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广石化专用复习版)
文法学院中文共18页,第1页何为美学?一、学科性质审美无处不在。美学涉及人类科学的一切领域,但又不局限在某一领域,而较注重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价值、审美意义,所以应定位为:带有交叉学科性质的人文科学。区别于自然科学——研究自然运动规律,与社会科学——研究社会运动规律。二、研究对象1、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2、美的事物和美的体验;3、艺术。三、美学的前学科形态(古代美学思想)美学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社会。遵循着美的事物-美感-美的艺术-艺术理论(多种多样)-美学理论的发展规律。中国:例如《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齐国的晏婴以音乐为例论述了“和”与“同”的区别;春秋战国时候的《乐记》论述了外物与乐感的关系。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提出品评人物画的六项标准(“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道家(老子、庄子等)、儒家(孔子、孟子等)、佛家(以禅宗为主)以及其他从先秦到清末的思想家、文艺家们有着丰富高妙的美学思想。(P4)西方:毕达哥拉斯从数理关系研究音乐和宇宙的和谐(打铁的故事);德谟克利特从人类模仿本能的角度讨论艺术的起源;苏格拉底把美和效用(合目的性)联系起来探讨美善的关系(苏格拉底的故事)。(P3)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普罗提诺以及从古希腊经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文艺家们也一直在探索美的秘密。中西方哲人的探索还没形成学科。四、美学的创立简史1、1、创立: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科学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1735年,他在其《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已经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2、发展:康德、黑格尔使美学称为一门独立科学3、引人中国:1883年日本学者中江兆民翻译法国学者维伦的美学著作,并采用汉字“美学”命名其译本为《维氏美学》,后王国维将“美学”一词引入中国;(继承康德、叔本华的美学观点)蔡元培在北大开设美学课程,提倡“以美育代宗教”,扩大了美学的影响。五、现当代美学学科发展情况1、西方:形成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2、中国:大力介绍和引进西方各种美学理论;参照西方理论,用现代学术方法重新建构中国传统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得到长足发展,瞿秋白、鲁迅等人是先行者。当代有代表性的美学家有:宗白华:《美学散步》朱光潜:《谈美》、《西方美学史》李泽厚:《美的历程》蒋孔阳:《美学新论》周来祥:《论美是和谐》高尔泰:《论美》劳承万:《审美中介论》文法学院中文共18页,第2页六、为什么学习美学1、是教育尤其是审美教育(素质教育)的需要。(德智体美劳和知情意真善美的教育现状)2、是社会主义美好社会的需要。(社会现实的对比)3、是人生和生活艺术化的需要。(荷尔德林和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冯友兰: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境界;马克斯·韦伯:现代性的祛魅。)七、怎样学美学1、要培养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对宇宙人生的把握要有深度和广度。2、要开拓广阔的知识视野,充分了解社会历史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3、要多看点书,尤其是哲学美学书;要在生活与艺术活动中多训练审美能力。美的本质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所写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的一篇系统地论美的著作。(一)理念论1、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1)理念与绝对理念(Absoluteidea):绝对理念是所有理念的集合、总和,是一切大大小小理念的最高根据。(2)绝对理念派生世界万物(之美):抽象理念显现为具体事物及具体事物的美。理念与形象、内容与形式、精神与事物能够完美统一就是美。(示例:宗教建筑与宗教音乐)(二)主观论康德。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先天的自由的共同感1、美是道德的象征—自然律(必然律)—道德律(自由律)—审美作为自然与自由的中介或归宿审美四契机(审美特性):审美无功利而必然愉快;审美无概念而普遍愉快;美是无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事物形式,(P19-2);审美无概念而必然愉快4、审美的心智条件:美是主观而又具有普遍性的先天共通感(三)克罗齐(意大利)。艺术(美)即直觉美来源于心灵的直觉活动;艺术直觉是无概念非意欲的心理形式,区别于有概念的认识活动与有目的的意欲活动。(四)客观论(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1、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美在客观事物的体积与安排。2、达芬奇。《画论》劝艺术家要善于窥视自然。“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重视比例的和谐。3、荷迦兹(英国)。《美的分析》探讨构成美的事物之特征的美学原则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4、博克(英国)。美是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那些性质例如小巧玲珑、娇弱、光滑、各部分见出变化、颜色鲜明而平和或各种颜色配合平衡等。文法学院中文共18页,第3页5、狄德罗——美是关系美是事物的客观关系。某事物本身形式方面的秩序、对称、安排等关系属于实在美,某事物与其他事物比较联系中所产生的关系属于相对美。(五)生活论。车尔尼雪夫斯基(俄国)。美是生活;美是应当如此的生活不同的社会阶层有自己的审美追求,“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自然美是对生活的暗示。P29-2(六)实践论。马克思哲学—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详见《美的本质•马克思哲学的启示》一讲)(七)语言论。“语言学的转向”:西方20世纪哲学区别于西方传统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语言的高度关注,语言不再是传统哲学讨论中涉及的一个工具性的问题,而是成为哲学反思自身传统的一个起点和基础。换句话说,语言不仅被看成是传统哲学的症结所在,同时也是哲学要进一步发展所必然面对的根本问题,由于语言与思维之间的紧密关系,哲学运思过程在相当程度上被语言问题所替换。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分析哲学家们认为那些无法为经验证实的语言命题被宣告为非科学的和无意义的命题。二、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从古希腊开始,西方人就重视理性、知识、科学,有着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注重征服自然。往往会把审美看作一种“感性认识”。(西方音乐的繁密节奏的形而下连缀)从先秦开始,中国人就比较重视家国情感和社会伦理,重视社会的整体感,有着天人合一的天然倾向。美学追求上有生命体验和生命超越的和谐品格。中国哲学美学自成系统。气韵、意境、风骨、韵味、传神等都是中国传统美学特有的范畴,体现了中国美学重视生命体验的特性。(中国古典音乐节奏疏间留白的形而上意境)第一节、结合善(功利)研究美(一)《国语·楚语上》:“伍举论美”(没事有功利的,美与善是密切不可分的)“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二)《墨子》:非乐,“先质而后文”(事物总是先有功利,先有善,然后才可有美。美与功利、与善是不可分的)“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三)孔子。(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里仁为美”《里仁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四)孟子。“充实之为美”(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强调了仁、义、礼、智等品质是美的根源,美与善是密切联系的。)(五)荀子。“性本恶”“化性起伪”以使“文理隆盛”。(认为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来的学习和教育的结果。)(美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社会功利性质。)文法学院中文共18页,第4页(六)《易经》承继儒家美善相兼的思路,强调人的心性的修养,认为德行提升是臻于美的境界的关键。第二节、结合艺术研究美(一)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中国古代艺术家所追求的美的境界是意境。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二)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三)从风格上研究美。第三节、结合现实研究美(一)《世说新语》人物的品藻P46(二)刘勰。P47建立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美学理论,他的美的观点建立在“自然之道”的基础上。“道”指的是万事万物之理,这个理近似我们现在说的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是自然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靠外力修饰的结果,也不是人赋予的。从这方面说明了,美是自然的,是客观的。(三)柳宗元。(中唐)认为美在于自然,一切客观事物都有它的规律,是人无法改变的。他从对自然的观察中,认识到自然变化是绝对的,美也就存在于这客观的对立变化之中。(四)刘禹锡。认为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天与人交相胜”“文以明道”,美归根结蒂总是要为社会服务的。(五)郭熙。(宋)研究自然美的特点。(六)王夫之。(清初)他明确地肯定了没事存在于自然的运动中的。美是自然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的,是在运动变化中产生的,艺术美之所以“华奕照耀,动人无际”,就在于来自现实,是现实美的能动反映,肯定了美的现实性和客观性。第四、其他(一)庄子出尘的逍遥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二)禅宗。拈花微笑的故事,心灵的极乐世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三)老子。“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推崇“得道”的虚静之美:“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西学东渐之后:解放前美学研究者少—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80年代的美学热。第五、当代中国美学三大流派(一)蔡仪的典型说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美的东西就是事物的典型性。主张在客观事物本身寻找美,美是个别事物之中显示出来的一般性(典型性)。文法学院中文共18页,第5页(二)李泽厚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说主张美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在于事物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事物的社会属性,即事物在人类生活中所占的地位、作用和关系。这种社会性是客观存在的,它依存于人类社会,但不依存于人的主观意识;它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而不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例如为什么有的动植物美而有的动植物不美,就是有它们的社会属性、它们同人类生活的关系决定的。(三)朱光潜的主客观统一说“花是红的”属于科学判断,“花是美的”属于审美判断。科学判断的对象是自然物,“红”是自然物的属性,是完全客观的;而审美判断的对象已经不纯是自然物,是带有人的主观成分的意象。自然物(物甲)只是美的条件,而在自然物基础上产生的审美对象(物乙)夹杂有人的主观因素。同一物甲可以产生不同的物乙。所以审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四)1980年代以后美学界的看法美不能离开人而存在。美是一种价值。价值指事物对人的意义。朱光潜较早指出美是价值。但1980年代以后“审美价值”的术语才广泛流行。美作为价值的两个层面:其一,事物的自然属性和外部形式;其二,事物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内容。这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内容由事物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占据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决定。美的奥秘应该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实践中寻找。美的历程一、词源羊大为美说—有较强的功利性P89-4-1羊人为美说—功利性较弱P90-插图6.7二、从石器与陶器看美的产生1、石器P85-3-1旧石器时代早期: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打制石器(P85-插图):粗糙,没有定型。中期:丁村人:打制砍砸器等(P86-插图):均衡对称。晚期:山顶洞人:磨制骨针、装饰品等(P87-插图):一定的形式与色彩要求,对应生理层次的审美要求。新石器时代:半坡人与大汶口人:磨制与锯割的斧凿等(P88-插图):美的特征更加明显。2、陶器P91-1-1(人工改变材料性质之后)—新石器时代:彩陶(P92—97插图):形式感、想象力与情感进一步发展,对应心理层次的审美要求3、关于美的产生的几点结论P98—100页传统中国:审美的历程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彩陶;殷商的青铜器;春秋战国的音乐、散文;文法学院中文共18页,第6页秦代的陶俑;汉代的辞赋、帛画、雕刻;魏晋六朝的人物品藻、诗人陶潜、谢灵运和画圣顾恺之、书圣王羲之;唐代的诗歌;宋代的词和山水画;元曲;明清小说;近现代白话文学、鲁迅;新中国的红色经典和革命样板戏。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兴起1、席勒在《审
本文标题:美学原理复习资料(广石化专用复习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50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