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第六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第六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一节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一、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人文主义这个词实际上很晚才出现,它来自与拉丁文中的humanitas,古罗马作家西塞罗就已经使用过这个词了。德国启蒙运动时代的哲学家将人类统称为Humanity,当时的人文主义者称他们自己为humanista。而Humanism这个词却一直到1808年才出现。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而作为历史概念的人文主义,则指在欧洲历史和哲学史中主要被用来描述14到16世纪间较中世纪比较先进的思想。一般来说今天历史学家将这段时间里文化和社会上的变化称为文艺复兴,而将教育上的变化运动称为人文主义。(李明德著.西方教育思想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二、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一)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意大利前期的人文主义教育佛吉里奥的《论绅士教育》阐明:他的博雅教育思想,要求培养充满世俗精神与身心俱健的人。维多里诺是佛吉里奥思想的具体实践者。(二)尼德兰与德国的人文主义教育伊拉斯谟的《愚人颂》、《论童蒙的自由教育》、《基督教君主教育》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三)英国与法国的人文主义教育第二节人文主义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探索一、人文主义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探索(一)佛吉里奥人文主义者的主要兴趣在于对历史、文学、哲学、伦理学等古典人文学科的重视,但仍有少数人文主义者关注自然科学。弗吉里奥就很重视自然科学。他认为,自然知识,即天地万物的法则和性质以及它们的起因、变化和结果——这是最令青年人感兴趣的学科,同时又是有益于青年发展成长的一门学科。(二)维多里诺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1378-1446),把它所创建的孟都亚宫廷学校称为快乐之家,反映出他反对封建教育压制儿童个性的教育思想。他提出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精神、身体、道德都充分发展的人,因此他重视智、德、体、美诸育的普遍实施。他的学校中不仅设有古典学科,也注意自然科学和数学课程的开设。在教学法上,他要求注意儿童的兴趣,多运用直观和练习的原则与方法,使教学做到生动、实际、有趣,以利于发展儿童的个性。他提出了体育应被看作是高尚的、于科学知识教育并重的教育内容。在道德教育方面,他要求发展儿童的优良品质,并特别注重教师对学生的示范,同时也注重让学生阅读有关宗教方面的书。维多里诺最早把人文主义的理想付诸于教育实践,他被称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他主张通才教育,并以古典学科作为课程的中心,强调古典著作对陶冶和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这些见解促进了古典人文学科的发展。(三)拉伯雷十六世纪著名的人文主义文学家拉伯雷,在他的文学著作中,对于封建主义制度及其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提出了新的教育理想。他对于当时一部分人文主义教育之中语言文法和过多重视宗教教育的灌输深为不满,而强调学习具有现实意义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注重培养儿童的理解和判断力。拉伯雷的长篇小说《巨人传》是当时的人文主义文学巨著,被称作当时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拉伯雷通过描写高康大受教育的过程,从而反应了它的教育主张。拉伯雷提倡一种新的个人的教育自由观,他认为人是无所不能的造物主,任何奇迹都能创造出来。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多才多能,勇敢健壮、身心并行发展的人。他提出的学习内容包括文学、数学、几何、天文、地理、医学、音乐以及各种文字。他认为学校应开设广泛学科。他还很注重体育、游戏、军事训练对培养人的作用。他希望学校废除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要接触自然,在实践中学习。(四)蒙田蒙田(1533-1592),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散文学家。他的《散文集》中第29章是《儿童教育论》,集中反映了他的教育主张。蒙田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理解人生意义、掌握生活艺术的绅士。他宣传享乐主义,他写道:我所关心的就是我自己。人生愈是短促,我就必须过得愈充分。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理解力和批判精神,反对死读书的学习方法。他还建议教学方法应注重观察实物,启发学生的好奇心。他还非常注重体育,认为一切运动和锻炼,如长跑、击剑、音乐、舞蹈、打猎、骑马,都应该是学习的一部分①。(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第395页.)蒙田坚持从纯人的角度谈教育,不掺杂宗教的含义。(五)伊拉斯谟伊拉斯谟(1467-1536),是北欧文艺复兴运动的最典型、最伟大的人文主义学者。北方的文艺复兴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有着不同的特点,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相比,更重宗教虔诚和德性。伊拉斯谟的思想基本上反映了这种特征。伊拉斯谟反对经院哲学,攻击教会的腐败,提出了革新宗教的理想。他认为当时社会的一切罪恶是由于无知,因此他认为通过教育给人以知识,养成人的善良行为与高尚思想,人才会幸福。他要求对儿童进行教育时,首先要注意体育。在知识教育方面,他对古典文化推崇备至,认为古典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改良教诲、净化基督教,使人走上虔诚与道德之途。在古典文化与宗教二者的关系中,他并不像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那样,只是偏重古典文化,而是将基督教与古典文化摆在并存同等的位置上,主张人文主义基督教化、基督教人文主义化。他不反对宗教本身,却对教会推崇的蒙昧主义和教会的虚伪、不道德深恶痛绝。《愚人颂》的核心就是对虔诚和道德的呼唤。在教育学方法上,他特别注意培养儿童的记忆力,并提出采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主张。(六)莫尔及康帕内拉莫尔(ThomasMore,1478-1535),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思想家,西方的第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象拉伯雷的《巨人传》一样,莫尔著的《乌托邦》是一部以诙谐的文艺体裁写作的政治、社会论文。作者在第一篇中,对十六世纪的英国乃至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作了辛辣的揭露与批判。在第二篇中,他假借一个目睹过称为“乌托邦”的岛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水手的口述,宣传了他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作为第一篇中所描写的现实社会生活的对照。他分析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罪恶与苦难,归根于私有财产制度。与此相反,他所理想的乌托邦岛国的社会的特征是取消了财产私有制。在那里,有劳动能力的人,不论男女,都有参加劳动的义务。因为人人劳动,又取消了剥削,所以公民每天只工作六小时,其余时间,除了睡眠,可以自由地从事文娱与科学活动。乌托邦中有农业劳动与手工业劳动之间的分工,但城市居民,要定期下乡劳动。乌托邦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但他们全体公民,包括妇女,都要受军事训练;为了反对侵略者对本国的袭击,或者为了支持被侵略的邻邦,他们要拿起武器对付敌人。全体居民在公共食堂饮食,从而解除了妇女的家务劳动。……在这里就闪耀着莫尔的这样一些夭才思想:废除私有财产、不劳动者不得食、男女平等、全民皆兵、消灭城乡的对立。莫尔时代的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开始在袭击着工农业生产部门。这是一个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人民普遍贫穷,苦难深重,农民受圈地运动的打击,更加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种历史条件,促使莫尔冲破了一般人文主义者所有的和平、进步、理性、人道的思想框框,深究当前社会的苦难的根源,并大胆设想构成理想社会的一些基本原则。他的天才表现于他还在资本主义黎明的时期,就洞察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的罪恶,提出了一个与资本主义相对立而在发展阶段上高出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莫尔在“乌托邦”中还发表了许多幼稚、错误乃至反动的东西。但是他的时代是十六世纪,资本主义还没有充分发展,足以承担摧毁剥削制度的历史任务的无产阶级还没有形成,他的社会主义只能是“空想”的。也不可避免地要夹杂一些落后的东西,例如,虽然岛上大部分居民是劳动者,但另有少数人构成两个独特的阶级:一部分人由于智能卓越,可以免除体力劳动,被准许为专门的脑力劳动者;另一部分是奴隶,承担岛上的繁重而不惬意的劳动,其成员是本岛的罪犯或招募自外邦的人。在教育方面,他主张普及教育,人人受教育。这是从他的财产公有,人人可享受劳动果实的思想中直接引伸出来的。他主张劳动教育,儿童在小学就要学习和参加农业劳动,这是他的人人必须参加体力劳动的思想的逻辑结论。莫尔主张男女教育的平等权利。在这一点上,他超越了一切前代与同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他们开始注意女子教育,但其对象限于豪富人家的女子。她们是作为剥削阶级成员的妻子而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接受一些文化教育的。而且他们,包括伊拉斯谟、蒙旦,即使在谈论女子教育,总是把女子看成比男子低一等的。莫尔也是在人文主义教育家中,第一个主张用本族语言(英语)进行教学的人。在这点上,他成为十六世纪英国教育界争取把英语列入课程表运动的前驱。莫尔要求“乌托邦岛上的公民精通一切当代的学问”。作为人文主义学者,他提倡希腊和罗马的文学与哲学,但他把这种研究限制于“学者阶级”的少数人。他为普通学校安排的教学科目包括读、写、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辩证法、自然。他提出了广泛采用直观教学的主张。由于工作日的缩短,乌托邦的公民有充分的余暇进图书馆和博学馆自修,国家给予他们以一切图书、设备的方便。莫尔希望通过这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知识和学问能成为全体劳动者的财富。一切人文主义教育家都相信知识、学问和文化在促进道德的提高、社会的改良与人类的进步中的作用。莫尔超越他的同辈的地方,在于他突出了自然科学在知识、学问、文化中的地位。他相信自然科学的研究能服务于人民的幸福与人类的进步。教育史上首先以鲜明色彩提倡科学教育的光荣是属于莫尔的。他略先于拉伯雷,而比培根要早一百年!康博内拉的《太阳城》里面阐述了,意大利早期无产者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要求与愿望,提出了发展生产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二、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一)人文主义教育是一种关注现实的世俗教育。(二)人文主义教育是一种非职业性的自由教育。(三)人文主义教育是一种贵族性精英教育。第三节宗教改革与新教教育的发展一、宗教改革运动及其特征新教教派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贪婪腐化、荒淫无耻;反对旧教教会仪式的陈规陋习和繁文缛节;反对天主教的教阶制,否定教会与教皇的绝对权威,强调个人在宗教中的地位,主张信仰得救,因信称义,认为个人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推荐书目:(英)麦格拉思著陈佐人译.宗教改革运动思潮[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二、新教教育的发展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教育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它比较注重教育世俗性,但它更强调教育的群众性和普及性路德和加尔文的观点反映了这一主张。(一)路德教派与教育路德(1483-1546),在文艺复兴运动处于高潮时期,欧洲段了宗教改革运动。德国的马丁·路德揭开了这场宗教改革的战幕。为了传播本教派的教义,扩大新教影响,争夺更多的信徒,路德极其重视教育,他强调国家兴办学校,教育应在所有等级的儿童中得倒普及。他认为,开展学校教育不仅有利于教会,也有利于国家。因此,他要求国家应强迫所有儿童不分男女与贫富都要入校学习,父母要对自己的子女受教育负责,而教会更应积极地办好学校教育。他的这些主张对后来影响最大的有三点:国家掌握教育权;推行普及、强迫义务教育制;国家和教会合力办教育。在路德教派办的学校里小学教学包括:读、写、算、宗教4R
本文标题:第六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82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