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老年心理卫生研究简单回顾与展望
学术资源学术资源老年心理卫生研究—简单回顾与展望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许淑莲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现在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有一亿一千万人,并以最快的速度增加。其中,又以80岁以上老人比率增加最快。老龄化程度的迅速增长,必将带来一系列问题。健康和医疗是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心理卫生不但关系精神疾病和心身疾病的防治,而且影响到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十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曾为此出过十次专栏,还散在登载过一些文章。现结合我国其他刊物发表的一些有关文章,对十年来老年心理卫生研究的一些进展作一简单回顾,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一点个人的不成熟看法,请大家批评指正。老年心理卫生有关研究可大致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离退休心理适应:研究表明,原职业对是否愿意退休,是否容易适应有重要影响;干部、教师不愿退休的较工人为多,工人较易适应[1,2]。一般一年内情绪及躯体反应较大,两年后基本适应[3]。此后绝大部分老人心理状态良好。并看到有切实可行的退休计划的老人适应较好。2、自觉幸福度、生活满意度、心理状态及影响因素:老年人自觉幸福度或生活满意度总的属中等偏上水平,随不同情况而有所不同[4,5]。北京市代表性人群研究表明,农村生活满意度高于城市,城市老年人满意度最低的是住房,农村最不满意的是健康。影响因素主要是自评健康、家庭和睦和经济收入。而自评健康比实际躯体健康,对收入的满意程度或够用程度比实际收入影响更大[6]。三项影响的重要性随不同人群而不同。家庭问题对老人心理状态的重要性是我国的特点。有学者调查了北京市城区大量居民的心理状态,发现其中有不良情绪(如发脾气、烦恼、孤独、生活没意思)者占23.4%-5.1%。其主要影响因素仍是健康自评、家庭关系和婚姻状况[7]。还有研究看到非神经质和外向型个性特点的老年人幸福度较高[8]。另有作者还观察到访问朋友、社会支持对心理满意的重要作用[3]。有研究发现老年人继续作出贡献(包括家务劳动)有利于心理健康[9],还有作者看到参加愿望性活动,或其他如生活必需活动等都可促进心理健康[10,11]。3、家庭和家庭关系:老年人退休后主要的生活圈子是家庭,家庭结构、两代关系和家庭气氛都对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有影响。据80年代初调查,我国家庭结构以主干家庭占大多数。90年代开始已减少至不到或接近一半[7]。有报道看到生活在这种家庭中的老人孤独感较少,自评健康差者也较少[7]。90%以上家庭两代关系是相睦的[7],但也有调查(湖南常德市)学术资源学术资源说竟有33%家庭两代关系不和睦[12],这当然会给老人造成心理压力。老年夫妻关系绝大多数是好的,在婚者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丧偶者[7],但据报载老年夫妇的离婚率也有增加的趋势。如何增进老年夫妻间以及他们和下一代之间的理解和调适以促进家庭幸福和睦是老年心理卫生的任务。4、老年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和心理社会因素:老年性痴呆和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常见病,前者致残率高,对家庭及社会危害大;后者有自杀危机可能;极需对其发病规律及有关防治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十年来,北京、上海、武汉及成都等地都对这两种疾病的筛选工具和发病率以及有关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MMSE是老年性痴呆的较好筛选工具,但须结合文化程度加以判别[13]。由于诊断方法不一致,发病率各个研究所得结果很不一致,从0.754%至6.2%,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性别差异的结果不一致[4,15]。有作者对老人进行了三年随访研究,发现中、重度痴呆年平均发病率为0.3%。老人躯体活动能力和有既往脑血管病史为危险因素[16]。另报道发现高血压性脑动脉硬化病,脑力、体力活动量少和家族史是老年性痴呆的危险血素[15]。其中,高血压和脑血管病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防治的,脑力和体力活动量也是可以干预的,为老年性痴呆症的预防展现了一些希望。痴呆家属或照科者的负担和心理卫生问题也有报道。老年性抑郁的研究较多。各研究报道的抑郁症状发生率在10%至23%之间。北京有代表性人群研究发现,标化的抑郁症状发生率为12.9%,女性高于男性,山区高于郊区和城区[17]。这些研究都是用CES-D进行的。其中有研究表明,健康自评好、有亲近子女、过去一年没有住过院、对经济状况满意和在婚者抑郁症状较少[18]。另有作者发现抑郁症状主要和家人关系、二周内精神压力、认知功能、自我健康感觉、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子女探望、教育程度、邻居关系、抽烟及体力活动有关[19]还有报道看到老年妇女的抑郁情绪主要和家庭关系、年老体弱、自理能力及经济状况相联系[20]。对老年抑郁生活事件的研究观察到,抑郁组生活事件发生率比正常对照组明显高,其社会支持比对照组又明显少些[21]。有作者比较了老年期与中青年抑郁症的生活事件,发现老年组病前生活事件比中青年组严重。在生活事件类型中,老年组以家庭方面和躯体疾病两项重要,而中青年组则以工作学习和个人问题为主[22]。但性格似乎关系不很大。5、老年常见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对冠心病的行为模式研究较多。多数研究观察到冠心病患者中A型行为类型者较多,但有的研究发现,冠状动脉选择性造影阳性组敌意和竞争性因子分及A型行为总分均高于对照组,而时间紧迫感因子分与对照组无显著区别。在社会支持方面,也比对照组差些。生活事件发生频率总值、生活事件应激强度总值冠心病组均学术资源学术资源显著高于对照组,其焦虑、抑郁和疑病等负性情绪反应也明显高于对照组[23]。有作者研究了A型行为和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发现在56岁的高血压病人中,A型行为分显著高于同龄对照组[24]。还有作者看到,正常人群组中A、B行为的血浆儿茶酚胺(CA)水平在正常范围,两型间无差异,而高血压组A型行为者的水平明显高于该组B型行为者以及正常组A型行为者的CA水平。作者认为,A型行为可能对高血压病的预后具有危险性[25]。对癌症患者的生活事件进行了少量研究,有作者以结核病人作对照,发现癌症病人病前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明显较多,同时发现其病前的负性情绪也较对照组显著,癌症患者的神经质分、抑郁分、焦虑分都比对照组显著高些,提示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发生有密切关系[26]还有作者对癌症病人心身症状和他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面对与屈服的应对方式同癌症病人的心身症状无关,而回避的应对方式和癌症病人的心身症状有较高的负相关,可能表明回避应激事件有降低癌症病人心理压力,从而改善癌症病人心身症状的作用。另看到社会支持,尤其是家庭的支持有减轻癌症病人心理症状的作用[27]。有作者对脑梗塞患者进行了心理社会生物因素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强精神质内向个性、紧张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差、长期大量吸烟及饮酒、缺乏锻炼和业余生活单调与脑梗塞的发生有关,A型行为、情绪等因素无统计学意义[28]。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多。以上回顾,虽不很完全,但也可看到,十年来我国老年心理卫生研究已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在增进这方面的学术交流上起了重要作用。由于事业初兴,尚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现就个人所见,略述如下:1、心理测量量表的应用问题:大多数研究采用国内或国外成型量表或自编调查表进行,但其中有的工作忽略了所有量表必须经过信度和效度的检验。有人认为所引用外国量表在外国已经经过这方面检验,就不必再作检验了。由于国内外文化背景不同,引用国外量表是必须再进行检验或修订的。自编量表同样需要通过信、效度的检验。调查表也必须经过调查者评定结果间一致性的检验。这样才能保证结果的质量。此外,拿来一至几个现成量表,找一些病人或某个群体进行测试,然后统计分析得出结果和结论,这是否也过于简单了?所用量表的要求已如上述,所用样本也应该具有一定代表性。另在结果分析中不少作者已经从单因素分析进展到运用多因素分析,从而避免了单因素彼此间混淆的弊端。但是所选用的自变量需要考虑周全和合理,否则仍可能遗漏重要的有关因素。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应用量表进行研究首先要明确研究目的,有一个设计思路,对结果事先有一假设,然后选择适合此目的和思路的量表予以应用,并验证其结果是否符合原先的假设。这样似乎可以提高一些量表运用的意义和价值。学术资源学术资源2、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影响的研究问题:心理社会因素一般主要包括个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应对策略等。疾病状况下研究病前个性对疾病的影响,其回顾必然受疾病的影响。即使设对照组比较,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病前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应对策略对疾病发生的作用,也大体上类似。只有对一代表性人群进行长期纵向的综合研究才能说明问题。当然,这需要大量经费和人力,有待大家去努力争取。3、关于健康教育的宣传研究:心理卫生是一个运动,需要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的参与。现在电视、广播和报刊已经有一些有关宣传和个别研究。其中较多的是关于躯体疾病的防治知识,如戒烟、身体锻炼生活方式等的改进。这当然是很重要的。但心理方面如情绪性格的自我调适,对精神压力的应对,对疾病的应付态度以及对离退休的心理适应和对婚姻、家庭关系的处理等同样重要。这方面的宣传和研究却远远不够。全面的健康教育,特别是侧重心理卫生的健康教育,必须大力宣传和系统研究。可以选择某个社区或群体,进行系统的心理卫生教育,在此前后比较施教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总结改进教育方法以提高其效果。健康教育是全球重视的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强研究。参考文献1、姜德珍等,高校离退休教师的某些心理特征—老年心理研究之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4(3),118~119。2、王德平等,退休建筑工人心理卫生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2),58~59。3、刘更新等,河北廊房市离退休干部心理满意度相关因素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2),53。4、杨彦春等,老人幸福度与社会心理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8.2(1),9~11。5、徐慧兰,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4),160~1616、项曼君等,北京市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心理学报,1995.27(4),395~397。7、李淑然等,北京市城区老年人的家庭,婚姻与健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5(5),203~205。8、许淑莲等,离退休干部生活质量与自觉幸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2),63~65。学术资源学术资源9、孟家眉等,北京市散居老人的贡献,中国老年学杂志,1995.15(1),4~6。10、郭晋武,老年人闲暇活动与健康,中国老年学杂志,1995.15(3),130~132。11、许淑莲等,老年人活动与生活质量及自觉幸福度关系初探,中国老年学杂志,1994.14(6),322~324。12、夏智,常德市老年人婚姻状况调查,中国老年学杂志,1989.9(6),327~32813、李格等,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在不同人群中的测试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9.3(4),148~152。14、陈昌惠等,北京市西城区老年期痴呆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6(2),49~51。15、闻立斗等,武汉市老年期痴呆的发病率,发病主要危险因素及脑部病损的特点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1995.15(6)326~328。16、沈渔村等,北京市城区老年期痴呆三年随访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4),165~167。17、孟琛、项曼君,北京老年人的抑郁状况调查及CES-D的应用评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1),55~58。18、辜胜阻等,老年人抑郁状况的调查及比较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1989.9(6),323~325。19、吴文源等,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6(6),256~258。20、姜晓明等,成都市老年妇女抑郁情绪的调查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1988.8(3),143~145。21、范振国等,老年抑郁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关系的对照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1993.7(5),230~232。22、陈耀银等,老年期与中青年抑郁症生活事件比较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
本文标题:老年心理卫生研究简单回顾与展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72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