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绪论1、原型理论:荣格舍弃弗洛伊得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而后由人类集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2、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艺术美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3、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4、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5、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6、美学学科: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7、审美关系:是指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8、美:指审美关系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9、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10、审美形态:是指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11、美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什么:(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显示展开。它包括四个方面:艺术美、自然美、科技美、日常生活中的美。1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型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1)其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2)其是一门人文学科。(3)其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1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不一样。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面对的物质的自然现象,而是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它也不同于社会科学面对的客观物化的社会现象,而是一种非物化形态的社会,即审美现象。而这些,都是属于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围。(2)---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其它俩都侧重一种冷静的理智的客观的态度,而美学则要求研究者更多地介入、参与、体察甚至投入。这也是人文学科的特点。14、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1)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2)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15、为何说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基本人生实践之一?)(如何理解审美既根源于人生实践又促进人生实践的辩证关系?)(1)首先,审美活动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从大的方面讲,审美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化。从小的方面讲,审美有助于个体超越有限性,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机器工业对人的异化,人们对审美的需求越来越迫切。(2)其次,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实践为源泉。16、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1)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2)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3)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4)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17、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1)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2)--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3)在—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18、(论述)怎样理解审美(境界)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之所以—说,是因为审美境界有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如果主客体始终处于割裂的矛盾的状态,那就不可能是审美的。(2)首先,从心境上看,审美境界较大程度上超越个体眼前的某种功利和有限性,达到相对的自由的状态。其次,从接收效果上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达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3)审美境界也是多层次的,由对形式的欣赏到对意象的体会,进而到人与世界圆融合一的状态的觉解和体悟,审美境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表层到深入的不断潜入和递进的过程。(4)总而言之,审美境界是比较高的特殊的人生境界。它是对于人生境界的诗意的提升和凝聚,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19、(论述)结合具体事例,论述审美关系:20、(1)①审美关系不是理智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它通过对对象外观“形式的关照,返回到主体内心,以自己的内在生命的投入来领悟和体验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进而达到一种物我两忘”圆融一体的境界。比如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诗中,李白在一种孤独中与敬亭山相看,并且互相都不觉得厌倦。在这种相看中,李白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分不清何者为我,何者为物。②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比如王维曾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有画,是一种对大自然的直观的把握。③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的自由关系。比如李白在喝酒时,常常招呼月亮来同饮。他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诗中,人与月亮之间的隔阂被打破了,人与世界形成一种很自由的,超越一切限制的审美关系。④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主,客体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比如我们只能在“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审美关系中,才能把陶渊明定为审美主体,把南山定为审美客体。20、(论述)美学研究的五个基本问题是什么: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美与审美形态、美感与审美经验、艺术与艺术活动、审美教育。21、其中1是起点、重点、焦点,1偏重客体就是2,1偏重于主体就是3,4是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5内在相关于人生实践,是提高人生境界的重要方式。21、(论述)为什么说美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22、答:首先,美学自诞生起就从属于哲学,后来美学成为独立学科,从来没有脱离过哲学,直到当代各种有影响的美学流派和思潮都有相应的哲学思想为背景。第二,由于审美活动是人类最高级、最复杂的一种精神活动,而且是具有当下的一次性特征的精神活动,需要主体的全身心投入,尤其需要主体在观念世界中尽情游历,以洞悉审美的真谛,这是科学和实验方法及其他任何方法都力不能及的。第三,美学涉及到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实践、无限意义等整体深层的本源问题,只有靠理性指引下体验、感悟、冥想、领会的哲学方法才能掌握。最后,美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不仅包括在理性潜在指导下现象的辨析、鉴赏的体验、本质的审察、灵感的沟通,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推演、抽象思辨和理论提升,这也离不开哲学思考。因此,美学的核心方法应是哲学的方法。22、美学学科孕育和形成经过了哪三个阶段:美学一词是1750年鲍姆加登创立的。它共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学科。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美学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下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23、简述美学的的研究方法:(1)--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研究方法也是多样的、多元的。(2)--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第二章审美活动论24、审美需要: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25、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26、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27、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是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28、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29、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30、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1)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2)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3)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4)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31、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1)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2)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3)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32、审美起源诸理论的意义与不足是什么?(审美发生理论概述)游戏说、生物本能说、巫术说和劳动说:(1)游戏说。代表人物:柏拉图、康德和席勒。席勒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席勒所说的游戏,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和道德必然性的懒散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所谓游戏,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活动。贡献:他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质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敏锐地揭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根本不同,也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某种深层的联系,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其动物性的生理基础的,这符合生命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不足:忽视了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在席勒那里,游戏与审美几乎是同义词。(2)动物本能说。代表人物:德谟克里特、博克、达尔文、弗洛伊德。认为审美的发生导源于人的某种本能,这同样是一种具有久远历史的观点。这种研究,不仅拓展了审美发生理论的思维空间,而且还有力地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其伏根深远的生物性基础的。缺点:第一,混淆和抹杀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的质的区别,以至于把动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第二,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3)巫术说。代表人物:泰勒、弗雷泽。是20世纪流行于西方的一种艺术与审美发生理论。用巫术说可以说明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时它具有更为可信的说服力。但是艺术与审美并不完全等同,艺术只是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巫术只是促成艺术发生的因素之一。因此,用巫术说来解释艺术和审美的发生,其有效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4)劳动说。代表人物:毕歇尔、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和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这一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劳动对艺术和审美活动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不足:它只是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未能真正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从物质性的生产劳动到精神性的审美活动的过渡和飞跃,需要一定的中间环节。因而劳动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美发生理论。33、为什么说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个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
本文标题:美学题库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50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