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课堂教学可以“原生态”以“面积的意义”教学为例
课堂教学可以“原生态”——以“面积的意义”教学为例对于原生态课堂,有人说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不使用现代教学设备,重返教学原初状态的本色课堂;也有人认为是师生没有虚假互动,真实、自然的常态课堂;还有人说是以人为本、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追求师生生命和谐发展、回归教育本质的课堂……对一线教师而言,原生态课堂是最自然的课堂,也是最儿童的课堂,即坚持儿童立场、立足于儿童的知识与经验、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原生态课堂是最学科的课堂,即追寻学科本源、凸显学科本质,数学课必须要有“数学味”。原生态课堂是最低碳的课堂,即媒体技术的使用、环境的创设、课程资源的利用应该追求简单实用,做到低成本、低能耗、高效益。●教前思考苏教版三年级“面积的意义”是一节典型的几何初步知识概念课。要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必须准确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学生已积累了哪些可用的数学经验。纵观教材的编排,学生已经认识了简单的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周长,积累了图形平移、旋转的知识。在教学中,有两种设计思路被广泛运用。一是从观察、手摸课本面、课桌面、黑板面等物体的“面”和对这些“面”大小的直觉比较来认识“面”和“面积”。这样,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面”和“面的大小”(面积)是具体的、可感知的。二是从“做镜框、装玻璃”等问题情境或“图形涂色、描边线比赛”等游戏活动人手,学生能形象地感知“周长”和“面积”的不同,从而建构起“周长”是“线”、“面积”是“片”的概念表象。从实际教学来看,这两种思路简便易行,成本较低,挺“原生态”的。不过,细细琢磨之后,又觉得有些问题值得深思。比如,第一种思路在学生的头脑中易于产生感官刺激的实在的“面”,而较少形成抽象的“面”,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只是建立在哪个“面”大些、哪个“面”小些的相对意义上,并没有指向“面积”的本质意义——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本身固有的、确定的大小(量的规定性)。同时,这样开课缺乏联系的眼光,未能将学生对“面”和“面积”的学习置于一个适合的、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与经验背景中,概念意义的形成和掌握缺少必要的支撑,学生难以建构起有关面积的概念网络。而第二种思路,学生虽然形象地感知了“周长”和“面积”的不同,建构起了“周长”是“线”、“面”是“片”的概念表象,但有的学生可能不明白数学上的“面”从何而来,或者数学上的“面”是什么?学生的知识与经验世界存在断层。因此,在课前我不断思考,三年级学生学习“面积的意义”,有没有什么教学途径可以让他们直观地感知“面”,如何有意识让学生接触、领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逐步发展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怎样让学生发现、建构“面”的概念体系,如何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领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于是,在不使用电教媒体的状态下,我尝试以常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最自然、晟本质地理解数学概念。●教学实录一、着眼基础,直观操作生成“面”。1.演示移“点”成“线”。师:在第3单元我们曾经学过平移与旋转,请大家用动作比画一下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学生用手势表示平移和旋转)师:大家用两个简单的动作就把不同数学概念的意思表达出来了,真不简单!请看这个方格图(出示挂图,教师用红粉笔在图1上点上一个点),图中有一个小红点,请你将这个红点向上平移10厘米。(学生在图中点出平移后的小红点)师:画出这个小红点平移的路线,我们得到什么呢?生:小红点平移的路线是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学生画出线段,即图2)师:“点”的平移形成一条线。(板书:线)2.平移“线段”形成“面”。师:我们再将这根线段向右平移20厘米,这根线段移到什么位置了呢?(学生示意)“线段”平移时就像一把刷子慢慢往右边刷过去,想一想被“刷”过的部分是什么样子?生:应该是个长方形。(教师拿出一把10厘米宽的排刷,从左到右在方格图上“刷”出一个长方形,即图3)师:线段的“平移”就形成了一个长方形的“面”。(板书:面)师:你能在这个方格图上“刷”一个比这个长方形小的面吗?再“刷”一个比这个长方形大的面。(学生用刷子分别刷出一个2格的小长方形和一个12格的大长方形,即图4)师:这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的“面”,分别可以看成是哪条线段平移“刷”出来的呢?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指出,长方形的“面”分别是其中一条长或宽“平移”而成的。二、描述大小,联系实际学习“面积”。1.通过操作,感知物体表面大小,理解“面积”的意义。师:(指着方格图)我们在方格图上刷出了三个长方形的面,为了便于比较,给它们分别编个号吧(老师在图上分别添加1、2、3)。现在你看出哪个面最大?哪个面最小吗?生:3号长方形的面最大,1号长方形的面最小。师:看来“面”是有大有小的。对照图形,你能描述一下这三个长方形的面各有多大吗?生:1号长方形的面占了2个方格,2号长方形的面占了8个方格,3号长方形的面占了12个方格。师:每一个“面”自身的大小,在数学上就叫作它的面积。今天,我们大家一起研究“面积”(教师边讲边板书:面积——“面”自身的大小)。“面”无处不在,我们周围就有很多。找一找,摸一摸,说说你找到了哪些面?生:桌面、课本封面、文具盒盖子面、黑板面……(学生说一个摸一个,感知不同的“面”,体会每一个“面”的大小)师: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面”,你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它的面积吗?生1:数学书的封面是一个长方形的面,它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生2:我们的课桌面是个绿色长方形面,绿色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生3:黑板是一个长方形的面,黑色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积。生4:教室墙上石英钟的钟面是一个圆,圆玻璃面的大小就是钟面的面积。师:现在,大家在身边找两个不同的“面”,比较一下它们面积的大小。生1:黑板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大很多。生2:文具盒盖子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小一些。生3:钟表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一些,比黑板面的面积小得多。师: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看第一题:用红色的水彩笔涂出图形的“面”。请男同学涂1号图形(小三角形),女同学涂2号图形(稍大一些的平行四边形)。(学生涂,教师巡视)师:为什么男同学普遍比女生涂得快?生:因为2号图形的面积比1号图形的面积大。2.联系生活,说一说“面积”的应用。师:不管是物体的表面还是平面图形的面,自身的面积都有大有小。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我们做哪些事要考虑面积?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选出代表汇报。学生讨论后汇报:买房、铺地、油漆墙壁、安装玻璃、包书、买桌布和窗帘、裁制衣服等都需要考虑面积问题。师:看来,面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很普遍的。课后,请同学们留心观察,把你所见到的与面积有关的生活现象和其他同学交流,好吗?三、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1.观察比较。师:请看课本第76页第2题。通过观察、比较,说一说哪个省的面积大?哪个省的面积小?(学生观察、比较并交流比较的结果)生1:四川省的面积最大,江苏省的面积最小。师:湖南省呢?生:湖南省的面积比四川省小。生:湖南省的面积比江苏省、安徽省的面积大。师:看来,比较的标准不同,比较的结果就不同,比较中的标准很重要。这四个省面积的大小相差悬殊,通过观察就可以直接比较出面积谁大谁小(板书:观察)。课前,老师查阅了相关资料,这四个省的面积分别是:四川约48万平方千米,全国第5;湖南约21万平方千米,全国第10;安徽约13万平方千米,全国第22;江苏约10万平方千米,全国第24。据统计,江苏省2009年的经济总量是全国第2;江苏占地面积小,但创造的财富却很多,作为一名江苏人,你有什么感想?生1:我很自豪,江苏经济比较发达。生2:还有很多省不如江苏,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师:是啊,江苏应该在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周,期待你们将来为家乡、为祖国多做贡献。2.重叠比较。师:(出示下图)你能观察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生1:长方形大。生2:不对,好像正方形大。生3:可能一样大。师:大家的意见不统一,你能用一个简单的方法证明哪位同学的结论是正确的吗?生:我发现长方形的宽和正方形的边长一样,只要把这两个图形叠在一起就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大一些。(教师板书:重叠,并将两张纸递给学生演示)师:我们说长方形的面积大,是把谁作标准?生:正方形的面积。师:我们说正方形的面积小,又是把谁当作标准?生:长方形的面积。师:看来,比较面积大小时,要先确定一个标准,跟谁比。用重叠的方法跟同桌比一下手掌,看看谁的手掌的面积大?3.测量比较。师:大家看练习纸上的第2题,比较这两个多边形的面积。用观察法能判断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生:看不出。师: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吗?生:形状不一样,边的条数也不一样,重叠好像也不行?师:那怎么办呢,能找个标准来衡量衡量吗?(生沉思,面面相觑)师:看一看你的文具盒里有没有能帮上忙的东西?生:可以用透明的方格纸来量,数一数这两个图形分别占了多少个方格?师:这位同学的主意好,请大家试试看。(学生拿出文具盒中100平方厘米正方形透明方格塑料片,动手测量)生:第一个图形的面积是9个方格大,第二个图形的面积是8个方格大,第一个图形的面积比第二个图形的面积大1个方格。师:我们以方格图中的方格为标准,测量出它们的面积再进行面积大小的比较。(板书:测量)师:老师手头还有两个图形,第一个图形的面积是2个方格的大小,而第二个图形的面积是50个方格的大小,你说,那个图形的面积大?生:50个方格的图形面积大。师:确定?生:(齐声)确定!(教师出示两个图形:2个1平方分米的长方形和50个1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学生恍然大悟——方格大小不同)师:这说明用方格来测量图形面积、比较面积大小时有什么要求?生:要用同样大小的方格来测量。师:对,用来计量的方格要统一大小!数学上那些统一的、专门用来计量面积大小的“标准”方格,就是我们下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单位。4.转化比较。师:(出示下图)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你会想什么办法呢?可以先讨论讨论。生:把第二个图形左边的半个圆移到右边去,就变成和第一个图形一样的长方形。师:(拿出一把剪刀)你来试一试。(学生演示剪拼的过程)师:把第二个图形剪开再重新拼合,这样把问题就变为两个长方形面积的比较,然后用重叠、测量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在研究问题时,我们常常需要把一些问题进行变化、转换,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板书:转化)5.小结。师:你学会了哪几种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学生总结、陈述)师:其实,面积计量、比较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要善于动脑筋,根据实际灵活运用。不过,这些看起来不同的方法,都有一个相同之处,那就是要确定好比较的标准,标准相同,才可以比较。●教后反思回顾这节课,自感构思有独特之处,课也上得顺畅,也让我对“原生态”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思想是教学的标杆,技术只是登峰的拐杖。教育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教学革命,但技术只是彰显理念的手段,教学革命的关键还在于其是否闪烁着思想的光芒。教学可以不用多媒体,但不可以没有“思想”。课堂教学最朴素、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一切从学生出发,即必须基于学生,要始终坚持并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与学生既有的知识、经验对接,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在哪儿?怎样让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的过程,并有一种深刻的体验?如何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领悟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无论教学采用何种手段、何种方式,这些问题都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重点。技术,只是登峰的拐杖而已,教学因思想而美丽。教学手段无优劣,合适才是最好的。多媒体进入课堂后,生动的投影演示居多,学生的动手操作有所减少,传统的小黑板、小卡片、学具等教学媒体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其实是不应该的。仅以学具为例,苏教版数学教材每一册都配发了学具盒,作为教材的辅助资源其实是大有必要的。教师在教学媒体的选用上要做到:第一,合理使用。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边实践、边思考、边探究发现的学习能力。第二,要对现有的学具进行开发性的使用。可以对学具盒的学具做“减法”,一物多用,多次使用,可以把不同年级的学具尽可能统整起来。第三,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具进行实践性开发。现有的学具哪些需要改进、如何改进?
本文标题:课堂教学可以“原生态”以“面积的意义”教学为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47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