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谈「口述历史」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
談「口述歷史」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運用嚴佳芳建國中學歷史科教師摘要所謂口述歷史,就是對當代具有歷史價值的人物,針對其一生與史實有關的部分,來設計題目,加以個人訪談,然後做成記錄,留下資料,以供後來各類歷史研究之參考。教師把口述歷史運用到教學方面,就是指導學生去找尋歷史人物,然後面對人物來挖掘資料。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從做中學習」,進而「從觀察中學習」,最後達到「從思考中學習」;也就是由「具體」到「抽象」的學習歷程能一貫完全。具體而言,它能達成的學為。由於它可以給學生多方面的訓練,獲得很大的學習效果,所以把口述歷史用之於教學是具有創新意義和價值的。┌──────────────────────────────────┐│目錄││││壹、前言肆、口述歷史教學與學習效果││││貳、什麼是「口述歷史」一、口述歷史教學與戴爾的│││「經驗金字塔」││││一、鼓舞學生的學習興趣二、口述歷史教學的學習效果││││二、學生自尋伙伴,進行編組伍、教學經驗談││││三、找尋歷史人物陸、結論││││四、設計訪問題目柒、註釋││││五、與被訪者聯絡捌、參考文獻││││六、與被訪者見面甲、書籍││││七、整理訪問資料乙、期刊論文│└──────────────────────────────────┘壹、前言最近「教育改革」的呼聲在台灣社會隨處可聞,並且形成一種難以抗拒的趨勢,教師面對這股潮流,應該有所警覺和因應。教育改革的內容千頭萬緒,教師能夠直接有效掌握的部分就是「教學方法」的更新。教師應該在傳統的「口授」教學法外,研發更多種類的教學法,以提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學習效果。教學是一種由教師的教授活動與學生的學習活動,所構成的雙邊活動過程;成功的教學是在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活動中來達成的;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要確認教師的然而傳統教學法的教學活動,太忽略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常是處在次要的、被動的地位;他只有被迫的接受,少有主動的參與,因此教學活動常是沈悶、乏味的,學習效果自然也就不易提高。事實上,中學生正值青春期,他們有旺盛的活動力和豐富的想像力,教師若能把他們這種生命力導引入教學中,學習過程必會活潑生動,學習效果定能提高;所以教師應該多設計一些能吸引學生參與的學習活動,而「口述歷史」教學就是為此而設計的。「口述歷史」教學是由教師指導學生在自己生活的周遭環境中,尋找歷史人物,然後面對歷史人物來挖掘資料,以增加自己的歷史知識。這種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居於指導地位,所有工作皆由學生自己做;並且活動的時間,以在課餘為多,不太會影響課程教學進度;所以是一課內、課外的課程皆能兼顧到的新穎教學法。貳、什麼是「口述歷史」「口述歷史」是對當代具有歷史價值的人物,針對其一生與史實有關的部分,來設計題目,加以個人訪談,然後作成紀錄,留下史料,以備將來各類歷史研究之參考。口述歷史與回憶錄、新聞訪問稿是截然不同的。回憶錄是人物本身自述其一生,他自己或他的委託者可以揮筆不受限制的來陳述自己一生的種種,對於得意的或憎惡的人事物都可隨意揮灑落筆;因此難免失掉客觀性,作為史料,其價值也就打折扣了。口述歷史在工作進行前,首先必須尋找有歷史價值的人物;因此對被訪者就先有了解,於是針對所想「挖掘」的史料,來設計問題,被訪者只能被「牽引」著逐題回答,因為受限在題目的框框中,所以所得到的資料較客觀,也較有史料價值。口述歷史的資料雖是經由訪問取得的,但它不同於一般新聞訪問稿;訪問稿會出現一問一答的形式,也就是訪問者所問的題目、被訪者回答的內容,訪問稿都沒有經過「打散」整理的工夫,問題和答案都保留原來的「樣子」。然而口述歷史訪問完的資料,卻需經過徹底的整理,不只一問一答的形式看不見,而且工作者需利用綜合、組織、分析的工夫把整個訪談內容打散,重新整理出一篇結構嚴謹的史學著作,所以口述歷史的工作絕對不是一味的抄錄,它還可以訓練工作者綜合、組織、分析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訓練正是高中歷史教學極欲達成的目標,所以口述歷史應用到歷史科教學是有價值的。「口述歷史」在史學界已經受到相當的重視,因為民國以來,內亂外患不斷,史料損失不可勝計,對歷史真相的了解,需要參證當事人口述之處甚多,因此口述歷史的資料對中國現代史的研究是有幫助的,其重要性並不亞於文獻檔案。台灣最早從事口述歷史工作的機構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該研究所早在未正式成立前的籌備時期,即由籌備主任(即後來的首任所長)郭廷以先生擬訂「口述歷史訪問計畫」,實際的工作自民國48年10月起開始進行,並且持續到今日,受訪者的範圍也逐漸擴大,初以軍事將領、政治人物為主,後擴展到財經、工商、科學、教育、社會各方面人物的訪問。民國71年起,開始徵得應訪者(或其家屬)同意,陸續刊印訪問記錄,出版口述歷史叢書。民國73年成立口述歷史組;78。除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重視口述歷史的工作外,另有省文獻會與行政院二二八研究小組,也在作二二八口述歷史的工作;至於民間團體也不落人後,關心布袋戲傳統的「西田社」,自1980年起著手從事「老藝人史料彙編」的口述歷史工作;台灣政治受難者聯誼會於1993年1月9日首度對外募款,用來進行政治犯的口述歷史,預計在一年內做完一百位政治犯的訪問;另外吳三連史料基金會以及不少的私人也都在從事口述歷史的工作,凡此種種都證明口述歷史的受重視,重視它的不只有官方機構,也有民間團體;不只有學術界的學者,也有熱心的私人。因此以口述歷史來作為高中歷史科的教學活動,是迎合史學潮流的;讓高中學生來從事口述歷史的工作,不只不會違背教學目標,且是教學方法多樣化的達成,是有意義的。參、如何進行口述歷史教學教師指導學生作口述歷史,可以依照下列的方法與步驟:一、鼓舞學生的學習興趣口述歷史教學的最大優點是可以讓學生「從做中學習」,在教學活動進行時,學生是居於主要地位,教師只是從旁督導而已,所以鼓舞學生學習的興趣是很重要的。教師首先必需詳細介紹什麼是口述歷史?由於它是一個很新的歷史工作,學生可以直接去挖掘史科、接近史科,通常會令學生充滿好奇心;接下來介紹如何著手進行?這也是學生從未做過的全新嚐試,對自己具有相當的挑戰性;再加上老師再述說一下自己或以前學生做過的經驗與曾經發生過的糗事;此時學生大多會抨然心動,如此在新鮮感與挑戰感的趨使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很容易被引發。二、學生自尋伙伴,進行編組口述歷史的工作非一個人能容易完成,教師需要規定學生自己尋找伙伴,然後加以編組。口述歷史所要採訪的人物,通常是從未謀面的陌生人,學生若能結伴前往,可以壯膽,減少生怯感。在採訪的過程中,雖問題早已設計好了,但還是會出狀況,此時若有同伴在一起,就可以發揮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能力,會使收集的資料更臻豐富。回來整理資料時,也會發現人多好辦事,可以減輕工作壓力。所以工作伙伴,在從事口述歷史工作是需要的。一組的工作伙伴以二~三人最適宜;孤軍奮戰,太辛苦,並且成事有困難。超過三個人,就會產生人多口雜,意見紛歧的現象,「敗事有餘,成事不足」的情況會頻頻出現,推諉、衝突的事情也會發生,所以依筆者的經驗一組的人數以二到三人為最適當。學生尋找伙伴時,教師千萬不要干預,不要用權威的手段硬把學生「送作堆」。學生可以自由的挑選自己認為是「情同意合」的二~三個同伴來編成一組。伙伴找好後,該組的工作分配,也由學生自己來做,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安排,教師只有在學生有困難時,才出面處理與解決;儘量給學生自主發展的空間,如此這種教學活動,就可以給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訓練,其價值也可以提高。三、找尋歷史人物高中學生來作口述歷史的工作,宜把「歷史」與「歷史人物」的定義推展到最廣義;就是「凡是人類所發生的重要活動的記錄」即是歷史。「凡是能對『群體』的過去留下足跡的人物」就是歷史人物。這些歷史人物可能是社會上常聽見的名人,也有可能是名不經傳的小人物;他們述說的歷史可能是歷史課本內的某一事件,也有可能與課程教材無關,然而卻是人類重要活動的記錄,是對群體過去足跡的保存者。例如某一老太婆,她是課本中所提到的「二二八事件」的經歷者,或者是受難者的家屬,這人就是二二八事件的歷史人物,她所述說的就是二二八的歷史。另有一人是社會上常聽見的名人,是某校的傑出校友,訪問所得的資料,雖與課程教材無關,但卻是這個學校(群體)部分的校史(過去的足跡);這個人就是這個學校的歷史人物,他所述說的,就是這個學校的歷史。所以若能把「歷史」與「歷史人物」的定義推展到最廣的範圍,則學生作口述歷史可以揮灑的空間是很大的。教師指導高中學生來找尋歷史人物可以依據下面所提供的方向來進行:首先由自己認識的人,或經由他人介紹而認識的人當中來找尋歷史人物。例如自家大廈的管理員是某一戰役的老兵或某朋友的親戚是某一歷史事件的受難家屬,或自己的親人就是某一重要事件的經歷者……等等,這些都是找尋歷史人物很便捷的途徑。傑出校友大多在某一行業有特殊表現;訪問他,不只可以獲知他在校期間的學校歷史,而且可以得到該行業的寶貴資訊。例如訪問外交部長錢復先生,除了可以得知他在校期間學校發生的種種外,並且可以獲得台灣外交發展的過去與未來,甚至是他在任期間的一部台灣外交史。另外訪問傑出校友可以激勵學生奮發努力,收到「見賢思齊」的教學效果。報章雜誌從報章雜誌中很容易「挖」到想採訪的人物,例如中國時報的「寶島版」,常刊登一些名不經傳但有歷史價值的特殊小人物。由這些小人物的遭遇,可以解讀到很多珍貴的資料。例如余俊棠先生,在抗戰期間曾擔任地下情報工作,由他自己口述親身遭遇,即是第一手的資料,可以作為研究這方面歷史的參考。找尋歷史人物的途徑相當多,以上所提的三條,是教師指導學生時較具體且容易做到的。歷史人物雖然是由學生自由找尋,但找定後,一定要經過老師的審查,老師認為是適當人選後,學生才可以進行下一步的聯絡工作。四、設計訪問題目選定訪問人物以後,接著學生自己要設計訪問題目,其設計原則是針對人物的經歷,例如某人是某戰役的參與者,題目就以該戰役作為重點來設計,雖然他的家世、從軍經過,也可以列為題目,但要深入挖掘的卻是該戰役的客觀資料,例如我軍的作戰情況、敵人的攻擊情形……等等,至於他私人單獨的資料,不要成為主要題目,也就是不要設計太多這方面的題目;被訪者述說的內容,是根據訪問者所提的題目,所以訪問者所要的重點資料,題數應該多;反之,則應減少,這是設計題目的原則。筆者在指導學生時,對於題目的設計相當重視,學生設計完題目後,一定要拿來檢查,此時我會一一個別指導,期盼能有詳密的題目,才能挖到有價值的史料,因為題目設計的成本P否是關係到資料的價值,所以教師不得不慎重。五、與被訪者聯絡題目設計好了以後,就應該開始與被訪者聯絡,聯絡的方式可以用書信或電話,通常以電話為多。第一次聯絡,語氣要溫柔、客氣,要讓人有好印象,對方才會答應訪問。並且要自報姓名、學校,表明身分和來意,使對方能詳細了解你訪問的動機和目的。當對方答應你的採訪時,馬上就要約定訪問的時間與地點,並且敲定訪問時間的長短,通常是以九十分鐘為適宜。緊接著要把所要問的題目大略向對方提說,請他先有準備,並且若有佐證的資料,也請他預備,見面時提供參考。這一切的工作最好能一次完成。六、與被訪者見面與被訪者見面應該做到下面幾件事:相機。筆要多帶幾枝,紙要準備大張的,除了供自己用外,也可以讓被訪者書寫,一切訪問雖有錄音,但當講到人名、地名、時間、專有名詞時一定要請雙方寫在紙上,如此可以免除同音之誤。錄音機以裝電池的為宜,不要用電線插插座的;電池和錄音帶都要用全新的,並且數量要多準備,以免訪問到一半電池或錄音帶用完了,造成訪問的中斷,這會使訪問的氣氛破壞,若對方不再接受訪問,就全功盡棄了,所以以上的物品雖是小東西,但在整個訪問過程中所占地位是重要的,必須事前有充分準備。至於攜帶照相機的目的,是在拍被訪者所提供的資料;若文字資料對方不願意讓你拿去影印,可以用性能較好的相機拍下來,另外訪問完若能與對方合照幾張相片,不只是很好的留念,也是賓主盡歡的表示。要準時赴約:若見面的地點不是被訪者的家,那訪問者應在約定的時間之前提早到達,千萬不要遲到。若見面
本文标题:谈「口述历史」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66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