师指导下的课题研究,类似于新加坡的14周的全日制项目制作)第六学期化工A组校外顶岗实习化工B组校内各类专业实训3.1“双轨制”模式能有效化解校内实训资源短缺的弊端高职院校毕竟是批量化的培养学生,校内实训资源短缺在所难免,对于热门专门因生源爆满而导致实训条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实行“双轨制”可以立即减少同一时间内对校内实训资源的需要量,巨大地缓解实训资源的紧缺或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使学生的动手机会增加多倍,教师指导每一位学生的机会也增加多倍。这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绝大多数专业是比较实用的一个策略。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地发挥实训设备的使用频率,在真正意义上发挥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校内实训资源的短缺不仅表现在设备上,往往也表现在师资不足的问题上。实行“双轨制”可以让一个学期的课程教学工作量减少一半,把专业教师从繁重的重复化的课程教学中解放出来,也给教师的“术业有专攻”创造了条件,使之有精力致力于专业领域的研究,并将该研究直接地转化为项目教学和指导学生的媒介。这对于实施项目化教学,“导师式”指导学生尤为有利。3.2“双轨制”模式保证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岗位人员的稳定性,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双赢”实行“双轨制”教学,一个大组的学生在校内实训的同时,另一大组则在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定单位、定岗位,学生履行的是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肩负着企业生产正常运行的职责,因此企业最忌讳顶岗实习的学生突然离职。事实上离职的学生也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安全管理都造成很多的隐患。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将顶岗实习放在第六学期,导致顶岗实习演化为事实上的提前就业,学生因为将顶岗实习视为就业从而产生出择业的需求,异动频繁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实行“双轨制”后,学生在顶岗实习结束有回校学习的心理归宿,将顶岗实习看成是学习的一个环节,其擅自离职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从企业的角度看,学生一批一批的来实习,保证了岗位的人员稳定性和有效衔接,企业是非常欢迎的。笔者试着在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作过探索。以我院12级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在第三学年试行“双轨制”教学为例。该专业12级招生130人,拟在第三学年将学生分成A、B两个大组,每一组65人。确定6家校企合作企业分别安排65人的顶岗实习,同时安排另外的65人在校内实训教学。总体设计如下:第第化工A组,65人(教师不动学生动)化工B组,65人三学年五学期校企合作企业(甲):11人;校企合作企业(乙):11人;校企合作企业(丙):11人;校企合作企业(丁):11人;校企合作企业(戊):11人;校企合作企业(己):10人第六学期化工A组,65人化工B组,65人(教师不动学生动)校企合作企业(甲):11人;校企合作企业(乙):11人;校企合作企业(丙):11人;校企合作企业(丁):11人;校企合作企业(戊):11人;校企合作企业(己):10人备注校内实训分两部分:一部分为专业性综合技能训练,一般有3个项目,共8周;另一部分为专业教师指导下的课题研究,一般持续时间10周~14周。3.3“双轨制”教学模式能最大化的培养老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进入第三年后跟着“导师”即有研究课题的老师一起做实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一般时间持续至少10周。从事科研工作最能激发人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高职办学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作为高职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从事科研是提升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作为高职学生要不要培养科研能力?笔者认为这也是毋庸置疑的。学生通过参与科研,能迅速地将教师的“教”和“研”转化为学生的“学”和“研”,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得到实质性的系统培养。经过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不仅对导师感情深厚,而且敬业精神感人,乐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持续奋斗。我院环境与生化工程学院与武汉英纳氏科技有限公司在校内共建了原料药研发中心,每年接纳一定的生化制药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此参与产品研发。学生在这里长期跟随博士、教授、工程师等高素质研发队伍学习和探讨,其专业理论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巨大地提升。这种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效果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4.对实施“双轨制”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的思考实施“双轨制”教学能有效化解校内实训资源紧缺性问题,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潜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动手需要,也能稳定地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但要达到这个理想的局面,的确涉及到现有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问题。4.1校内实训室需要转化为“教学工厂”工厂生产或加工产品是遵循一定的流程顺序的,“教学工厂”之所以称之为“工厂”就教师6/实训室6教师1/实训室1教师5/实训室5教师2/实训室2教师4/实训室4教师3/实训室3教师6/实训室6教师1/实训室1教师5/实训室5教师2/实训室2教师4/实训室4教师3/实训室3是因为它在教学执行过程中也需要走流程顺序。比如前述的校内实训教学,将A组或B组的学生再细分为若干个小组分别安排在各个实训室,然后按流程顺序逐个接受不同实训室不同项目的学习和训练,如此循环运转起来。不同小组的学生轮换来实训,实现了实训室和实训设备的最大化利用和使用。显然,要实现到这一步,需要每个实训室有专职的教师,且要求每个实训室每一天都能接纳学生的实训。这可能需要增添一定数量的教师才能保证“教学工厂”的有效运转,也要求现有实训室在使用制度上做出根本性变革。4.2专职教师需要变身为具有科研能力的导师“双轨制”教学运行中,教师都承担着校内实训指导,尤其是毕业论文的指导任务,指导的内容来自教师个人的科研课题。课题的内涵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所以“双轨制”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唯此才能有水平地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研发和创新能力。这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大学本科的导师带研究生,高职教师也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导师。4.3学生就业与顶岗实习应区别开来现阶段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将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就业捆绑在一起,导致顶岗实习就成为事实上的就业行为,顶岗实习单位就是事实上的就业单位,这种“二合一”的做法既损害了顶岗实习的质量,压缩了三年制高职的实际教学时间,又损害了高职学生的切身利益,在要求就业率和完成顶岗实习的双重要求下,学生的就业和择业的
本文标题:论文格式参考范本----高职第三学年双轨制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思考-吴雨龙-20131009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45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