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水利工程 >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
第1页共13页楚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院、部)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2105104课程中文名称: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英文名称:IntegratedPhysicalGeography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使用专业:地理科学开课学期:第三学期总学时:5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实验学时:4)总学分:2.5学分预修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系统讲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和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与结构、土地评价与土地变化、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教材建议:伍光和,蔡运龙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参考书:[1]刘南威、郭有立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景贵和主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陈传康,伍光各,李昌文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33。[4]赵松乔等编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5]刘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6]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7]王建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2页共13页[8]蒙吉军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课程的基本特性: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基础理论课程。它是在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基础上研究地球表层整体性特征及其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的科学。特别着重研究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机制、地球表层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较好地认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地位、特点与任务,熟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与趋势,深入认识和掌握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能,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相关工作和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与方法基础。“综合自然地理学”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故该课程除了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外,还要求通过相关的专题讨论和实践教学等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课程的总体教学要求:学习本课程应着重掌握地球表层系统、耗散结构、时空尺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综合体、地域分异、土地、景观、土地分类、土地分等等基本概念;重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和分级理论等基础理论;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有:土地类型划分和应用地域分异原理分析各大洲的地域分异规律。三、章节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2学时)本章的内容、地位与作用分析,重点难点、总的教学要求与说明:本章主要介绍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任务与特点,它是对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一个总体介绍或概述。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重点在于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综合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三分支、三层次、三重性的关系。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并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的概念、范围、组成、特征。(2)了解本学科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3)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及发展趋势。各节内容的教学要求:第一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和特点(1学时)理解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理解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掌握自然地第3页共13页理环境(系统)的概念、范围、组成、特征。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二、从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科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第二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及趋势、任务及实践意义(1学时)了解本学科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及发展趋势。一、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二、自然地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6学时)本章的内容、地位与作用分析,重点难点、总的教学要求与说明:本章主要是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整体性的表现。该章内容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重点之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三大规律之一。整体性概念是本章的重点,要讲清整体性概念发展演化的过程。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组成、结构、物质循环、能量基础及能量的循环和转换。教学基本要求: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组成、结构、物质循环、能量基础及能量的循环和转换。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及对整体性认识的过程;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能量循环和转换、物质交换等。教学难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及对整体性认识的过程。教学方法:讲授、自学、课堂讨论各节内容的教学要求: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2学时)了解系统的概念、分类、特征;了解对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认识的阶段性;理解耗散结构的概念;理解并掌握自然地理系统是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空间结构(1学时)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三种空间结构。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第4页共13页二、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三、阳辐射的地理分布特征四、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循环和转化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循环和转换(2学时)了解自然地理系统作为能量系统应具备的条件及其特点;掌握自然地理系统中太阳能和地球内能在自然环境中的转化,了解其他能量的转化。一、分层结构二、渗透结构三、地域结构或水平结构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交换(1学时)掌握自然地理系统的地质循环、大气循环、水分循环、生物循环等物质循环结构,并了解通过这些循环如何把自然地理系统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一、对流层的物质交换二、水圈的物质交换三、岩石圈的物质交换四、有机界与其他地圈的物质交换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6学时)本章的内容、地位与作用分析,重点难点、总的教学要求与说明:本章从历史的角度、以发展的观点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让学生在自然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过程中把握其整体性特征。该章内容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重点之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三大规律之一。该章重点和难点是: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节律性和相对稳定性。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发展的方向性、节律性和稳定性、自然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过程。各节内容的教学要求: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节律性和稳定性(4学时)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节律性、稳定性的概念,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节律性、稳定性的主要表现。一、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节律性、稳定性的相关概念二、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第5页共13页三、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节律性四、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稳定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及其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2学时)了解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的一般发展过程,理解新生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趋势;掌握伊萨钦科揭示的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规律,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一、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的一般发展过程二、新生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趋势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6学时)本章的内容、地位与作用分析,重点难点、总的教学要求与说明:本章主要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如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地方性,并分析各种地域分异规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内部差异的方向性、镶嵌性及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规律性。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规律,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辨证关系、不同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形式是该章的重点和难点。要求掌握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形成原因、不同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形式、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关系。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并掌握地域分异的基本概念(2)理解并掌握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基本概念和理论。(3)理解并掌握不同空间尺度(全球、区域、地方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论。(4)掌握垂直带性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垂直带性分异的因素。(5)理解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带性分异的关系;理解不同空间尺度分异规律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等级关系、成因关系等。各节内容的教学要求:第一节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1学时)理解并掌握地域分异的基本概念、地域分异因素,理解并掌握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理解地域分异尺度的概念。一、地域分异的定义二、地域分异因素三、地域分异的尺度第6页共13页第二节纬度地带性分异与自然地带学说(1学时)了解自然地带学说;灵活运用不同空间尺度的纬度地带性规律。一、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础—热力分带性二、大陆的纬度地带性分异三、海洋的纬度地带性分异四、自然地带学说第三节非纬度地带性(非地带性)地域分异(2学时)灵活运用大空间尺度的非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理解中尺度的非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了解小尺度非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一、海陆分异二、海陆起伏分异三、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四、陆地干湿度分带性64五、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分异六、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七、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八、小尺度非地带性分异第四节垂直带性分异(1学时)理解垂直带性分异、垂直带谱的概念和垂直带性分异规律;掌握垂直带谱的特征。一、垂直带性分异概说二、垂直带谱第五节三维地带性与高原地带性问题(0.5学时)了解三维地带性与高原地带性问题的提出、目前的研究成果。一、三维地带性(Three-Dimentionalzonation)二、高原地带性分异第六节地域分异的相互关系(0.5学时)理解纬度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关系(水平地带的平面结构)、水平地带与垂直带的关系;理解不同空间尺度分异规律之间的关系;了解地域分异规律研究的意义。一、水平地带的平面结构二、水平地带和垂直带的关系第7页共13页三、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四、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第五章综合自然地理区划(6学时)本章的内容、地位与作用分析,重点难点、总的教学要求与说明:本章主要介绍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方法、区划单位以及等级系统等,并重点介绍我国的几种综合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是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应用,综合自然区划的理论和方法是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之一,是每一个地理工作者应掌握并能运用的理论与方法。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综合自然区划的基本概念。(2)理解并掌握综合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3)了解综合自然区划主要方法和工作程序。(4)理解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等级系统划分的理论依据。(5)掌握地带性区划单位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6)掌握统一单列系统,了解交叉单列系统。(7)了解中国的几种综合自然区划。各节内容的教学要求:第一节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2学时)掌握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的概念;了解自然区划研究的发展;掌握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了解自然区划的主要方法;理解自然区划原则与方法的关系。一、区划原则二、自然区划的方法三、区划原则和方法的关系第二节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1学时)理解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等级系统划分的理论依据;掌握自然区划的地带性单位、非地理性单位和单系列系统综合区划单位,了解双系列系统综合区划单位。一、地带性区划单位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三、综合性区划单位第8页共13页第三节综合自然区划的下限单位——景观(1学时)掌握景观的概念;了解景观的特征、景观的同一性;理解景观在自然区划中的作用与地位。一、景观概念与景观特征二、景观同一性问题第四节综合自然区划调查和报告编写方法(1学时)了解综合自然区划调查方法和常用区划方法,了解综合自然区划的工作程序和报告编写方法。一、室内准备阶段二、野外考察阶段三、室内总结阶段四、自然区划报告提纲举例第五节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介绍(1学时)了解两种较有代表性的中国自然区划方案。第六章土地类型学(8学时)本章的内容、地位与作用
本文标题: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72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