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论述类文章阅读 学案34
学案34理解(一)——重要概念的理解【学案目标】掌握做“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题的要求和方法。(一)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论述类文本做任何阅读题都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不少考生眼中只盯着题目和题目所在的区域,“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如果能从整体上把握住文本,就可以大大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事半功倍。做论述类文章阅读题,如能这样做,效果更明显。1.先看标题,预测内容。文章标题有的是论点,有的是话题,阅读文章之前,可以先根据题目预测一下文章内容,阅读文章过程中,不论预测是得到印证还是被推翻,都有助于对文意的整体把握。2.快速阅读,把握大意。第一遍阅读的目的是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为下一步做题时的比较、筛选信息打好基础,如了解中心论点、主要论据等。阅读时应该用稍快的速度,重点放在文章的首尾或段首段尾表达观点的语句上,而对那些举例性质的文字可以一扫而过。3.模糊概括,提炼段意。第一遍阅读时,要把思维的焦点集中在对段意的概括上,这种概括不必十分准确。概括时要充分注意寻找文段的关键句,以及对段落之间关系的分析。这种分析概括不是阅读之后才进行的,而应该是和阅读同步进行的。4.最后整合自己的阅读认识,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作者的主要观点、论述的结构、论证的方法等。(二)如何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1.知识梳理在论述类文章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主要指:①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②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③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④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对于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首先,要吃透内涵,选取文中最能反映该概念特征的词语、句子,仔细揣摩,把握住其实质。其次,理解外延。“概念的外延”是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指具有某种特有属性的所有事物。一般情况下,概念在材料中是一定会用一定的篇幅进行说明的,我们要找全找准与概念有关的信息,所找的概念最先出现在什么地方,有没有反复出现都要弄清楚,哪些文字属于有效区域,以及区域内有哪些关键性的词语等,在理解概念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其外延。命题者在概念题上设干扰项的主要方式是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所以,当理解了概念的外延后,这样的干扰方式不难看穿。再次,注意区分易混概念间的关系。理解概念题不仅考查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还要考查不同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2.演练体悟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问题。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了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第一步整体把握(1)全文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步研做试题(3)下列有关“礼乐文明”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完备、成熟起来的,原因是当时就产生了大量的礼乐歌舞形式。C.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D.先秦的礼乐文明经过历代的继承发扬和变革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主旨却变化不大。(4)下列对于“礼”与“乐”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是人性的基础,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能陶冶人们的情操。B.“礼”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乐”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C.远古时期,“礼”“乐”并存,涵盖一切;周代以后,“乐”成为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D.由于“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孔子常常将其相提并论。做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题的基本方法方法一:“投石探波”定区间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居民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政府所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发展战略已成为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它不仅可以促进全社会的参与,统筹优先配置社会资源,而且可以协调政府和社会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与发展目标,还可以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充分体现了与其他社会公共政策的互补性。基于个人健康——健康社区——健康城市——健康国家的理念,建立由“个人健康”发展到“健康国家”的战略思想,这不仅构建了新的社会健康价值理念,而且立足于国家层面,为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明确了新的方向,也使卫生改革与发展的传统模式得以创新。基于居民健康的国家发展战略,其核心是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所需要的政策及环境。这一战略是一个跨部门、与各项社会政策相关的发展战略,也是一种将健康决定因素与其相关政策有机结合起来的发展战略。它不仅建立了具体而明确的指标体系,而且具有比较准确可信的实证数据支持,并有与之配套的完整的评价与监督指标体系,这样不仅能够随时了解战略的实际进程,也能够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每个国家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结合其医疗卫生和服务体制的特点,以及居民健康状况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其战略,并具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各国的“健康国家”战略计划均为分阶段、逐步提升的发展进程,一般以10年为一个阶段。“健康国家”战略是一个具有坚实科学背景的发展战略,它是基于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卫生经济与卫生政策等学科,针对居民健康问题进行广泛研究,对居民健康发展高度关注的发展战略,也是不同政府部门和不同学科之间相互配合、共同研究、合作实施的高层次社会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以其充分的协调潜力而有助于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1.下列对“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所需要的政策及环境。B.“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构建了新的社会健康价值理念,是对传统卫生改革与发展模式的突破。C.“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是结合各自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特点,分阶段发展、逐步提升的。D.“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是解决当今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所关注的居民健康问题的战略。方法二:文题比对细排除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一根红绳,就这么三缠两绕;一种祝福,就这样编结而成。在钢筋水泥的现代丛林里,人们表达祝福的方式也更现代了:打个电话,发个Email、礼品电报、礼品鲜花等等,让追求简洁明快作风、讲究效率的现代人似乎忘记了某些传统的东西。于是,当年底的商场里挂满中国结时,人们不禁发现,这蕴涵悠悠古韵的手工编织艺术,正是“另类..”的祝福...,可以为现代人的“咖啡生活”添加一点茶的芳香。——《中国绳索的源、承、祈》(佚名)2.下列对“‘另类’的祝福”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另类’的祝福”强调这种祝福方式的古老,就像中国茶一样,源远流长。B.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祝福方式的不屑,因为它不符合同代人的生活作风和生活节奏。C.文章旨在说明和现代时尚的祝福方式相比,这种古老的方式显得有韵味,很特别。D.“‘另类’的祝福”暗含着作者对现代人忘记优秀传统、一味追求西方生活方式的批评。方法三:识破干扰保准确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会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陷阱干扰你、迷惑你,做题者要明察秋毫,善于识破。这些常见的陷阱有:①背离原文,歪曲观点。选项中所说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造成一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观点。如上题B项。②置肯定为否定,置否定为肯定。原文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定,或原文已明确肯定了的观点选项却予以否定,即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例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文化转型”的一项是B.特定群体或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D.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的文化个体所经历的文化模式转变。【对应原文】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某一方或双方人的衣食住行、语言符号、审美情趣的一些具体改变。即使这样,也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题文比较】与B项比较,原文说: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与D项比较,原文说: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
本文标题:论述类文章阅读 学案3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50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