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1
第6讲授课主题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教学目的通过本讲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把握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深刻理解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以及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的必要性。教学重点中国精神的历史传承;中国精神的内容构成及其内在辩证关系。教学难点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讨论法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精神与中国精神;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当代大学生担当着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要努力做忠诚的爱国者和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用实际行动展现出中国精神的青春风采。“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中华民族能够在5_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拥有孕育于中华民族悠久辉煌历史文化之中的伟大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一、精神与中国精神1、什么是精神①指人的精气、元神。相对于形骸而言。②指人的意识③犹实质,要旨。事物的精微所在。④精力体气。⑤形容人或物有生气。从哲学的角度上,精神与物质相关,又与物质相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精神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即人脑的产物,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人脑产生的观念、思想上的成果。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的反映。但是,精神又具有极大的能动性,换言之,通过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精神的东西可以转化为物质的东西。2、精神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有诸多的理论论说,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转化的理论,集中彰显了精神的力量。马克思对精神转化为物质的思想作过经典的表述。他有一段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毛泽东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他还说,“生产力有两项,一项是人,一项是工具。工具是人创造的。工具要革命,它会通过人来说讲话,通过劳动者来讲话。”他明确指出,“提高劳动生产率,一靠物质技术,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后两者都是精神作用。”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拿破仑拿破仑于1821年病死圣赫勒拿岛,他在临死前说:“我一生四十次战争胜利的光荣,被滑铁卢一战就抹去了,但我有一件功绩是永垂不朽的,这就是我的法典。”(二)、什么是中国精神1、国家精神国家精神是一个国家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实践中根据自身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创造性意识活动的结果,它集中反映着一个国家在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民族文化和国民性格、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共同特质,是维系、协调、指导、推动该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2、中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质疑者: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认为,造成中国落后的原因是中国人内在精神的黑暗,中国是一片还没有被人类精神之光照亮的土地,在那里,理性与自由的太阳还没有升起,人还没有摆脱原始、自然的愚昧状态。“凡是属于‘精神’的一切——在实际上和理论上……一概离他们很远。”质疑者: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撒切尔夫人:“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回应(一):中国精神一直在。近代学者、翻译家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说:“‘中国人的精神’。在这里,我的意思并非仅仅论及中国人的性格或特征。中国人的特征此前经常被描述,但是我想你们会和我一样认为迄今为止的这些描述或对中国人特征的列举,都未你能描绘出中国人的内在本质。……但我用中国人的精神,意指中国人生存的精神支柱,是一种在本质上与众不同的东西。”回应(二):中国精神在今天更闪耀世界。当人们热议中国现象、中国速度、中国奇迹时,当人们思考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力量时,这其中无不贯穿着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能给自己的国家发展和文明模式带来合法性和认同感。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令人振奋的国家精神,就不可能凝聚力量,更谈不上毅力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不可遏制的最深层的根据。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巩固、丰富和发展的共同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案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案例解析】: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提出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大力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追求和精神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复兴不仅表现为经济腾飞,更要有中国精神的振奋和彰显;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这就需要每个人从传统的精神中汲取营养,重视和提高自己的精神品格。在漫漫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出光辉灿烂、享誉世界的中华文明,也塑造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精神品格,形成了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良传统表现为道德修养的重视和理想人格的推崇。在使用本案例时,教师要注意到陶渊明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尽管他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同时可以将故事延伸,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和一些丧失理想信念的事例做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二、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漫漫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出光辉灿烂、享誉世界的中华文明,也塑造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精神品格,形成了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这一传统贯穿在中华民族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中,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一路向前、发展壮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标识。1、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首先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古圣先贤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有道德,有精神追求。物质生活固然为人所必需,但如果只沉溺于物欲而不能自拔,则无异于禽兽。古人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强调“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崇尚“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追求。基于对精神生活重要性的认识,中国古人在义利观上主张见利思义、以义制利、先义后利,在理欲观上主张导欲、节欲,强调用道德理性和精神品格对欲望进行引导和控制,时刻对私欲、贪欲保持警惕。重视并崇尚精神生活,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主流观点。2、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也表现在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上。理想是激励个体的精神内驱力,是凝聚社会整体的精神力量。矢志不渝地坚守理想,是中国古人崇尚精神的典型体现。如,儒家把仁爱和谐视为最高的道德理想,为实现“仁”的理想即使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即“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墨家把“兼相爱,交相利”作为理想,提倡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摩顶放踵。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理想主义情怀,无数志士仁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心怀天下,利济苍生,为追求道义、实现理想而上下求索。3、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亦表现在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将“立德”置于“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首,重视人的精神品格的养成。中国古人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认为教化的目的是“明人伦”,是培养有道德的人。古代思想家们不仅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而且提出了修身养性的具体方法以及家箴家训、乡规民约等教化方式。所有这些,无不表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的精神世界的高度关注。4、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还表现为对理想人格的推崇。孔子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孟子谓:“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些思想都反映着对人生境界的看法,对高尚人生境界的尊崇和追求。关于理想人格,儒家把“君子”、“圣人”作为自己的理想人格,道家推崇逍遥于天地之间的“真人”、“至人”,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呼吁“新民”的理想人格。这些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诸种理想人格,虽时代不同,类型有别,但其共同点是关注入的精神品格。5、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重精神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强调要处理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重视发挥人的精神的能动作用,中华民族重精神的优秀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就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强调“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大力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追求和精神境界。习近平强调,民族复兴不仅表现为经济腾飞,更要有中国精神的振奋和彰显;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必须继承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提振全民族的精气神,以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迈向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三、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培育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既需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也需要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教学案例】我为祖国测珠峰【案例呈现】人们都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可它到底有多高,要想弄准确了可不容易。中国的测量科技人员为了准确测量出珠峰的高度,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艰苦的努力。新中国成立之初,珠峰的相关数据被外国“测量权威”所垄断,甚至我国的地图也只能使用他们的数据。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提出要“精确测量珠峰高度,绘制珠峰地区地形图”,并将其列入全国最有科学价值和国际意义的项目之一。1975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挑战,当时的国家测绘局第一大队测量队挑选了政治过硬、身体素质最好的8名队员跟随登山队测量珠峰,国家为他们配备了当时最好的装备和给养。但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登山运动员,遇到了一次次生死考验。有人脸上掉了两层皮,嘴肿得张不开,有人营养跟不上,没有体力,甚至呼吸困难。梁保根在海拔6000米的地方突发胃痉挛,战友让他下撤,他表示“死也要完成任务”,并留下了遗言。后来他忍着剧烈的疼痛,硬是背着几
本文标题: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27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