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课时作业36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
课时作业36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按下述实验方法制备气体,合理而实用的是()A.锌粒与稀HNO3反应制备H2B.向饱和NaCl溶液中滴加稀H2SO4制备HClC.固体Na2SO3与浓H2SO4反应制备SO2D.大理石与浓H2SO4反应制备CO2答案:C2.“绿色化学”是将反应物全部转化为期望产物,以使原子利用率达到100%,而尽量减少有害物质生成的化学工艺理念。下列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工艺原理是()A.燃烧硫铁矿:4FeS2+11O2=====高温2Fe2O3+8SO2B.湿法炼铜:Fe+CuSO4===FeSO4+CuC.制烧碱:Na2CO3+Ca(OH)2===CaCO3↓+2NaOHD.制环氧乙烷:2C2H4+O2=====催化剂△2C2H4O答案:D3.(2011·辽宁沈阳检测)“封管试验”具有简易、方便、节约、绿色等优点。观察下列四个“封管试验”(夹持装置未画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加热时,a上部聚集了固体NH4Cl,说明NH4Cl的热稳定性比较好B.加热时,发现b中I2变为紫色蒸气,在上部又聚集为紫黑色的固体C.加热时,c中溶液红色变深,冷却后又变浅D.d内气体颜色变浅,e内气体颜色加深解析:A项说明NH4Cl稳定性不好;C项加热时NH3逸出,红色变浅;D项热水中平衡向生成NO2的方向移动,气体颜色变深。答案:BD4.(2011·海淀区模拟)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向过量稀硫酸中加入除去油污的废铁屑,是制备硫酸亚铁的可行方案B.向碳酸钠粉末中加入少量乙二酸溶液,生成大量气泡,说明乙二酸的酸性比碳酸强C.向铝屑与硫酸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是制备氢氧化铝的最佳方案D.向硫酸亚铁铵溶液中,依次加入氯水和硫氰化钾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溶液中含有Fe2+解析:A中因为硫酸过量,所以铁没有剩余,生成的Fe2+容易被氧化成Fe3+,制备的硫酸亚铁不纯,A不正确;B中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可以说明乙二酸的酸性比碳酸强,B正确;C中因为过量的NaOH会和氢氧化铝反应,所以不是最佳方案,C不正确;D中如果原溶液中含有Fe3+不含Fe2+,依次加入氯水和硫氰化钾溶液,溶液也变红,不能说明溶液中含有Fe2+。答案:B5.(2011·湖北八校联考)下列实验设计、操作或分析合理的是()①完成中和热测定的实验时,如果没有环形玻璃搅拌棒,可用环形铜质搅拌棒代替②实验室制肥皂时,将适量植物油、乙醇和NaOH溶液混合,并不断搅拌、加热,直到混合物变稠,即可得到肥皂③在测定硫酸铜晶体的结晶水含量时,加热过程中不慎有晶体飞溅出来,将会造成测定结果偏高④用食醋和澄清石灰水验证蛋壳中含有碳酸盐⑤用酸化的硝酸钡溶液鉴别硫酸根离子与亚硫酸根离子A.②③④B.①③⑤C.①②④D.②③⑤解析:①中金属铜传热快,易造成热量损失,故不可用环形铜质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⑤中若用Ba(NO3)2作鉴别试剂,酸化的Ba(NO3)2相当于存在HNO3,会氧化BaSO3生成BaSO4。答案:A6.为了检验某化合物中是否含有NH4+、SO42-、Fe2+和结晶水,设计了下列操作步骤:①取少量晶体加热,发现试管口处有液体,且该液体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②另取少量晶体溶于水中,滴加少量的氯水,再加入KSCN溶液,有红色出现;③取少量溶液于试管,加入盐酸,没有现象,再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④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浓NaOH溶液,微热有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产生,同时也有白色沉淀产生,该沉淀很快变成灰绿色。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A.②中的现象说明一定有Fe2+B.为了检验SO42-,可以将③中的试剂换为HNO3酸化的Ba(NO3)2C.通过上述实验可确定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H4)2Fe(SO4)2·6H2OD.④中的沉淀长时间放置会变成红褐色解析:②中晶体溶于水中,滴加少量的氯水,再加入KSCN溶液,有红色出现,无法确定原溶液是否含有Fe2+,若原溶液含有Fe3+也会出现同样现象,A说法错误。③中的试剂换为HNO3酸化的Ba(NO3)2,若溶液中含有SO32-或HSO3-则会被硝酸氧化为SO42-,B说法错误。根据题中实验过程不能定量判断离子和结晶水的物质的量,因此无法推断出物质的化学式,C说法错误。④中生成的沉淀为Fe(OH)2,久置空气中会被氧化变为红褐色的Fe(OH)3沉淀。答案:D7.根据下列实验现象,所得结论正确的是()实验实验现象结论A左烧杯中铁表面有气泡,右边烧杯中铜表面有气泡活动性:AlFeCuB左边棉球变为橙色,右边棉球变为蓝色氧化性:Cl2Br2I2C白色固体先变为淡黄色,后变为黑色溶解性:AgClAgBrAg2SD锥形瓶中有气体产生,烧杯中液体变浑浊非金属性:ClCSi解析:B项,不能说明氧化性Br2I2,过量的Cl2也可以把I-氧化成I2;D项,不能说明非金属性强弱,因为盐酸(HCl)不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答案:AC8.用下列装置不能达到有关实验目的的是()A.用甲图装置电解精炼铝B.用乙图装置制备Fe(OH)2C.用丙图装置制取金属锰D.用丁图制取并收集乙炔解析:A项,Al3+得电子能力小于水电离的H+,阴极放出氢气,不能得到金属铝;B项,煤油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可以看到有Fe(OH)2生成;C项,铝热反应可以冶炼熔点高、比铝活动性差的金属;D项,乙炔密度小于空气,收集方法是错误的。答案:AD9.(2011·江苏金陵中学)如图所示,将甲、乙两个装有不同物质的针筒用导管连接起来,将乙针筒内的物质压到甲针筒内,进行下表所列的不同实验(气体在同温同压下测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实验序号甲针筒内物质乙针筒内物质110mLHCl10mLNH3230mLNO2(主要)10mLH2O(液)320mLHBr10mLCl2410mLCCl410mLNH3A.上述4个实验均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B.实验2,甲中剩余的无色气体是NOC.实验3,甲中充满黄绿色气体D.实验4,甲中活塞将向外移动解析:A项,错误,实验1、4均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B项,正确,发生3NO2+H2O===2HNO3+NO反应;C项,错误,HBr和Cl2反应生成红棕色的Br2蒸气;D项,NH3是极性分子,不溶于非极性分子的溶剂CCl4,故甲中活塞将向外移动。答案:BD10.(2011·江苏新海中学2月)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高锰酸钾溶液的紫红色是MnO4-离子的颜色,而不是K+离子的颜色,他设计的下列实验步骤中没有意义的是()A.将高锰酸钾晶体加热分解,所得固体质量减少B.观察氯化钾溶液没有颜色,表明溶液中K+无色C.在氯化钾溶液中加入适量锌粉振荡,静置后未见明显变化,表明锌与K+无反应D.在高锰酸钾溶液中加入适量锌粉振荡,静置后见紫红色褪去,表明MnO4-离子为紫红色解析:A项,加热分解质量的变化不能确定二者的颜色;B项,由K+无色能说明MnO4-离子的颜色是紫红色;C、D要联合起来分析都是有意义的。答案:A二、填空题(共50分)11.(16分)(2011·东城区模拟)某校学生小组为探究乙酸、碳酸和苯酚的酸性强弱并证明乙酸为弱酸,进行下述实验。Ⅰ.探究乙酸、碳酸和苯酚的酸性强弱关系该校学生设计了如上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1)实验前如何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理石与乙酸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装置A中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苯酚钠溶液中,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学生认为(2)中的实验现象不足以证明碳酸的酸性比苯酚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进该装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证明乙酸为弱酸现有pH=3的乙酸溶液、蒸馏水、石蕊试液及pH试纸,用最简便的实验方法证明乙酸为弱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Ⅰ.(1)打开止水夹,用手捂住A,如果在B中有气泡冒出,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CaCO3+2CH3COOH―→(CH3COO)2Ca+CO2↑+H2O(2)试管内溶液出现浑浊(3)乙酸有挥发性,挥发出的乙酸也可以和苯酚钠溶液反应,生成苯酚装置A和B之间连接一个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洗气瓶Ⅱ.取一定体积的乙酸溶液,加蒸馏水稀释100倍,用pH试纸测其pH,pH5,则证明乙酸是弱酸12.(16分)Ⅰ.实验室中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立即产生大量的白雾;把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打开,在瓶口却看不到白雾。对此,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提出如下假设:甲:NH3与水蒸气的结合能力不如HCl强,瓶口附近形成的氨水小液滴少,达不到肉眼可见的程度。乙:浓氨水的挥发性不如浓盐酸强,瓶口附近空气中的NH3少,形成的氨水小液滴少,产生的白雾达不到能被肉眼观察的程度。丙:NH3的相对分子质量比HCl小,NH3的扩散速率比HCl快,由于挥发出的NH3快速地向四周扩散,形成的氨水小液滴不易集中,所以看不到白雾。为了验证假设的正确性,三位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下列实验:如下图所示,取一根长50cm直径约2cm的玻璃管,水平放置,在其两端分别同时塞入蘸有浓盐酸与浓氨水的棉球,立即用橡皮塞塞紧两端。数分钟后,玻璃管中在距离浓盐酸一端约18cm处开始产生白烟。(1)在进行上述实验之前,甲同学就发现自己假设错误,确定甲假设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述实验中白烟产生在离浓盐酸一端约18cm处的事实说明________。所以,关于浓氨水试剂瓶口看不到白雾的原因________的假设是正确的。Ⅱ.氯化铵除了用作肥料以外,也用在金属的焊接上,以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薄层。最近,我国又有学者将氯化铵用于制备无水氯化镁,其流程为:氯化铵的这两项用途也与上述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密切相关。试回答下列问题:(3)氯化铵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加热条件下氯化铵能除去金属表面氧化物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制备无水氯化镁的过程中如果不添加一定量的氯化铵,可能造成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氨气更易溶于水,可从氢键理论分析这一事实。(2)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扩散速度快;丙的解释是较准确的。(4)可从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的是酸性气体HCl,而氨气扩散速度快来回答。(5)从MgCl2水解和HCl抑制其水解来思考回答。答案:(1)NH3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而HCl不能(2)NH3扩散速度比HCl快丙(4)氯化铵受热时发生分解反应生成NH3和HCl,由于NH3扩散速度比HCl快,在NH3扩散的同时,HCl能与金属表面的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金属的氯化物
本文标题:课时作业36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49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