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美术课体味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尝试
美术课体味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尝试──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课的点滴设计理念艺术属于文化范畴。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通过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完美的组合,感染欣赏者。那么音乐欣赏的过程也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由于其感情体验是受理性支配的,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开始接触音乐,那么他未来的情感是丰富的,他的心理素质是趋于完善的。音乐的欣赏不仅能直接体验音乐音响,还可以起到唤起人们的想象联想。提高注意力、记忆力的作用。一般来讲,描绘性、情节性的音乐所引起的联想,可以使人得到“情景交融”的综合感受;从注意力上说,人们在欣赏音乐时,注意力会随着起伏变化的乐曲,始终稳定在几分钟或稍长的音响中,这对稳定自己的注意力是非常有效的。尽量让学生能“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师就须从“全方位”地考虑设计教案:带领学生去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一、教材分析与我的思考教材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六幅中国山水画作品,这些作品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成就,与相隔数千年的青铜礼器交相辉映,是艺术史上罕见的艺术珍宝。中国现代山水画,面对时代的发展,中西融合,表现出崭新的动人意境。教材所选学生的作品,以诗人画,表达了对山水画意境的感受。教材通过“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敢于质疑,不拘技法,自主进行学习。总之,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山水画作品的创作手法和意境的表现。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蜿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们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眷恋、那份痴情,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的享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而意境是对恬美景物的“暇思无限”;而这种“暇思无限”,最好的表达方式是诗(词)。因为诗(词)的文学语言有内含深、寓意广、言简意赅的“功效”,能使欣赏者浮想联翩、遐思无限。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诗情画意”。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和诗意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并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欣赏与感受中国文人画之“颠峰”;领略古代“江南才子”的“触景生情”,从而“借题发挥、挥写胸臆”,以至吟诗作赋、觅得佳句之过程。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并用言简意赅的文学语言——诗(词)记录下来。即:画读画意境文字记录诗(词),又可以诗(词)理解诗意意境绘画语言画。(诗、画相互转换)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二、学会欣赏先请两位学生扮成“宋代画院的画师(其中一个是马远)”对照着《雪》图细细地品味着……一场大雪覆盖了整个山林,大地披上银袍,天公将大地打扮得洁白无瑕,婀娜多姿,婉如待嫁的新娘——“美丽动人”。人踪缈缈、兽迹难寻,整个冰雪世界是多么空寂、清新,又是多么寒冷,严酷啊,这漫漫冬天多么长呀……。忽然,闻得一阵阵“呀呀”的叫声,只见一行白鹭(候鸟),又从南方飞回来了,树上的雪开始熔化了——春天来了。宋?马远的《雪》图。依画意写诗:银装裹素锁群山,猛兽无寻数迹难①。千里冰封岂罩住?一行白鹭②依旧还。[数迹难:这句话的意思是:猛兽因天气的寒冷,而躲藏起来(冬眠),故看不到野兽的足迹。②白鹭:白鹭鸟(候鸟)。]我从备课开始就觉得:小学阶段到初一,我们就接触过国画。从一般技法表现讲,难以体现中国画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之精髓。诗、书、画溶为一体,这才是中国画的真谛。因此我认为学生到八个级,理应对我们祖国的伟大传统文化艺术有所领略。故我在这节课中多加了些课时,力求使学生了解“诗情画意”,并能初步运用所掌握的绘画语言来依诗作画。教师:艺术是文化的产物,故,艺术要与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浩如烟海,而中国画的形式和一般的绘画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梦溪笔谈》中说道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得到客人送的《按乐图》很兴奋,王维说这是画的《霓裳羽衣曲》第三遍的第一段,客人不信,请来乐工演奏那段舞曲,这才信服。因此说,图画只能画出一瞬间的演奏活动即“止(只)能画一声”而不是一段舞曲的演奏过程。唐代诗人徐凝在题画诗中这样写道“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诗的前两句是写画中景,后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感叹:画家挖空心思,终究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只)能画一声,而凄楚动人的猿三声,是画面上表达不出的,此绘画之弊也……。然诗歌(词、赋)却能做到表现时间、空间、环境、音乐、舞蹈等,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及万事万物的刻画等——包罗万象;也正好弥补绘画之不足。但诗是含蓄的,不及画的直观通俗易懂。历来有诗、书、画同源之说,三者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都是写心、写思想、抒发感情的。因此,从根本上说,三者是相通的。历来的书画家,一般都精于诗词创作,如大画家、大文豪苏轼评价唐代的诗、书、画大家王维:“观摩诘画,画中有诗;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达芬奇说:“画是哑巴诗,诗是盲人画”。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清代文学批评家姜夔指出:“舒(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结合起来”。艺术家完成画的创作后,再作一首题画诗,这样画与诗相互补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使艺术家的艺术境界(作品),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诗情画意”。三、学会表现第2节:组织教学,检查学具,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是学会观察,积极参与讨论与实践。1.复习上节内容,根据各人的喜爱,自己临摹一幅山水画;2.分小组推荐展示、分析、评价作品;3.教师点评;山水口诀:“树为山之衣,石为山之骨;云为山之气,水为山之血。”4.作山水技法——树法演示,学生跟进临摹;⑴树法:树杆:画杆之法无论中锋。侧锋四笔即成。⑵树杆穿插法:画两株以上之树于一从者,切忌平行须分形而或交叉而生。根顶亦须前后参差以免呆板。第一株为主树。较第二株(客树即稍远树而言)略低。以显宾主揖让之势。露根法:平坡臾土多不露根。但悬崖、临水则露根。分简式、繁式两种。四、学会创作教师“设计景物”:深秋的石山中,蜿蜒的石玑。火红的枫林,祥云环绕着山林,几间茅屋在云中时隐时现……杜牧坐在一块小山石上赏秋,一旁站着端着酒具的书童。教师说:“诗意画的创作主要根据诗中说的内容来进行,尽量贴近诗意。用我们的绘画语言,将诗中描绘的记录下来。作业(可任选一题):1.清·王士贞(题画)一斗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2.元·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3.可根据自己喜爱确定一首古诗。教师辅导:教案实施后,特别是第一节欣赏课学生有着全新的感觉;他们都被伟大艺术所感染。故整个单元下来学生都非常认真。作业交上来了,有的同学选择了王士贞的诗:一个身着蓑衣、头带斗笠,手执鱼杆的渔翁,坐在放着酒具的小渔艇上钩。有同学衬以长满枫树的江岸,也有饰以两三行残荷的堤边,还有的在水点缀几片落叶,这些都很好的把握住了诗歌的主题,突出了一个“秋”字;也有的同学选择了马致远《秋思》,斜阳欲坠,黑云蔽日。枯藤在老树上缠绕,有如吐信的长蛇,几根朽木成的小桥,驮着一位身着补丁长袍的书生:系着一匹毛长盖颈,腹瘦骨现的老马无力的走着,一旁是由竹子支撑的茅草屋,秋风卷着落叶吹在树前屋后,几只乌鸦在树梢上“哇哇”地叫着。我们仿佛听到书生的哀语自叹:哎!真倒霉,又在这里碰到该死的乌鸦。五、课后心得我从备课开始就觉得:小学阶段到初一,我们就接触过国画。从一般技法表现讲,难以体现中国画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之精髓。诗、书、画溶为一体,这才是中国画的真谛。是“国粹”“国学”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外国人叹为观止的,因此我认为学生到初二,理应对我们祖国的伟大传统文化艺术有所领略。故我在这节课中多加了些课时,力求使学生了解“诗情画意”,并能初步运用所掌握的绘画语言来依诗作画。六、作者点评《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这一课集中地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之精粹——“诗情画意”。围绕着“诗情画意”就必须从诗与画两方面去带领(引导)学生领略先人的丹青、墨宝,玩味着古曲、寻觅着佳句;追寻着古人“渐入佳境”的“意思”,探究着今日的“诗情画意”。这样“全方位”地品味与摹学,才能体味“江南才子”成就“诗情画意”的畅快之情。让赏文化融入艺术课堂艺术课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艺术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通过艺术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艺术的特征、艺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艺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热爱以及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因为任何艺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艺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艺术教学时,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那么具体的,我就谈一下美术课堂上怎样渗融进赏文化的。首先,从时代背景入手赏文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与故事。如欣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时,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以及“人文主义精神”。欣赏达维特的《荷加斯兄弟之誓》时,可适当讲述罗马的历史传说——荷加斯家族和库里茨亚人的姻亲关系。再如,在欣赏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时,学生如果不了解古希腊人有裸身参加体育竞技运动的风俗习惯,他们肯定对大量的人体雕塑疑惑不解,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白:正是由于这一点才奠定了西方人以人体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其次,尽可能创造一些教学情境赏文化。比如,《中国山水画》这一课先请两位学生扮成“宋代画院的画师,对照着《雪》图细细地品味着,然后再从诗与画两方面去带领学生领略先人的丹青、墨宝,玩味着古曲、寻觅着佳句;追寻着古人“渐入佳境”的“意思”,探究着今日的“诗情画意”。只有这样“全方位”地品味与摹学,才能体味“江南才子”成就“诗情画意”的畅快之情。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再用文学语言——诗记录意境。如在欣赏外国传统工艺美术——具有“罗可可”艺术风格的苏比兹公馆客厅家具时,可以放一段巴洛克时代德国音乐家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再次,多媒体展示更多的资料开拓学生视野,拓展思维,尽可能地展示更多的资料。如讲“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鉴赏”这一章时,多媒体展示博物馆带同学,使身临其境,感受文化氛围。馆内有许多学生从未见过的工艺品如彩陶、瓷器、玉器、青铜器、漆器……琳琅满目,目不暇接。要求同学们留意这些工艺品的名称、出土时间和出产年代,分析工艺品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如彩陶,半坡类型彩陶造型朴实厚重,彩绘纹样除几何图案外,以人面、鱼、目等形象最为人注目;马家类型彩陶则满身装饰;半山型造型更加优美,最有特色的是长颈和短颈或无颈而有折沿的小口宽肩大腹双耳罐、壶,形象丰满浑厚,稳重大方。在对比中分析彩陶的异同,同学们被祖国如此悠久的历史及人类如此灿烂的文化所吸引,增强了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逐步树立起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的审美理念。四、把课内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活动相结合起来赏文化。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美术现象随处可见。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如欣赏现代建筑艺术时,可让学生到校园中走一走,要求他们自己分析、评论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这样学生对他们比较熟悉的审美对象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美术,它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渗透了各门学科的知识,所以一定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
本文标题:美术课体味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尝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56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