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象山中学高三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高三历史期中试题第1页共5页】象山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材料反映出影响王位继承的主要因素是()A.血缘亲疏B.地位尊卑C.长幼有序D.先帝遗愿2.《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3.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A.颁布《秦律》,依法治国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丞相掌握大权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4.从秦朝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影响了中国近2000多年。你认为下列中的一项制度最能体现“皇权下的民主”的是()A.秦朝三公九卿制B.西汉中朝制度C.唐朝三省六部制D.清朝军机处5.2011年7月,因《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英国部分政要和民众分别联名请愿,要求首相卡梅伦下台。卡梅伦最终是否下台,关键是要看()A.卡梅伦所在执政党保守党的民意支持率B.英国国王的态度C.议会对卡梅伦政府的信任程度D.在野党工党的态度6.“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这段话称颂的“设计”应是()A.英国的《权利法案》B.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C.美国的1787年宪法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7.汉密尔顿在《美国宪法原理》中指出,“立法机关越权之危险性乃与行政机关越权,流于专制政治之严重性,实不相上下”。其意在表明()A.当时的三权分立流于形式B.立法与行政机关矛盾重重C.三权分立无法防止专制D.权力机关依法行事的重要性8.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国庆演说中讲到:“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美国实现把统治者“关在笼子里的梦想”主要是通过()A.实行三权分立B.实行君主立宪C.实行共和制D.实行联邦制9.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认为:“巴黎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的,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者是公认的工人阶级的代表。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同时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关。”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巴黎公社()A.受到18世纪启蒙思想的影响B.真正实现了选民当家作主C.开创了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D.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性质政权10.“列宁即刻发表了他那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这在当时似乎是十分荒谬和不负责任的。”列宁的主张被认为“似【高三历史期中试题第2页共5页】乎是十分荒谬”的主要原因是A.帝国主义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仇视B.十月革命是社会矛盾演变的必然产物C.当时两个政权并存,面临一战战场的严峻形势D.第一次世界大战会不断激起人民群众的反对11.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这表明列宁主张()A.建立农民阶级革命政权B.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C.彻底废除沙皇专制制度D.建立各阶级政治协商制度12.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记载:二十七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修这段材料说明()A.作者是圆明园遭劫的亲历者,就是第一手史料B.在夷人劫掠的过程有不少中国人极力,阻止C.不仅外国人对圆明园进行了洗劫,也有中国人参与了抢劫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13.马克思曾指出:“推动了大爆发(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英军入侵直接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B.英国军队协助清军剿杀太平天国运动C.英国军队援助太平军反抗清政府统治D.鸦片战争激化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14.太平天国《资政新篇》的下列内容说明了()《资政新篇》内容统一政令,依法治国听取社会舆论;反对迷信兴办保险事业兴办医院和慈善机构A.这个文件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农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C.当时的农民阶级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D.近代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主张15.下列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中国后,国人在某一茶馆中的言论,其中不正确的是()A.日本要这么多赔款,中国砸锅卖铁也不够给B.日本人比英国人的胃口还大,这条约比《南京条约》厉害多了C.日本人要在中国开厂,我们这些办厂的人日子更难过了D.听说有的青年去了日本,研究日本强大的原因,还成立了同盟会16.某同学在网上查资料时发现如下一段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此民谣应出自()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B.义和团运动期间C.辛亥革命期间D.北伐战争期间17.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在所作的《逐满歌》中写道:“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洪家杀尽汉家亡,依旧猢狲做帝王;我今苦口劝兄弟,要把死仇心里记。”此作品的主要意图在于A.制造民族仇恨,提高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B.宣传人民革命,号召民众推翻清朝腐朽统治C.打击汉族反动官僚,组织反清朝的统一战线D.揭示太平天国政权后来完全封建化的本质18.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贴出的一副春联这样写着:“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这反映出()①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不够广泛②普通农民的思想基本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④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9.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毛泽东上述观点的核心是()A.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C.中国无产阶级无任何政治权利D.中国革命不能走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20.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的“成熟”的表现是()①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②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③第一次独立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高三历史期中试题第3页共5页】④根据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1.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向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B.争取抗战局面,保障工农割据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根本利益D.坚持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22.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时,解放战争的形势是()A.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B.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D.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23.一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1949、1972、1992年分别形成了三次建交高潮。下列史实与三次高潮成因相对应正确的是()A.中苏建交、尼克松访华、两极格局的崩溃。B.一边倒、“求同存异”《中美建交公报》。C.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海合作组织成立。D.不结盟运动、重返联合国、加入WTO24.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后,对均势概念做了重新解释,提出现在是一个五极世界,其中的一极便是中国,它应该摆脱孤立局面。这说明:()A.“一超多强”的格局正逐步形成B.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美国需要改善与中国的外交关系D.中国致力于打破外交孤立的局面25.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说: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说:“……美国正在积极扩充军备,准备针对苏联的战争。”上述材料说明()A.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军事上的冲突B.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国家关系的紧张C.意识形态的对立压倒其他国际关系D.美苏对峙,世界大战一触即发26.“代田法”是西汉农学家赵过在总结劳动人民保苗抗旱的生产经验基础上推广的。它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特点是()A.刀耕火种B.精耕细作C.依赖灌溉D.男耕女织27.叶茵《田父吟》:“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粮粞便不忧。”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的解体B.农业水利灌溉技术的艰难发展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D.租税剥削使农民生活贫困28.明清小说《拍案惊奇》中描写了一位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这一现象所产生的影响是()A.削弱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制约工商业扩大再生产C.扩大了手工业品的市场D.不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29.某一学校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列出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职业结构,如表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关中地区D.明代江南地区30.明朝海瑞说:“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错误的是()①海瑞正确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②丘浚客观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③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④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材料解析31.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高三历史期中试题第4页共5页】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32.阅读以下材料:(16
本文标题:象山中学高三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74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