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章编辑客体论第一节编辑客体释义一、主体与客体主体与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范畴。1.所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认识能力的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2.“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视野的那部分客观事物,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二、编辑客体的概念1.编辑客体是与编辑主体相对应的概念;2.目前研究界关于编辑客体概念的理解,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观点一:编辑客体指的是主体从作者那里获得的待编出版物。编辑客体是“经过作者加工,已经成形的、有序的、优化的大量信息汇聚物”,是精神文化产品。——周杰林:《论编辑活动形态的双重性》观点二:编辑客体是编辑主体在编辑活动中实施作用的对象。“编辑客体有两类。直接承受编辑主体作用的是作品,可以称之为直接的编辑客体。实际上,作品的背后是作者,作品是代表作者进入编辑活动并承受编辑主体的作用的”,“由于许多情况下作者并不直接出面进入编辑活动,所以称之为间接的编辑客体。”——杨焕章:《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大学出版》1998年第4期。观点三:编辑客体是指编辑活动的对象。根据编辑活动对象性质的不同,编辑客体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阎志芬:《编辑客体略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狭义的编辑客体“包括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如文字、符号、线条、色彩、光线、音响、形体所表现的各种科学、艺术、工程设计等文化成果。”按照表现手段的不同,可以将这些文化成果分为文字作品、艺术作品、图像作品、音响作品四类。广义的编辑客体*从内涵上讲,“广义的编辑客体是指编辑活动的直接施加对象和间接施加对象”。*从外延上讲,广义的编辑客体不仅包括社会精神文化产品,还包括生产者(作者)和消费者(读者、听者、观者)等“编辑活动的间接作用对象”。第二节书刊消费现代出版物分为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出版物等六大类。1.图书以印刷方式复制的,以纸介质为载体的,可以重印的非连续出版物。图书主要特点出版方式非连续出版篇幅与出版周期伸缩性大内容讲究系统性和稳定性可以重印和再版构成形式单篇作品同一作者多篇作品多作者不同作品2.期刊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以印刷方式复制,以纸介质为载体,装订成册的连续出版物。期刊与报纸相比共同特点区别有稳定的名称连续出版多作者作品汇编而成一般不再版或修订期刊——装订成册,有封面,开本比报纸小,出版周期比报纸长。内在区别:期刊时效性弱,稳定性、系统性强。期刊与图书相比正文分设栏目篇幅相对固定不设扉页,版本记录在底封或目次页上三、书刊消费及其影响因素1.出版物消费是出版物生产与流通的最终目的消费是指消费主体出于延续和发展自身的目的,有意识地消耗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的行为。2.消费者及其特点(1)消费者的地位读者消费的水平与结构,对出版物生产与流通的发展规模与结构都有着决定性影响。不同目的的消费行为,决定了不同的出版物消费类型。消费需要的主要类型是阅读需要、自尊需要、收藏需要、交往需要。(2)现代社会出版物读者的特点*广泛性和多样性遍布全球、跨越时限、兴趣多样*间接性和不确定性传播者与受传者不见面*自主性和选择性现代出版媒介的多种并存与非强制性3.影响出版物消费的基本因素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教育状况影响出版物的供应数量和供应质量。影响生活环境从而影响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影响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心理、购买行为等。出版物消费的特殊性。4.影响出版物消费的重要因素:人口状况、出版业状况人口数量决定出版物市场的总体消费量。人口结构决定消费结构。人口素质决定消费层次。决定读者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5.影响出版物消费的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出版物消费的影响虽然不如基本因素和重要因素那样直接、明显,但也决非可以忽略。消费习俗、社会风尚与形势、道德观念、法制政策、语言特点、地理环境等因素。社会形势通过著作权贸易,实现出版资源跨国开发。第三节编者与作者、读者一、总体把握围绕着出版物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编辑人员、读者与作者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编辑出版工作的正常开展,从而构成一种紧密的现实社会关系。总体来看,在编辑人员、读者与作者三者的相互关联中,编辑人员处于关键性的中介地位,是连接读者与作者的纽带和桥梁。观点一编辑人员读者作者观点二作者编辑人员读者观点三:编辑六元论二、编者与读者1.“读者”的概念内涵:所谓“读者”,主要是指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获取信息与知识的社会文化群体。他们是文化精神产品的接受者和消费者,是文化传播的受众。外延:现代社会,“读者”这一范畴涵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读者群,其组成和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现代读者的不同类型以人口统计学原理为标准,读者可以划分为不同地域、年龄、职业、身份和文化程度的特定群体;以出版社对读者的基本定位为标准,读者可以划分为核心读者与边缘读者、基本读者与随机读者;依照购买、使用出版物的确定性程度,读者可以划分为现实读者与潜在读者、市场读者与预期读者。3.编者与读者之间以精神文化产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一方面,编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读者的主宰*读者的需求是编辑人员的工作目的和动力;*读者的评价是对编辑工作的检验和促进;*读者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积极参与者。《读者意识在图书出版过程中的体现》姜玉敏、刘辉1、策划制定选题应注意读者反馈的信息金盾出版社《木材材积计算手册》(64开本)2、图书内容编排合理台湾光复书局《中国考古文物之美》(8开本)3、图书形式符合读者需要覆膜的塑料圆角幼儿读物4、宣传应针对特定的读者群适当的媒体、恰当的手段另一方面,编辑人员的工作一定程度上直接满足和引导着读者需求*满足读者的需求是编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导向”和“优化”是编辑活动的重要社会功能。当代文化趋向与图书出版最好的出版家是创造文化思潮、扭转文化潮流的人。出版社最关心的应该是现代读物。现代读物与流行音乐、影视传媒,在当代社会大众文化中是三足鼎立的局面。出版社不再是“接活”的单位,而是制造商,是精英阶层的聚集地,是可以制造文化潮流的。陈思和教授思考:读者需求动机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从消费动机分析,读者需求主要包含:*阅读需求求知动机、实用动机、成就动机、娱乐动机*收藏需求特定收藏动机*交往需求人际交往动机*自尊需求自我表现等动机影响读者需求动机的因素*社会因素包括文化环境、时代要求、社会思潮、作家和作品,等等。*个人因素主要涉及到人生追求、文化素养、购买能力、阅读心理。编者对读者需求动机的积极应对*要适应读者的需要和水平、层次*要有充实的内容求真、求实、求新、求美*要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质量第一、真理至上*要与读者平等对话、互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要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版式、装帧设计三、编者与作者1.作者队伍的构成及其基本类型按照著作方式划分,作者包括著者、编著者、编纂者、选编者、主编、译者、编译者、注释者、校订者等九种类型。按照时代、年龄、层次、职业及与出版社的关系划分,作者可以划分为:*古代作者、近现代作者和当代作者等*基本作者和一般作者二者可以相互转化2.作者的创作动机与投稿心理作者的写作动因(创作动机)*精神方面的追求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动;个人的精神创造活动*发表、出版的动机*经济利益的驱动作者的投稿心理*出版者的社会声誉、选稿标准*编辑人员的素质和作风、审稿的质量和效率*出版物的质量及其装帧设计、出版周期与发行量*稿酬标准3.编者的作者工作发现作者了解作者分布、作者队伍、作者的代表性成就及其作品风格、作者的研究计划和写作计划选择作者根据出版社的性质、任务、出版范围和重点,选择符合需要的作者;根据作者的水平和条件,选择最合适的作者加强作者队伍的建设*建立作者队伍(主要指基本作者)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作者队伍*支持和培养新作者(一般作者)团结、依靠老作者,支持、培养新作者*和作者保持经常联系*尽力为作者服务,维护作者权益*树立良好的编辑出版作风热情、谦虚、诚恳
本文标题:第五章编辑客体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49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