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寓言教什么,怎么教浙江省杭州市大关小学罗才军寓言教什么:文体特征的解读与彰显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严文井寓言的目的不在言,而在其意或理。自相矛盾:《韩非子》势治优于贤治:不受约束的贤治和没有什么不能约束的势治就构成了矛盾。滥竽充数:《韩非子》君主驭臣乏术,才让骗子有机可乘,善用驭臣之术,需广开言路,不可偏听偏信。守株待兔:《韩非子》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韩非子》由韩非所作,自古为帝王之学,主讲为君驭下之道。亡羊补牢:《战国策》庄辛谓楚襄王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画蛇添足:《战国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鹬蚌相争:《战国策》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狐假虎威:《战国策》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也,犹如百兽之畏虎也。惊弓之鸟:《战国策》异日者,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发而)陨也。”《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掩耳盗铃:《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名著,想以此作为秦国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治国方略。唇亡齿寒:《左传·宫之奇谏假道》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guó)。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苑·正谏》春秋时,吴王欲伐楚,曰:“敢有谏者,死!”。此时,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轻,谏必无用,徒遭横死。惟日怀弹弓,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吴王问之,对曰:“后园有树,上有蝉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势欲扑,竟不知黄雀蹑其旁也!黄雀伸颈仅顾啄螳螂,而不知树下之弹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顾后患也!”吴王听后,甚觉有理,乃不出兵。邯郸学步:《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纪昌学射:《列子·汤问》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一、谏策之言,立论之据一类是为了向王和主公提出自己的见解,将劝慰和训诫柔化为故事而让君上自己感悟,体现作为人臣的进退之道。另一类,运用寓言故事的目的仅仅是作为自己言论的一种依据,一个注解。作者的意图全不在故事,而只是借故事阐述观点。一、谏策之言,立论之据越是明白晓畅、越是简洁清晰,它越能淋漓尽致地发挥作为寓言的功能,若是本身文采飞扬,倒是极有可能“因文害义、喧宾夺主”的。当然,寓言中还有大量的是远离君王,存在于民间的智慧。二、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鲁迅寓言这种文体最大的特征就是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三、超越逻辑,忽视常理经典寓言中的很大部分是在劝谏中急中生智、信手拈来的。它的目的不是讲故事,而是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也就是假言而说理的。三、超越逻辑,忽视常理极富夸张的语言,极为荒诞的情节,极不可思议的结果,极为讽刺的言之凿凿地讲述一个看起来像真的一样的故事。在亦真亦假的犹疑中引发你深入的思辨,博得你的哑然失笑,或者猛然一惊,幡然悔悟。四、见微知著,举重若轻讲述生活、自然小事的寓言所着眼的却往往是“国家存亡、人生究竟”这样的大命题。每一个寓言所讲述的道理都是值得人一辈子细细琢磨、细细品味的。把深刻说深刻很难,把深刻说简单更难。从这个意义上说,寓言的伟大以及它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即在于此——见微而知著,举重却若轻,四两拨千斤,足可见创作者的雄浑的表达和想象能力。寓言怎么教:语文本位的坚守与凸显坚守语文本位,明确语文的学科属性,体现语文核心价值的语文课永远都不会过时。相对其他文体,寓言不重言更重意,也就是说,寓言的学习我们很多时候是无法找到相对经典的语言现象在课堂上展开来细细揣摩,慢慢体味,甚至学以致用的。一、从文本走向课程拥有课程意识的语文老师视野更加宏阔,更加深邃。文本只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注解,一种依托,一项载体。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语文,教的不是语文课、语文书,而是语文课程。在任何时候,在进行语文活动的任何一个阶段,我们都要让自己拥有强烈的语文课程意识,拥有鲜明的语文课程追求。一、从文本走向课程拥有课程意识,教学目标就在课程目标的框架下实施,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是真正的旨归,而只是在课程观照下的某一阶段和某一结点的实现,也正是这些实实在在、循序渐进的阶段和结点,才蔓延伸展为真正繁复而有意义的语文课程。拥有课程意识,才能明白“教材无非是例子”的真正的现实内涵,或者说“教材无非是语文课程的引子”。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联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紧扣课程而不是紧扣教材。只有这样,教学才能走向简洁,走向高效。一、从文本走向课程拥有课程意识,能避免文本的过度解读,避免课堂的浅层对话,避免盲目的识字写字。在口语交际、习作教学中,我们才能循序渐进、游刃有余地进行系统的训练。拥有课程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教师角色,由忠实的课程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从而促动教师创造课程的强烈欲望;教学才能成为别人不能代替的、有意义的、实现自我的过程;也才能进一步推动教师进行专业化的深入学习,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一、从文本走向课程拥有课程意识,教学检测就会在课程的观照下实施,我们自然而然地关注他(她)在语文课程中的发展姿态和前进方向,而不是狭隘地关注某一个错误、某一个分数!拥有课程意识,才能明白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课程,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感悟儿童文化、儿童思想、儿童学力的特点。才能有意识地去思考和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典型性和儿童生活的具体性、丰富性的矛盾;才能把儿童经验作为“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并改造教师的经验,使之和教材贯通、和儿童贴近。一、从文本走向课程拥有课程意识,才能引领教师活化传统文化,吸纳世界多元文化,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导引古与今、中与外的沟通。在课外阅读的推动上、古诗词的背诵掌握上教师也才会产生使命感和焦虑意识,真正教孩子学语文而不是学课文。拥有课程意识,能减少新课程实施所带来的阵痛,它是课程实施的缓冲区和自我修复区。一、从文本走向课程教学寓言,如果仍然拘泥于文本,那是从已知滑向已知的简单重复,是忽视学生学习起点的盲目的为教而教。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学生在读这则寓言的时候其实对它所要说明的道理是有所感知的,但是这种感知还是混沌的,既不清晰也不规范,所以需要老师设计一定的表达方式,使他能够把自己混沌的思绪理顺贯通,达成恍然大悟。二、从单篇走向互文因为寓言文体的特征,使得寓言作品的阅读在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上比其他文体简单得多。寓言故事多是短小精炼的,通过夸张、比喻、拟人等方式讲述故事,寄托寓意。如果只基于寓言本身,课堂含量过低,乏善可陈,很快就会从已知滑向已知,使学生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寓言的学习,可以从单篇的孤立的寓言作品,走向多元的互文学习。二、从单篇走向互文一种形式就是不同寓言形成的互文。这从教材的角度讲,叫尊重编者意图。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凸显编者意图,引导学生将两则寓言进行互文,从而发现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二、从单篇走向互文另一种形式就是寓言的文白表达形成的互文。少做无谓的讨论,多进行这样的互文阅读,学习文言的表达方式,增加学生对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的鲜明感知和寓意的领悟,这才是有意义的。三、从悦纳走向思辨教材所选取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所以我们的教学自然是教师极尽所能地引领学生发现文本中的美好:语言的特色,结构的精巧,意象的编排,文化的浸润,凡此种种,都是需要我们带着学生潜心悦纳的,课堂的高潮就是达成了与作者的同频共振,努力触摸到了作者的心。三、从悦纳走向思辨读寓言,学寓言,光是悦纳,那真相当于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学习寓言,其实真正要学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人世智慧的大道。如果没有体验,没有经历,这些大道,这些思维方式是很难被认同的。只有经历过才能真正的懂得。三、从悦纳走向思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都是依托言语意图的,是言语意图的实现,好的内容和形式其实就是准确地不偏不倚地实现出了言语者的言语意图,就像心灵的捕鼠器一样。寓言的目的就是引起反思,触动觉醒,引发论辩。教学寓言,让学生在体验之后进行思辨,经历思维风暴,成为栽种在生命中的一种思维方式,这可能是寓言最有价值和意义的地方。四、从举象走向得法语文课的举象是我们一贯以来非常重视的,因为文字是干瘪寂静的,只有借助读者丰富的想象,在课堂中尽情描绘形成立体丰满的象,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味才能水到渠成。从教课文走向教阅读!——台湾赵镜中有限的常量的课堂时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他在脱离教师、家长的陪伴之后也能自能阅读,这才是真正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能力。四、从举象走向得法学习的是这两则,但由此掌握的学习方法却是寓言文体都可以实践的。设计提纲会复述,添油加醋讲故事,文白对读学古文,想象练笔得寓意着眼于学生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解释能力、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感悟能力、互文能力等等阅读能力的训练,着眼语文学习的基本方式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
本文标题:寓言教什么-怎么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35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