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考研教育综合333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名解:【学在官府】是西周文化教育上的重要特征,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学在官府”。形成这种局面的客观原因是唯官有学,而民无学,唯官有器,而民无器;唯官有书,而民无书。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特点是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为三大方面:1)礼乐。礼是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2)射御。射是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3)书数,书是指文学,数是指计算。六艺的特征:1)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2)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3)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4)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思想的奠基名解:【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桓公在都城临淄的稷门地区,所创办的一所著名学府,它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东方文化教育和学术的中心,是教育上的重要创造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稷下学宫的办学性质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而且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其特点是学术自由,尊师重道,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而且管理规范上有了我国第一个学术守则:《弟子职》。稷下学宫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促进思想学术上的发展,也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有教无类】孔子对于教育对象的主张是“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人学受教育。“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努力主阶级垄断学校教育而言的,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是历史性进步。【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的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但有前提条件,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和了解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是与学生谈话和个别观察。即孔子说的“听其言而观其行”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对他们做出准确的评价,并且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三纲领八条目】出自《大学》,《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三纲领”表达了儒家以教化为手段的仁政、德治思想。为了实现三纲领,《大学》又进一步提出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八条目”。八条目前后相续,逐个递进而又逐个包含,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基础,一个人政治能力的形成是与个人修养合一的。【学记】《学记》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因此,有人认为它是“教育学的雏形”。它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其中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几大部分。【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这一原则主要是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间的矛盾的,孔子认为不论培养道德还是学习知识,都要简历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对机械学习,提倡启发式教学。在教学前务必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然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语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简答:1.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历史意义性质:1)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稷下学宫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始终不改变养士、用士的基本目的。从其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稷下学宫是由养士制度发展演变而成的教育机构,它保持了充分最重士人之讲学,不加干涉与限制的风范,其教学与学术自由,体现出私学的性质。2)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一方面,教师自由讲学收徒,学术自由求学择师,还可以跨越学派门墙,广泛求学,学无常师,学宫定期举行学术集会,以及演讲、讨论、辩论的学术交流会,讲学活动十分兴盛。一方面,体现在著书立说,著述与讲学互为表里,共同体现稷下学宫作为高等学府的特色。不仅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还将育才逐步制度化,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从教育管理方面证明人才的培养。议政是所有私家学派的特点,稷下学宫的不同之处是为各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固定的议政论坛。稷下学宫的政治色彩十分鲜明,咨政议政的作用突出,这也是办学目的政治性的体现。特点:1)学术自由:这是学宫的基本特点,容纳百家是学术自由的一种表现,来者不拒,包容百家是稷下学宫的办学方针,各家各派学术地位平等,不因统治者的喜好而加以扬抑。自由还体现在游学,来去自由,学生也自由折师,且学无常师,尤其是游学制度使稷下学术与外部各国的学术不断交流,富有活力。2)尊师重道,待遇优厚:齐王不仅在精神上尊重教师,在物质待遇上也很优厚。这也是稷下学宫兴盛的原因之一。3)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职务,不加入官僚系统,却可以对国事发布批评性的言论,这些学者们在地位上,与君主不是君臣关系,而是师友关系,学者们又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和独立,又体现君主给学者们极高的政治待遇。4)管理规范上有了我国第一个学术守则:《弟子职》。历史意义:1)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2)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4)留给人以思考,为什么齐国樱下学宫的成功,思想学术文化教育的成功却未带来政治的成功?2.孔丘的教育思想一、“庶、富、教”:教育与社会发展。孔丘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立国治国要解决三个重要条件:首先是“庶”,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是“富”,要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再次是“教”,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孔丘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先抓好经济建设以建立物质基础,随之而来就应当抓教育建设,国家才会走上富强康乐之路。二、“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孔丘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孔丘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从“习相远”的观点出发,孔丘认为人要发展,教育条件是很重要的。人的早期教育为以后发展奠定基础,尤为重要;人也应当终生受教育,知识和道德才不至于停顿、倒退。此外,还要重视居住环境的选择和社会交往的选择。“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思想是孔子人性论的组成部分,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和应该受教育的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三、“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孔子对于教育对象的主张是“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人学受教育。“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努力主阶级垄断学校教育而言的,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是历史性进步。孔子躬亲实践这一办学方针,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分布地区较广;弟子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大多数出身于平民。“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学的办学方针相对立,它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四、“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孔丘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育人才的路线,可简括称之为“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学而优则仕”口号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学而优则仕”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五、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孔丘的教学内容虽袭用西周“六艺”名称,但对所传授的学科都已作了调整,充实了内容。孔丘进行研究并编成教材的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诗》又称《诗经》,为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对个人品德修养和人际交往都有重要作用;《书》又称《尚书》,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目的是要人学习先王之道,特别是恢复文武之道;《礼》又称《士礼》,传于后世称为《仪礼》,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不仅要学会礼的仪式,更重要的是要理解礼的精神实质;“乐”是各种乐教形式的总称,内涵广泛,与诗、歌、舞、曲密切结合在一起,乐与礼经常配合发挥作用而为政治服务。《乐》传至秦,因秦焚书而散佚。《易》又称《周易》,是一部卜笨之书;孔丘据鲁年史记、周史记等史料而作《春秋》,成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以上六种教材,各有教育任务,对人的思想教育都有重要价值。《诗》教使人态度温和,性情柔顺;《书》教使人熟知历史,通晓先王施政之理;《礼》教使人恭敬严肃,知道道德规范;《乐》教使人心胸宽畅,品性善良;《易》教使人知道人事正邪吉凶,事物之理的精微;《春秋》之教使人知道交往用辞得体,褒贬之事有原则。孔丘的教学内容存在三方面特点:其一,偏重社会人事;其二,偏重文事;其三,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孔子的人性观及教育意义第三章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名解:【独尊儒术】汉初在文化教育上采取宽松政策,给各学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但各学派之间相互争雄,势必危及政治思想的稳定。董仲舒站在儒家的立场上,从《春秋》大一统的观点出发,论证了儒学在封建政治中应居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从而提出“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鼓励儒学的发展,对其他各家学说采取排斥态度,达到以儒学统一思想的目的。【鸿都门学】是汉代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创立于东汉灵帝,它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东汉宦官集团为了与太学生支持的官僚集团斗争,利用教育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鸿都门学因而建立,可见这所学校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产物,鸿都门学的学生在政治上代表宦官的利益,但在教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首先,它打破儒家独尊的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这是教育史上一大变革,促进学校多样化。其次,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为后来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简答:1.简述独尊儒术(见名解)2.(简述汉武帝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董仲舒在前后三次回答汉武帝的策问时,提出“独尊儒术”等三条建议,为汉武帝接纳,成为汉代政府的三条文教政策。1)罢黝百家,独尊儒术。汉初在文化教育上采取宽松政策,给各学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但各学派之间相互争雄,势必危及政治思想的稳定。董仲舒站在儒家的立场上,从《春秋》大一统的观点出发,论证了儒学在封建政治中应居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从而提出“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鼓励儒学的发展,对其他各家学说采取排斥态度,达到以儒学统一思想的目的。2)兴太学以养士。汉初的私学虽然繁荣,但培养的人才规格各异、思想不一,显然很难满足封建集权国家对统治人才的要求
本文标题:考研教育综合333中国教育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83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