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课时教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每一个伟大的灵魂都是痛苦的”,而“诗圣”杜甫无疑是一千年前最伟大而痛苦的灵魂。当个人的理想支离破碎,生活颠沛流离时,诗人把忧虑的目光投注到民生的疾苦、社会的衰落、国家的动荡。他用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人民的苦难,因此,自唐以来,杜甫的诗被公认为“诗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兵车行》就是诗人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作品。补充(大屏幕展示):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诵读指导:①“辚辚”“萧萧”语速可稍快,因为这时的场景使人吃惊。②“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诗人被震撼,甚至不忍述说,逗号后可以有一个心理上的停顿、延时。③“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直上”要读出动态趋势;“干”是“冲”之意,要读出哭声震天,怨气冲天,生离死别,要读出怨愤之情,要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致入微。(二)探究第二、三节1.你认为造成这一惨剧的根源是什么?请找出有关语句,朗读出来。(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①这两句诗的重点是哪几个字?(意未已)“意未已”三个字说明了什么?——说明唐玄宗完全不顾人民的死活,好大喜功,开疆拓土,正因为“意未已”,所以才有前面的妻离子散,哭声震天,才有后面的“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统治者无尽的2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二、解题:1、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贪婪,不断地穷兵黩武、开疆拓土,是人间悲剧的发源地。②出示幻灯片,教师适当点评。幻灯片一:天宝八载六月,哥舒翰以兵六万三千,攻吐蕃石堡城,拔之,唐士卒死者数万。(《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幻灯片二:天宝十载四月,鲜于仲通讨南诏,将兵八万,至西洱河,大败,死者六万人。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诸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同上)③诵读指导此时此地,杜甫的感情是怎样的?(愤怒指责)请把它读出来。读时既要强调武皇穷兵黩武的“开边”气势,将“武皇开边”重读,又应读出愤怒的指责与讽刺意识,“武皇开边——意未已”,后面停顿可稍长。“意未已”真是苦不堪言,要表现出叹惋无奈。2.请你谈谈武皇开边给人民带来了什么?先找出有关语句读3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2、背景:结合你所知道的背景说说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发动频繁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但诗人把这个历史镜头捕捉到自己的诗中来,不过是拿它作为一出社会悲剧的序幕,而他的主要意图是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三、通过诵读体会诗歌情感1、录音范读从朗读的语速、语调中捕捉到诗人灌注诗中的感情基调了吗?悲凉、绝望、无奈——对百姓命运无限的同情;愤怒、怨恨——对统治者的怨愤之情2、学生齐读,概括画面(1)齐读第一段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上面这一个场面描写中,你认为哪些字要重读?也就是哪些字表现力最强?走:跑,爹娘亲人不忍亲人离去,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还唯恐这一去会成为永别的复杂心情。(生离死别)不见:描写尘埃漫天,几乎遮蔽咸阳桥的情景,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当时被征发的人多,送行的人更多,透露出这不光是一个家庭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干:冲,表现百姓哭声之大,之凄出来,然后谈谈理解。学生可能出现的理解有:[理解一]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①“点行频”说明了什么?“行”音hánɡ,古代军事编制25人为一行。点,检查、核对。“点行”可理解为检查核对军队人数然后征兵。“点行频”,就是频繁地征兵。②“十五”“四十”“北”“西”说明了什么?“十五”“四十”说明战争时间久,百姓服役时间长。“北”“西”说明战争地域广。这些都说明战争给士卒本人带来了深重灾难。③出征时裹头本来父亲也可以做的,为什么写里正裹头?A.士卒出征时年纪小。B.由于“点行频”,那时父亲可能已服兵役,也可能战死了。C.这是用乐景写哀情,道尽人间悲凉。在战争爆发的不同时期,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战争初期,适逢大唐盛世,统治阶级利用人民的爱国热情与惨别图4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惨,仿佛能看到送别时那种呼天抢地、痛断肝肠的场景。再读体会。(2)这种场面描写在诗歌的结尾也有,请大家找找是哪几句。鬼哭图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展开想象描叙画面,给画面取名。(3)、诗歌从开头的“惨别图”到结尾的“鬼哭图”,我们听到了一个相同的声音:哭声!开头的人哭,响彻云霄,结尾的鬼哭,哀怨凄厉。那么造成人哭、鬼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在诗歌第二段找三个字来概括。“点行频”(4)、男女生合作朗读主体部分从结构和内容上给这一部分分层。第一层:边疆连年征战,少年被征召去打仗。第二层:连年征召给百姓造成的灾难。第三层:通过宁生女不生男的描写展现百姓心理所收到的创伤。诗句赏析“点行频”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是通过哪些语言来表现的?请同学们就你感触最深的诗句进行赏析。“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柬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这是全诗的警策之句,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诗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诗人的勇气。“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神州大地到处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十分荒凉。民族心理,发动战争,开疆拓土,因而战争虽有牺牲,人们还是把上战场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看做是光荣的事,这样出征前的仪式是隆重的,里正要亲自送行。后来随着战争带来的灾难非常深重,人们对战争有了进一步认识。④齐读这几句,要读出感情。“点行频”是武皇开边的具体表现,应是苦诉,甚至是哭诉,读时略带颤音。“还”要重读,要读出出人意料,读出无奈的挣扎,音要长些。[理解二]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奈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1}你认为这几句中哪一句反映现实最深刻?(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战争不仅仅给战士本身带来灾难,还给他们的家人带来不幸:“死者长已矣,存者且偷生。”老百姓怎么活?男子走了,妇女们为了养家糊口也要下地干活。但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她们哪里干过农活?所以“纵有健妇把锄犁”,也是“陇亩无东西”,收成之5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写出了统治者不把人民当人,任意驱赶,寄予了诗人的愤慨之情。“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这两句主宾分明: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为“宾”;下句是哀叹之辞,为“主”。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颗武政策的有力控诉。总结:这些诗句将“点行频”对百姓带来的灾难从物质生活到精神变化都剖析到了,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诗歌从头到尾都贯穿着哭声,诗人借此批判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对劳动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一首《兵车行》伴随着隆隆战车、嘶嘶战马碾过了十几个世纪,永远凝固在历史的画廊上。然而,历史虽已成为过去,悲剧却仍在重演,即使在现代社会流血事件仍时有发生。无论是穿越几千年中国历史的惊天血雨,还是笼罩在现代社会的战争阴云,都无法遮挡和平的阳光,和平和发展仍是世界的主流。就让伤痛成为过去,让战争成为记忆,让诗人笔下的“人哭”“鬼哭”永远成为历史吧!充满阳光和希望的未来需要你们去创造!请大家以《战争,请远离我们》为题写一篇作文,写出你们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最后,让我们在饱含感情朗读中结束这一课。译文: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爷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尘埃飞扬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云霄。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有的人四十岁到西部边疆去种田。去时里长给有的壮丁裹头巾,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壮的妇差可想而知。况且,战乱时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健妇又有几人?其他人的命运又将如何?于是才有“千村万落生荆杞”,在家的人饿死了,战场上的人战死了,这一幕幕该有多么凄惨。汉家山东如此,“秦兵”如此,全国如此!杜甫是多么概括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啊!{2}指名朗读,师生互评。“健妇”要重读,“犁”要拉长,“无东西”要重读,“不异”要重读强调。[理解三]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
本文标题:课时教案(模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50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