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9第二章绢丝昆虫自然界能吐丝、作茧的昆虫约400~500种,但真正用于商业性生产的仅10种左右,能抽丝作纺织原料的只有蚕类,包括桑蚕(家蚕)和非桑蚕(野蚕)。第一节桑蚕BombyxmoriL.桑蚕起源于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养殖历史,中国养蚕技术通过“丝绸之路”向世界传播。到12世纪,以桑蚕饲养为中心的世界蚕业初具规模,19世纪中期主要养蚕国家有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后来欧洲蚕业因微粒子病猖撅等原因衰退。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蚕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突飞猛进,到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生丝产量约占世界的80%,生丝和蚕种迅速占领世界市场。但是,最近20年来日本蚕业因产业结构变化,蚕农急剧减少,蚕茧产量连年下降,1992年仅产茧15554t,蚕业出现萎缩不振的局面。相反,我国近10年来桑蚕生产发展迅速,1992年产茧60万吨,生丝5.6万吨,跃居世界第一,又占领了世界市场,成为世界丝绸出口第一大国,年创汇达30亿美元。一、形态桑蚕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不同的虫态才能完成一个世代。成虫:身体和翅灰白色,触角栉状,前翅顶角下方凹陷。成虫产卵后以卵过冬。卵:椭圆形略扁平,一端稍尖。初产时淡黄色,越年卵经4~5日变灰紫色或略带绿色。非越年卵通常不变色。幼虫:刚孵化时黑褐色,形似蚂蚁,称“蚁蚕”,表面多瘤状突起,有3~6根刚毛。两天内体色趋淡,进入“疏毛期”。1~3龄蚕称为“小蚕”,4~5龄蚕称为“大蚕”。末龄蚕逐渐停止进食,身体缩短、透明,成为“熟蚕”,开始吐丝结茧。蛹:初时白色,随后逐步变硬,变黄,最后成深褐色(图2-1)。二、生物学特征(一)化性昆虫一年内产生的世代称为化性。一年内只发生1代就产下越年卵的称为一化性。一年内发生2代,第1代产不越年卵,第2代才产越年卵的称为二化性。一年内发生3代以上的,称为多化性。一化性品种适于寒冷地区饲养。幼虫期长,蚕大,茧丝质良好。但体质弱,不适应高温多湿的夏秋期。二化性品种适于温暖地区饲养。幼虫期较短,体质强健,适应高温多湿20夏秋期饲育,茧丝质比一化性稍差。现在的蚕种虽然大部分是二化性,但是都经杂交改良,输入了茧丝质优良的一化性血缘。多化性品种适于高湿地区饲养。幼虫期短,茧小,丝量和出丝率低,茧丝细,分裂纤维少。化性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也受温度、光照等外界因素影响。(二)眠性各龄期的蚕取食到一定程度,积累了一定的营养物质,就需要休眠,这种习性称眠性。眠性可作为分龄的界限,幼虫每眠一次就增加一龄。眠性是一种遗传性状,受激素调节,但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通常饲养的桑蚕有三眠蚕、四眠蚕和五眠蚕,只是品种不同。三眠蚕中国种和朝鲜种多为三眠蚕种。幼虫龄期短,饲养容易,茧形小且轻,收茧量少,但茧丝纤度细。四眠蚕是最广泛饲养的品种。五眠蚕从四眠蚕中分离育成,与三眠蚕相反,幼虫期长,茧形大而重,茧丝长而粗。因为饲养不合算,故生产上都不采用。(三)食性除主食桑叶外,也取食莴苣、蒲公英、榆树叶等,但不能依靠这些食物完成幼虫阶段而中途死亡。桑叶中含有蚕生长发育所需各种营养物质,只要保证供应就能满足需要,添加其他营养得不偿失。(四)生长蚁蚕孵化时体重约0.5mg,从桑叶中摄取营养和水分后,体重、体积不断增加。经过3周摄入20g左右的桑叶,变成5g以上的熟蚕。绢丝腺增长14~16万倍。三、桑蚕的饲养本节通过观看教学录像片学习。以下是录像片中的部分解说词。(一)养蚕前的准备1.养蚕的时期珠江流域3~11月,年养蚕7~8次;长江流域4~10月,年养蚕4~5次;华北地区5~9月,年养蚕2~3次。2.桑蚕的一般习性如前,略。3.食桑量以一盒约2万条蚕种的食叶量计算,一般春蚕为650~750kg,夏蚕为500~550kg,秋蚕为450~500kg。4.蚕室和蚕具的清洗、消毒21小蚕需要较高的温、湿生长环境,故而采用炕床炕房的蚕室饲养桑蚕进入4~5龄,对高温多湿的闷热环境适应差,故要变蚕室为干燥、通风换气良好的大蚕室环境。消毒:石灰水粉刷蚕室外墙,或配置“蚕基安2号”喷射蚕室内墙。蚕具可用蒸汽消毒法。5.品种选择春蚕品种:菁松·皓月、浙蕾·春晓、苏5·苏6、新菁·朝露。夏秋蚕品种有:新杭·科明蓝天·白云(苏3·3)·苏4浙农1号·苏12广农3号·广农4号。6.蚕种催青催青又称暖种,即把活化了的蚕卵放到合适的环境下,使胚胎顺利地朝着生产所需要的方向发育,直至孵化。由于蚕卵在孵化前一天卵色变青,故称催青。(二)小蚕饲养1.补催青小蚕入室后,逐渐升温至25.5℃;转青蚕卵入室要保持合适的温、湿度,绝对黑暗,操作在红光下进行。2.孵化及收蚁经补催青后次日早上5时左右开灯感光,使卵孵化。适时收蚁,春蚕在上午8时左右,夏秋蚕7时左右。收蚁方法之一——网收法:在压卵网上铺一层收蚁网(小孔网、尼龙纱)。当大多数蚁蚕出现食欲时,在收蚁网上撒切细的桑叶,10~15min后蚁蚕爬上桑叶,即将收蚁网移至蚕匾内,给桑。3.温、湿度管理标准温度:1龄蚕28℃,2龄蚕27℃,3龄蚕26℃,各龄蚕眠时均在标准温度的基础上降低1℃。湿度标准:1~2龄蚕0.5℃,3龄蚕0.5℃~1℃。4.给桑(1)桑叶选择:1龄蚕:叶色嫩绿色,叶位3~4叶;2龄蚕:叶色将转浓绿色,叶位4~5叶;3龄蚕:叶色浓绿色,叶位三眼叶(止芯芽)。(2)桑叶的储藏:筐储法、沙坑储桑法(3)给桑次数及给桑量1~2龄蚕每天给桑3次,3龄蚕4次;按一盒蚕种计算,1龄蚕每天用桑叶1~1.5kg,2龄蚕3.5~4kg,3龄蚕18kg。5.匀座、整座及扩座匀座:人工移动使蚕在蚕座上分布均匀。22整座:将蚕座整理成需要的座型。扩座:随着蚕体增大相应地扩大蚕座的面积。需要面积:1龄0.7m22龄1.6m23龄4~5m2。需要蚕匾:1龄1只,2龄2只,3龄6只。6.除沙除去蚕座上的残桑、蚕粪和糠草的过程称为除沙。眠除沙:在蚕眠前的加网除沙。起除沙:蜕皮后的首次除沙。中除沙:起、眠除沙之间的各次除沙。各期的除沙期和除沙次数:1龄不除沙或眠除沙;2龄起除沙、眠除沙各1次,3龄起除沙、中除沙、眠除沙各一次。(三)大蚕饲养1.控制适温大蚕期的温、湿度的要求不像小蚕期那样严格,一般保持室温、即25℃~30℃,以偏低为佳。2.给桑次数及给桑量4龄:日给桑4~5次,给桑量80kg。5龄:日给桑3次,给桑量550kg。3.扩座4龄:每盒种蚕座面积14m2,每盒种用匾16只。5龄:每盒种蚕座面积30m2,每盒种用匾40只。4.饲养方式大蚕饲养方式有普通育和条桑育两种。普通育又分为蚕匾式、蚕台式和地面式三种。蚕匾式:优点是充分利用蚕室空间。缺点是给桑、除沙困难,且所需蚕具多,成本高。蚕台式:优点是空间利用率高,成本低,操作方便。地面式:优点是投资少,成本低,操作方便,功效高。缺点是占地面积大,不经济。5.上簇(1)簇具蚕吐丝引茧的簇具主要的有伞形簇、蜈蚣簇、折簇(波浪簇)和方格簇几种。(2)控制适宜的温湿度熟蚕上簇后硬保持一定的室温,切忌忽高忽低。6.适时采茧熟蚕上簇约经过6~7天,即蛹皮由淡黄色变为老黄色,即可以进行采茧。第二节非桑蚕(野蚕)一、柞蚕AntheraeapernyiGurein-Meneville23柞蚕属鳞翅目大蚕蛾科柞蚕属,古称野蚕、槲蚕,因喜食柞树叶得名。茧可缫丝,主要用于织造柞丝绸。中国是最早利用柞蚕和放养柞蚕的国家。现在中国的柞蚕生产分布于10多个省区,以辽宁、河南、山东等省为主。柞蚕属完全变态昆虫,一个世代经卵、幼虫、蛹、成虫4个发育阶段,经四次眠和蜕皮。从孵化到5龄老熟结茧需要50天左右,春蚕一生食叶30~35g左右,秋蚕食叶50~58g。其中大蚕食叶占总食叶量的80%以上。春蚕体重14g,秋蚕21g左右。至生长极度时,分别比蚁蚕体重约增加2000~3000倍。仅幼虫期取食,以蛹越冬。柞蚕卵在室内加温孵化,幼虫则通过人工管护下放在野外柞树上任其自行觅食生长、吐丝结茧。在放养过程中要加强管理,防止鸟、兽危害,并及时采茧。柞蚕的主要病害有: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柞蚕脓病)、柞蚕微粒子病、空胴病、柞蚕寄蝇病(蝇蛆病)和线虫病等。应通过严格检验,及时淘汰病蚕、病蛹、病蛾。进行卵面和蚕室柞蚕生活史蚕具消毒,施用化学药剂和选育抗病品种等方法防治。柞蚕蛹期的保护层(内含蛹体)称柞蚕茧,在蚕业上供缫制柞蚕丝用。柞蚕蛹可供食用,残渣可作鱼、畜、禽的饲料。茧呈椭圆形,雌茧和秋茧稍大。春茧淡褐色,秋茧深褐色。主要由茧层、蛹体、蜕皮(蛹的外壳)组成。茧层约占鲜茧重量的8%~12%,因受排出的消化管内容物浸润而变硬,影响茧丝的解舒。茧丝平均一个重0.4~0.5g;茧丝长一般700~800m。茧层重和茧层率高,则出丝多,经济价值高,收购柞蚕茧时常以此作为评茧的主要依据。用柞蚕结茧时吐出的丝缕加工成的纤维称柞蚕丝,是织造柞丝绸的原料,在工业和国防上也有重要用途。柞蚕茧丝由两根平行的扁平单丝并成,其主要成分为丝素和丝胶。丝素白色半透明,有光泽,约占85%;丝胶淡褐色,约占13%;此外还有灰分、色素等,约占2%。缫丝时把几个柞蚕茧的茧丝抽出,借丝胶粘合而成柞蚕丝。柞蚕丝手感柔软有弹性,耐热性良好,温度高达140℃时强力才减弱,耐湿性强。绝缘、强力、伸度、抗脆化、耐酸、耐碱等性能均优于桑蚕丝。但织物缩水率大,生丝不易染色。原产中国,发育温度为8℃~30℃,发育适温为11℃~25℃,最适宜的温度为22℃~24℃。主要分布在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和日本等国有少量分布。生活史与习性柞蚕属完全变态昆虫,逐一置于产卵袋内或产卵纸上产卵。一个世代经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发育阶段,仅幼虫期取食,16小时后拆对,以蛹越冬(图2-2)。①卵色灰白,因外被胶状物质而呈褐色。扁椭圆形,长2.2~3.2mm,宽1.8~2.6mm,雌雄分放,钝端有受精孔。胚胎发育过程中,卵面一度出现凹陷,称卵涡;胚胎发育至气管完成期,卵面再度鼓起,或将雄茧作降温处理,并发出轻微响声,称卵鸣。一头雌蛾产卵约200~400粒,每克重约100~120粒。暖茧温度:二化性春用种初期宜逐日升高1℃左右,②幼虫从冬季至翌春保持0℃~5℃,孵化多发生在黎明。在21℃~27℃的适温下,幼虫期约为45~55天,经4眠5个龄期,保种适宜相对湿度为50%~70%。卵产后,约2410天孵化成幼虫。幼虫由头、胸、腹3部分组成。胸部3个胸节,各有胸足1对。第1胸节两侧和1~8腹节两侧各着生气门1对,各环节上有毛瘤,刚毛挺直。腹部由10个环节组成,着生4对腹足和1对尾足。初孵化的蚁蚕喜食卵壳,即可将蚕全部移至专门的茧场,各龄眠终蜕皮后的幼虫喜食蜕皮并直接吸饮天然雨露。1~3龄小蚕喜食嫩柞叶,放养时应使蚁蚕孵化后自行爬上嫩叶摄食。小蚕适应相对湿度为80%~90%的湿润环境,相对湿度低于70%时生长发育显著缓慢。4~5龄大蚕喜食适熟柞叶,可适应略干燥的环境条件,一般春蚕多移,但相对湿度低于50%时会出现半蜕皮蚕或眠中死蚕。蚁蚕有强烈的趋光性和群集性;大蚕则喜背光。5龄蚕体长8~9cm,宽1.5~1.8cm,重12~20g。③蛹老熟幼虫选择适当位置,用腹足倒抓柞枝,排出消化管内容物,吐丝缀合柞叶成筒状,结成茧柄固定于柞枝。吐丝中后期再度排出消化管内容物浸润蚕茧,使茧层由松软变为坚固而有弹性。茧呈椭圆形,也可将种卵袋或剪成条状的种卵纸分散挂在柞树新梢基部,褐色,近茧柄一端留有茧层较疏松的茧孔。蚕体在茧内蜕皮化蛹。蛹呈纺锤形,初为淡黄色,3~5天后转棕褐色。④成虫(蛾)蛹经感温后于茧内羽化成蛾,吐出碱性溶液软化茧孔处茧层的丝胶,然后从茧孔钻出。蛾体长3~5cm,雌蛾稍大,翅展14~16cm,灰褐或橙黄色,全身被鳞毛。前后翅各有膜质眼状斑纹1对,斑纹四周绕有黑、红、蓝、白等色条(图2-2)。可避免早霜、晚霜危害,通常雌雄比为4:6,羽化时雄蛾先出,夜间交配。柞蚕在自然条件下有一化性和二化性。化性由遗传因素决定,但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改变。中国柞蚕在地理分布上有明显的化性分界带,从山东省泰安地区经河南省林县至甘肃省平凉地区一线以北,为二化性地区;从山东省费县
本文标题:绢丝昆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49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