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第八至十四讲作业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第八至十四讲作业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包含单选和多选)1.明朝中期提倡复古的文学团体有(BD)。A.三杨B.前七子C.唐宋派D.后七子2.(A)开创了近代文学的新世纪。A.龚自珍B.李贽C.梁启超D.黄尊宪3.在下列各句中,“见”字可译为“被”的有(ACD)。A.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B.不及黄泉,无相见也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D.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4.《论毅力》引用孔子、孟子的话来论证成败的关键在于有无毅力,这种论据是(C)A.历史材料B.概括事实C.名人名言D.科学规律5.梁启超《论毅力》“成败之数,视此而已”一句中“数”的意思是(C)。A.数目B.次数C.天数D.根据6.魏晋时期出现的小说有(CD)。A.唐传奇B.宋元话本C.志怪小说D.清谈小说7.下列人物位列元曲四大家的有(ADE)。A.关汉卿B.王实甫C.汤显祖D.马致远E.郑光祖8.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景的基本手法是(D)。A.大小相形B.动静相衬C.浓淡相间D.景物并置9.中国现代文学指的是(C)。A.当今文学B.辛亥革命至今的文学C.1919年至1949年的文学D.和中国现代史同期的文学10.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位列华语歌词“词坛三杰”的是(AD)。A.乔羽B.陈小奇C.张枚同D.庄奴11.新月社的主要诗人有(BC)。A.郭沫若B.闻一多C.徐志摩D.戴望舒E.郁达夫12.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朦胧诗”以反传统的姿态崛起,代表人物有(AC)。A.北岛B.韩东C.舒婷D.海子13.下列诗篇,表达诗人重游故地时眷恋、珍惜而又略带忧郁情怀的是(B)。A.北岛《回答》B.徐志摩《再别康桥》C.裴多菲《我愿是一条急流》D.戴望舒《雨巷》14.“新生代”诗人的代表有(AC)。A.韩东B.北岛C.海子D.伊沙15.鲁迅《风波》的主要社会意义在于(D)。A.暴露农民的愚昧落后B.嘲讽文人的不合时宜C.揭露帝制余孽的复辟阴谋D.昭示革命首务是唤醒民众16.《春之声》中“黑压压的人头,压迫得白雪不白,冬青也不绿了”使用的修辞手法是(B)。A.借代B.夸张C.比拟D.反复17.契诃夫是一位(A)A.俄国小说家B.法国剧作家C.德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D.美国著名诗人18.《苦恼》中写马儿挨了鞭子、姚纳挨了脖儿拐,这种表现方法是(B)。A.对比B.类比C.铺垫D.象征19.小说《苦恼》中车夫姚纳的真正苦恼在于(D)。A.儿子死了B.年老多病C.生意清淡D.苦恼无处诉说20.弗朗茨·卡夫卡是(B)。A.近代表现主义作家B.现代派表现主义作家C.用德语写作的业余作家D.人文主义的先驱21.《变形记》真实性体现在(AC)。A.充满真实性的细节B.反庸俗C.是真实世界的象征D.反愚昧二.翻译1.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译:信中表达了深厚的情意,就从您老人家对我老父亲的念念不忘上,看得出我老父亲对您的思念也是很深切的。2.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译:至于和上下级不融洽的毛病,在我身上是最严重的。3.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译:因此很久不被上司欣赏,我也更加不管了。4.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译:假如遇到挫折不退缩,在小的逆境之后,必然有小的顺境。5.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译:旁观者只能非常羡慕他(成功者)的成功,认为他大概是幸运儿,上天有理由要宠爱他。三.简答题1.归纳《报刘一丈书》中“幸”的含义。《报刘一丈书》中“幸”的用法如下:1)高兴,喜悦:……即亦甚幸矣。2)侥幸:幸主者出……3)希望: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亡阻我也。……幸宁心哉。2.简述晚清文化变革中梁启超的作用。晚晴至民国初是我国文化变革的重要时期。梁启超热情参加文学改良活动,主张文学要能反映时代精神。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并主办多份报纸,亲自主笔,他的散文导源于龚自珍,平易畅达,风靡一时,号为“新文体”(又称“报章体”),著名篇章如《少年中国说》、《论毅力》等,使文言文开始向白话文过渡。梁启超是中国第一个倡导小说创作的人,他推动“小说界革命”,强调小说在推进政治变革及提高社会道德上的作用,对士大夫阶层鄙薄小说的观点起到了冲击作用。在他的推动下,清末民国初出现大批抨击时弊、揭露黑暗的作品。(同学亦可根据自己的资料回答。)3.什么叫层递,《论毅力》在什么地方使用了层递?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层次,结构相似,意义递进或递减,排列在一起,以逐层揭示事物的变化,增强说服力,叫做层递。《论毅力》的层递手法有两处:一、第二自然段,对身处逆境的五种不同态度的描写,从“志力薄弱之士”到“次强者”到“稍强者”,再到“更稍强者”,最后到“至强者”,依次叙述,说明了前四种人毅力从弱渐强,最终得出只有“至强之人”才能坚持达到目的,表现了毅力的重要性。二、第三自然段,用驾船出海做比喻,叙述了“一日而返”、“二三日而返”、“五六日而返”,但终究不能到达彼岸,说明了“反是者败”的道理,反面论证了毅力的重要性。4.“三言两拍”是什么?它们的特点是什么?“三言两拍”指的是明代冯梦龙的话本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以及明代凌濛初的话本小说《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三言两拍”内容投合了市民阶层的阅读趣味,集中具体反映了商人的经济活动和市民追求财富的人生观念。对传统陈腐观念有一定的冲击和反抗,但难免带有浓厚的道德训诫色彩。5.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谈一谈新月诗派所提倡的“三美”理论。新月派闻一多提出白话诗应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理论,这一理论的最佳实践者是徐志摩。就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来说,全诗押韵统一,所有技巧都使离别情绪控制在柔和的节度内,读来委婉而不失跳跃,体现音乐美。全诗的辞藻选用都具亮丽色彩,如说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记忆是“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意境美妙,情景相融。同时首尾呼应,虚实相间,具有绘画美。全诗结构整齐,奇行稍短,两节拍;偶行稍长,三节拍,让人感受建筑美。(同学亦可根据自己的感受回答。)6.分析鲁迅《风波》中七斤这个人物,并谈谈这个人物的现实意义。(同学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7.谈谈《春之声》中岳之峰给你的印象。(请同学根据自己的观点回答。)8.谈谈你对《回答》中“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的理解。(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9.小说《苦恼》中所表现的“苦恼”揭示了怎样的主题?你怎样看待这个主题?《苦恼》通过姚纳有苦无处诉,只能对马说的故事,反映了沙皇专制统治下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劳苦大众的精神病苦和社会的黑暗,揭示了沙皇专制的罪恶,反映了作者对小人物的同情、对黑暗现实的抨击以及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无可奈何的态度。(第二个问题请同学根据自己的观点回答。)10.《变形记》在当代有没有现实意义?为什么?(请同学根据自己的观点回答。)11.什么是表现主义?它有哪些主要特征?表现主义是现代派文学的一个流派。表现主义善于透过事物的外层表象展现内在的本质,从人的外在行为揭示内在的灵魂,善于直接表现人物的心灵体验,展现内在的生命冲动。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创作是表现主义在小说领域的杰出代表。三、解析题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裾,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内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A.拜谒者去拜访权要者经历了几次波折?经历了五次波折,分别为拜谒者入门难、相见难、等候难、入门难上难、拍马难。B.归纳这段文字中“即”的用法。本段“即”的用法如下:1)即使:即门者持刺入……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2)到:即明日,又不敢不来。3)就:闻鸡鸣,即起盥栉…C.试分析拜谒者和权要者两个人物。(请同学根据自己的观点回答。)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A.感受一下“轻轻的”、“悄悄的”有什么区别?首节用“轻轻的”,尾节用“悄悄的”,都是对康桥拟人化的一种描写,把康桥当作一个熟睡的婴儿,圣洁之至,不忍打扰。尾节“悄悄的”比首节“轻轻的”更具备主观性,在情绪上更为坚决,表现出将康桥永远封存在记忆中的决心。(同学亦可根据自己的观点回答)B.两节诗在句数、字数、句式、用词、情绪几个方面有什么变化?两节诗句数、句式相同。字数相同。尾节在重复首节用词中又有变化,具有呼应之妙。情绪上,尾节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显示比“轻轻的招手”更坚决的告别。C.这两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答:用了拟人、反复。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康健。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A.作品安排这样的结尾有何寓意?结尾寓示辛亥革命没有给中国乡村带来任何变革,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依然按照旧传统生活着,因此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同学亦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B.九斤老太的“康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封建制度根深蒂固。(同学亦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C.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七斤相当的尊敬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人们始终浑浑噩噩地生活在愚昧落后之中,这是辛亥革命及当时其他一切变革终将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类似辫子风波的悲剧不断上演的现实基础。(同学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D.“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有何寓意?说明年青人依然和他们的先辈一样恪守着千疮百孔的封建传统生活着。(同学亦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咣地一声,黑夜就到来了。一个昏黄的、方方的大月亮出现在对面墙上。岳之峰的心紧缩了一下,又舒张开了。车身在轻轻地颤抖。人们在轻轻地摇摆。多么甜蜜的童年的摇篮啊!夏天的时候,把衣服放在大柳树下,脱光了屁股的小伙伴们一跃跳进故乡的清凉的小河里,一个猛子扎出十几米,谁知道谁在哪里露出头来呢?谁知道被他慌乱中吞下的一口水里,包含着多少条蛤蟆蝌蚪呢?闭上眼睛,熟睡在闪耀着阳光和树影的涟漪之上,不也是这样轻轻地、轻轻地摇晃着的吗?失去了的和没有失去的童年和故乡,责备我么?欢迎我么?母亲的坟墓和正在走向坟墓的父亲!A.“昏黄的、方方的大月亮”是什么?是指在闷罐子车里光线不佳,只有对面铁皮墙上一个方形的窗透进点光,就像月光一样。B.作者是怎么把思路从车厢延伸到童年时代的?这段文字的思路是顺着摇晃的感觉展开的,车厢在摇晃,作者觉得如童年摇篮一般,思路由此延伸到了童年。这是意识流的写法。C.作者为什么说:“失去了的和没有失去的童年和故乡,责备我么?欢迎我么?”主人公想到由于历次运动自己对父母的疏远,觉得家乡应该“责备我”;但父母是不会责怪儿女的,主人公多年未回家乡,家乡应该会“欢迎我”。主人公用“责备我么”、“欢迎我么”这样的疑惑表达深深的爱和爱的遗憾。(同学亦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5.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问题:“现在又该怎么办呢?”格里高尔自言自语地说,向四周围的黑暗扫了一眼。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已经完全不能动弹了。这并没有使他吃惊,相反,他依靠这些又细又弱的腿爬了这么多路,这倒真是不可思议。其它也没有什么不
本文标题:第八至十四讲作业参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70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