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自然辨证法论文 土建学院112100001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江苏科技大学土建学院,江苏镇江212003)摘要自然界不仅是人类存在的基础,也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场所和舞台。人类要生存、发展,就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古今中外哲人们无法释怀的问题,尤其是当生态危机成为整个人类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时,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又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意义,促使人们从哲学层面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自身行为,使得对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深入研究成为必然。本文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论述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关键词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Ecologicalviewofnature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Jiangs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choolofcivilengineering,JiangsuZhenjiang212003)AbstractNatureisnotonlythefoundationofhumanexistence,butalsoaplaceinpeople'ssocialactivitiesandstage.Humanityistosurviveanddevelop,itisinseparablefromthenature.The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hasbeenatalltimesandinallcountriesphilosopherscannotberelievedoftheproblem,especiallywhentheecologicalcrisisfacinghumanityasawholetobecomeaseriousproblem,the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hasbeengivenmoresenseofthetimes,promptingpeopletore-examinefromaphilosophicallevelthe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reflectontheirownbehavior,tomakeMarxEngelsin-depthstudyofnaturebecameanecessity.Thispapermainlyfocusesontheideaofharmoniousdevelopmentwithnature,MarxEngelsdiscussesthedialecticalmaterialismnaturalviewoftheideaofharmoniousdevelopmentwithnature,aswellasthewaytoachievesustainabledevelopmentKeywordsecologicalviewofnatureharmoniousdevelopmentofhumanandnaturesustainabledevelopment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一致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任何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行为都将遭到自然无情地报复。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观的实质是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生来直接就是自然存在物,是由自然界长期发展进化而来的,是自然界的产物,和动植物一样,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自己连同血、肉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自然界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与自然是直接统一的。第二,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无论是人的生活,还是生产都离不开自然界,因为自然界既为人们提供居住的场所,又为人们提供生产的资料、材料。所以说,“人靠自然生活,自然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交往的、人的身体”,如果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那么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第三,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类自从社会化以后,在不断改变着整个地球,也改变着人类自身。人类生存在地球上,要正确看待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既要改变利用它,又要适应它,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破坏、对抗的关系的时候,自然总会以特殊的方式惩罚人类,当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候,自然也会为人类提供祥和、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因此,我们既要开发自然,也要适应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社会才能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第四,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自然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实质上和人与人的问题、人与社会的问题有密切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在于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2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和确立2.1生态自然观产生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2.1.1“生态危机”的概念“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2.1.2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1)人口激增:人口问题反映了人口数量与环境容量的矛盾。人口激增威胁着人与自然的平衡。人口增加,必须要开发更多的土地、森林、草地和渔场,开发更多的水资源、能源和地下矿藏,从而加剧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压力。然而,地球表面的生态资源是有限的,人口的过度增长己经使大自然为人类提供所需的能力到了极限,依然向大自然“强取豪夺”,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被打破。(2)自然资源短缺: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按自然资源的物质属性,通常将其分为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资源。“资源危机”主要表现在非再生性资源的枯竭、短缺、污染,可再生性资源的锐减、退化、濒危。其中,土壤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等问题尤为突出。土地沙漠化之所以迅速扩展,主要原因是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人类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打乱了水分的循环,气候干旱,土地出现松散的流沙沉积。(3)环境污染严重:所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的活动引入环境的物质和能量,造成危害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及生态稳定的现象。目前,最具规模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酸雨蔓延、臭氧层耗损和温室效应。除此之外,还有牧地退化、沙漠推进、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等问题,使得自然系统负担沉重,形成了全球性问题—生态环境危机2.3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为了生存与自然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成了人类的主要活动,长期以来人类形成了人是大自然的主宰的观念。开始于18世纪的工业化过程无疑加快了人类对大自然索取和改造的步伐,一些国家的生产工艺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取得了空前的经济繁荣。然而,正当人类追求经济上的繁荣和现代化生活的同时,温室效应、沙漠化、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森林破坏及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相伴而生。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及生态失衡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直接因素。人类凭借日益强大的科学技术控制和改造自然,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破获生态环境,大自然成了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地球则是人类天然的排污场。人类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在创造了空前的物质繁荣和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埋下了自我毁灭的祸种。大自然以她特有的方式狠狠地回击了自大、贪婪的人类。2.2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生态科学原本是一门研究动植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物学主要分科之一。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世界范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尖锐,以及系统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生态学扩展到人类生活和社会活动方面,把人类这一生物物种也列人生态系统中,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人作为大自然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在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所组成的金字塔形的食物链中,人类同其他动物一起共同消费自然界的水、空气、阳光等生活资料,但作为有能动性的人类的消费与其他动物的消费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类的消费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以改造自然为目的的高级消费。人类的消费方式、方法、范围和质量与其改造自然的方式、方法和结果有着直接的联系。“因为他们不仅变更了植物和动物的位置,而且也改变了他们所居住的地方的面貌、气候,他们甚至还改变了植物和动物本身,使他们的活动的结果只能和地球的普遍死亡一起消灭。”第二,人还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在人类产生以前,生态系统是靠自然调节机制来调节的,但是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大规模地无限度的滥用,尤其是工业社会对自然的污染,使大自然应接不暇,单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难以恢复到正常状态。人作为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其调控的现实对象是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影响,所谓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即是说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两者都必须对这种相互作用发生特定的进化变化。3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3.1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1981年,美国著名学者R·布朗《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给出“可持续发展“定义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1994年3月,中国政府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列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标志着中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确认和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参与。3.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3.2.1发展原则发展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发展的必要性;认为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那种主张必须停止发展以保护环境的观点是不可取的;第二,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从最终意义上讲,发展不仅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括其他更广泛的方面;发展是集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第三,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力。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权力尤为重要。3.2.2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它不仅要实现当代人自身的发展,而且也要实现未来世代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绝不是短期行为的发展,不是人类以今天的利益换取明天的利益,吃祖宗的饭,断子孙的路。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在1991年撰写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的报告中,把可持续发展界定为:“在不超出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质量。”3.2.3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只有全世界范围的共同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表现了人类所遇到的危机的共同性、安全的共同性和未来的共同性,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不同国家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来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鼓励和支持各国政府之间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而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合作,谴责和制止那些把污染严重的技术和产业输入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以邻为壑”和"嫁祸于人”的行径。3.2.4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观确认,人与自然的危机和人与人的矛盾不可分割,只有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性,才有可能达到人与自然间的协调和谐。所谓公平,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发展。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代际公平,强调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的同时,应当承认并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二是代内公平,即是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就是在一个国家内,地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在国际范围内,国家利益服从全球利益。3.3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本文标题:自然辨证法论文 土建学院11210000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1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