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往来文书 > 当代文学【复习重点整理】
1、第一届文代会:1949.7.2-7.19北平矛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的报告2、1954-1955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李希凡蓝翎3、1956.5.2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4、文革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主要人物在主要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根本任务论: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八个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杜鹃山,红色娘子军,白毛女5、红旗谱:梁斌1957事件:以大革命失败前后的历史为背景,通过燕赵大地两家农民三代人的命运与斗争,围绕“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两个中心事件,书写了当时农村与城市革命运动、阶级斗争的阶段性历史过程。第一代农民:朱老巩严老祥第二代农民:朱老忠严志和朱老明第三代农民:运涛江涛大贵二贵6、青春之歌:左翼革命文学爱情模式林道静7、赵树理:长篇: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短篇:小二黑结婚富贵锻炼锻炼登记地板中篇:邪不压正李有才板话8、茶馆1957发表于《收获》创刊号第一幕戊戌变法失败之后的清朝末年第二幕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乱时代第三幕抗战失利后国民党反动统治行将崩溃的时期侧面透露法:一个小茶馆,映出三个时代的剪影,是为了表达“埋葬三个时代”的政治主题。宏大主题借以“侧面透露”的正面载体——茶馆“小社会”中的“小人物”的生活,与当时流行的正面突出,直截了当,高亢昂扬的颂歌显出了很大的距离。侧面透露的独特方式,为老舍驰骋自己的艺术个性与优势创造了广博空间。人像展览式:茶馆艺术构思的又一特点是老舍有意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的“一人一事”的方法,而采用“人像展览式”的方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老舍创作茶馆的意图是以“埋葬三个时代”来歌颂新时代,这个意图的关键是把三个时代被埋葬的必然性写足。老舍采用“人像展览法”把三个时代的各种人物都搬上台,把各种丑恶现象都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从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和反动中,看到这三个时代的无可救药。这种艺术构思和创作意图,用任何“减头绪,立主脑”、“一人一事”的方法都难以实现。所以当有人好心地建议老舍“用康顺子的遭遇和康大力的参加革命为主”去发展剧情,贯穿全剧时,老舍不能接受。他说“那么一来我的葬送三个时代的目的就难达到了。保住一件事去发展,恐怕茶馆不等被人霸占就已垮台了。”9、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刘世吾(表层结构-反官僚主义)透过年轻人林震懵懂而单纯的眼光,小说相当深入地刻画了刘世吾这个当代官僚点的形象。刘世吾是典型的体制中人,患上了一种不可避免的职业病。“职业”与“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病象如此病因何在?这是小说发人深省的提问。着重刻画的不是其官僚主义作风,而是其“就那么回事”的精神状态,剖析了一个革命意志逐步衰退的领导干部的精神蜕变,口头禅“就那么回事”(对事物冷静理智的观察分析背后的世故与冷漠)意义:象征现实对理想的冲击,或理想对现实的妥协。林震(深层结构-深刻的生命体验)林震是作为被吸纳进体制的“外来者”来描写的,“生命史上好像还是白纸”的22岁的林震,究竟会成为另一个赵慧文,孤独、清高、无助、不服输又无可奈何,还是当“有了功勋”、留下的又一个难解的问题。决定林震与刘世吾深层矛盾的并不是官僚主义与反官僚主义的矛盾,而是两种精神状态的矛盾,热情、单纯、进取与冷漠、世故和衰退的矛盾。是年轻人与成年人的两种情感方式、思想方式、生命方式的矛盾。这是该小说的深层结构。10、第四种剧本在1956-1957年文艺规范“松动”期间,戏剧界出现了一些干预生活的社会问题剧,风格清新,书写人情人性,张扬人道主义精神。“农民剧本”、“部队剧本”充斥剧坛的状况,被称为“第四种剧本”。11、反思文学伤痕文学兴盛之时,一批敢于思考、富有人生阅历的作家(其中很多人曾被划为右派)如王蒙、李国文、从维熙、张贤亮、高晓声等。突破“恢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口号的局限,主张现实主义深化,写出一批具有相当思想深度,历史深度的作品,形成了反思文学潮流。12、新写实小说80年代中期,刘心武的《公共汽车咏叹调》、《5。19长镜头》、张辛欣的《北京人》系列作品,有意识地淡化宣谕目的,通过纯“纪实”的描绘让生活本身说话,隐伏了稍后出现并延续到90年代的“新写实小说”的某些美学特征。特点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主题意蕴多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叙述上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主要作家;刘震云、刘恒、池莉、方方等13、小巷文学是指“文化大革命”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新时期文学的一类文学作品。代表人物陆文夫,其作品《美食家》堪称“小巷文学”的代表作。另著有《小巷深处》、《小巷人物志》,以作品中诸多生动的小市民形象见誉于文坛并且深受读者喜爱。让读者在欣赏作品中人物的表演的同时细细品味人生的真谛。14、话剧关汉卿1958田汉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田汉站在新时代的背景,采用“六经注我”的方式,经过发掘、翻转和重铸,将一个史料极少,言行复杂的关汉卿匠心独运地塑造成了一个形象丰满具有浩然正气的艺术家形象。创作背景1958纪念关汉卿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知识分子精英意识的表露(自我认同-自我定位):剧作家-作家-知识分子主题:“为民请命”是该剧的政治主题,这个主题是以对关汉卿响当当的铜豌豆精神的描写来体现的。他是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象征主要人物:关汉卿朱帘秀关汉卿形象极其意义解读“铜豌豆”精神是其性格的核心,“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为民请命”是该剧的政治主题,“铜豌豆”精神则是剧作的性格主题,这两个主题凝聚起来体现在《窦娥冤》的创作及其遭遇中,关汉卿的形象也是在围绕《窦娥冤》的创作,演出和修改的斗争中完成的。三次矛盾冲突:写不写,演不演的矛盾改不改,走不走的矛盾坚持操守与投降变节艺术性:戏中戏的情节结构,剧中穿插了《窦娥冤》的写作、演出、遗憾,以此来刻画关汉卿的性格“话剧加唱”的做法增强了戏剧的诗意和抒情性,是田汉所开创的“颇受观众欢迎”额话剧创作的新风气,如《蝶双飞》、《沉醉东风》。15、郭小川《望星空》写于建国十年国庆背景下,采用短句长排的形式,大量运用铺饰。排比、重叠手法,气势宏阔,激情澎湃,富有情感浓度与语言力度。前两章铺垫个人性韵惆怅和困惑,后两章即转为高昂的时代颂歌。望星空在思想和艺术之间是一个分裂的文本,尽管诗人的本意是通过先抑后扬方式去抒发“正确的”思想情感。当年曾遭到严厉批判诗歌价值主要体现在前半部分,诗人以宇宙星空为参照物,对自我心灵世界进行了一番严厉的自制和审视。在1975-9月和10月间,他又写下《团泊洼的秋天》与《秋歌》重现了他50年代中后期“矛盾重重”的心灵世界。16、王蒙的季节系列:《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17、70年代真正具有现代派意味的小说:刘索拉《你别无选择》18、三家村札记作者:邓拓、吴晗、廖沫沙。晗出“吴”字,邓拓出“南”字(笔名“马南邨”),廖沫沙出“星”(笔名“繁星”)合称“吴南星”19、贾平凹《腊月正月》:退休教师韩玄子普通乡民王才《浮躁》:农村青年金狗与小水20、受戒汪曾祺1980几乎没有情节,大体展现了明海与英子由两小无猜到春情萌生再到相互表白的过程,期间插入大量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展开一幅充满野趣和情趣的人情风俗画。《受戒》[1]改编自汪曾祺同名代表作《受戒》。讲述了南方小镇中,和尚小明子和小英子的懵懂爱情。片中在对和尚们的生活习俗作了充分的铺叙后,又以小英子家为中心,展开了明丽的田园牧歌式的水乡世俗生活画卷。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社会,人与环境自然和谐。《受戒》这个题目是带有反讽性的,“受戒”本来是和尚表明接受佛门戒律的仪式,而就在明海受戒的同时,两个小主人公的爱情也走向成熟。明海在受完戒与小英子划船回家时,两人表白爱情,把船划进了芦苇荡。结尾处暗示了性的成熟。21、春之深《春之声》,著名作家王蒙所著小说。《春之声》没有贯穿全篇的故事情节,主要借助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境、联想和下意识的活动,创造出某种典型意境,反映出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灵奥秘,向人们传递着春天的信息。王蒙被称为“最新文艺思潮的代表作家”。《春之声》是王蒙借鉴“意识流”创作手法的代表作。《春之声》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运用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出国考察归来的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在春节回乡途中,身处闷罐车厢,“意识”流动。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反映了新旧交替时代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传达出“春的旋律”,表现了新时期新转机的主题。小说的主题是“歌唱生活中的新转机”,但不重塑造人物性格,不重故事情节叙述,不按正常时空顺序。他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手法,但又不是西方纯粹的“意识流”。小说采用的“放射性”结构有一个端点,就是坐在闷罐车厢这一特殊环境中主人公的心灵世界。小说主要写时空切换中,外界世界作用于主人公内心所引起的联想和心理状态,并以此来表现主题。22、陈奂生上城发表于1980是这一系列最为精彩的一篇,小说通过主人公上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经历,极其微妙的心理变化写出了背负历史重荷的农民在跨入新时代变革门槛时的精神状态。陈奂生形象的典型意义首先,这个形象的诞生,将当代文学改造农民灵魂的主题同五四时期鲁迅先生所开创的农村小说传统连结起来,高晓声的创作体现了一种“鲁迅风”,对中国农民有着深切的理解和关注、同情与忧虑。既痛心于他们的疾苦,又痛心他们的种种不足。他对农民性格心理的辩证态度,颇具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精神传统。其次这个形象深刻地揭示了新的历史时期现代化历史要求同农民精神灵魂现状之间的巨大矛盾。陈奂生的精神,典型的表现了中国广大农民阶层身上23、人到中年1980中年知识分子问题人到中年等小说,谌容是以一种浪漫主义的理想态度来关照生活,面对生活里的种种苦难、困厄、不幸、烦恼,陆文婷们总是以一种少女初恋般的热情扁担生活的重负,忍受生活的磨难,毫无怨言甚至没有疲烦之感。从作者对这两个人物的塑造和刻画中,我们不难看出,20世纪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展开,所有的知识分子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四化的建设,拥护党,肯定这一社会历史时期。但是一些思想僵化、搞形式主义的人也依然存在。作者处在哪个改革的时代,也经历了哪个令人胆颤的“文革”时代。所以他们能站在公正的立场,坚定自己的信念,她相信中国因为有着像陆文婷一样的热烈追求事业的人能为祖国的建设付出。但是作者也通过陆文婷的艰难生活环境和努力工作于秦波的安逸生活而依仗权势的对比,来反映知识分子生活工作的情况,讽刺像秦波一样的人。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尤其是多女性的处境、命运和感情波澜,来唤起人们对女性的关注,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24、百合花1958《延河》茹志鹃芙蓉主要作品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等。茹志鹃在取材上往往从小处着眼,勾画有意味的人物,生活侧影,善于细致深入地探索人物的思想感情与心理变化,在普遍追求宏大严肃风格的文学时代,她的创作是文坛上难得的一缕清新的风。茹志鹃的美学追求战争文化背景——人与人的美好情感(对人性、人情美的讴歌:对“悲剧”的人道主义关怀),体现了人性话语对政治话语的穿越。笔调清新俊逸,细腻委婉,构思精巧缜密,阐述了军民鱼水相亲的庄严革命主题。内在线索——“我”和新媳妇对小通讯员态度、感情的变化情节结构以小人物内心的活动来结构故事,注重细节的安排。那条撒满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两个冷馒头以及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在作品中反复出现,作为外部线索很巧妙得将全篇贯穿起来,使作品成为一个艺术整体。25、郭路生(食指)郭路生(1948出生于山东聊城,笔名食指)是文革地下诗坛较早产生影响的诗人,其《相信未来》、《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以蕴藉的诗意传达特定历史境遇中的生命感悟和精神痛楚,紧紧抓住了一代青年失望与希望相交织的心灵。郭路生之后,由芒克、多多、林莽、根子、宋海泉、方舍等构成的“白洋淀诗群”,也写出了集合着青春
本文标题:当代文学【复习重点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33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