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第3周课件英语阅读教学理论和教学活动设计(罗晓杰)
英语阅读教学理论外国语学院罗晓杰阅读教学的相关概念•阅读1.阅读•阅读是接受语言信息的过程,它是读者通过认识和理解代表作者的思想和观点的文字符号而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意义的心理活动过程。1.阅读•阅读是从书面语中获得意义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一个不断假设、证实、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视觉信息和非视觉信息•视觉信息:•眼睛感知文字符号而获得的信息。•非视觉信息:•在阅读中起潜在作用的,由大脑所提供的的信息,包括读者全部知识结构的总和,即对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对所读材料内容的熟悉、个人的生活经验、生活常识、逻辑知识和语言知识修养等各个方面。视觉信息和非视觉信息•读者在看到文字符号时之所以能理解其所蕴涵的真正意义,是视觉信息与非视觉信息融会贯通的结果,或者说是已储存的信息帮助大脑对正接受的信息加工的结果。阅读理解率和阅读速度与非视觉信息参与度和量成正比。在阅读活动中,非视觉信息越丰富,阅读单位就越大,难度就越低。非视觉信息越多,辨别某个字母或某个词、某个句子、某段文意所需要的视觉信息越少。非视觉信息在阅读技能发展中作用2.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指运用自己所具备的语法、词汇、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知识,理解文章内容、进行正确的推理、判断从而领会文本深层含义及作者观点和意图。获取信息,还是获得理解?语言知识与非语言知识•语言知识•含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等知识。•读者要运用语言知识理解语言信息的字面含义。语言知识与非语言知识•非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即读者长期记忆中关于某事物的“图式”。•读者要运用相关话题的先前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情景和语境知识,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借助于非语言性知识对进入视觉系统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验证修改、理解吸收,经过创造性的思维和语言重组,理解作者深层寓意。•非语言知识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阅读理解的四个层次•字面理解•推断性理解•评估性理解•欣赏性理解阅读理解的四个层次•字面理解:仅仅理解文章的字面意义;•推断性理解:根据文章的结构,分析作者的观点,并运用自己已知知识,进而从字里行间推断作者的隐含意义;•评估性理解:借助自身知识和自身评估原则对文章进行分析和评估;•欣赏性理解: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及爱好领会文章的主题或写作技巧。字面理解:表层理解,依靠读者的语言知识完成;推断性理解:深层理解,要通过读者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推断能力三者的结合才能完成;评估性和欣赏性理解是最高层次的理解,必须在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后才能进行,是读者阅读理解和文化背景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英语阅读理解的障碍因素英语阅读理解的障碍因素•1.阅读材料本身的障碍•2.学习者自身的障碍因素•3.其他因素1.阅读材料本身的障碍•书面语比口语更为正式,语句结构更复杂,词汇更广泛。•有时很多生词不是常用词,需要从上下文中猜测而知,或者根本无法猜测,读者只能借助已有的语言知识和阅读策略知识“破译”。2.学习者自身的障碍因素•2.1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的欠缺•2.2不良的阅读习惯•2.3阅读策略欠缺•2.4情感因素及其他教学因素2.1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的欠缺•语言知识欠缺:影响表层理解。•词汇量小;•句法结构陌生。•背景知识的欠缺:影响深层理解。2.2不良的阅读习惯•(1)“指读”•(2)“回读”•(3)“译读”•(4)“声读”不良的阅读习惯•(1)指读:用手指或笔尖指着文章逐词阅读。•(2)回读:遇到生词或不熟悉的短语时,返回句首甚至段首重读。•(3)译读:不断地进行词、短语乃至句子的翻译,通过译成母语来达到理解。•(4)声读:包括出声的读,不出声,但唇、舌、齿、喉头、声带活动的读,发音器官虽没活动,但内心还在自言自语的读等三种情况。(声读的最明显形式是朗读)不良的阅读习惯•指读:使阅读的心理过程外部行为化,影响阅读速度。•回读:分散读者的注意力,破坏思维的连续性。•译读:是一种“心译”过程,它会增加读者的心理负担,使读者因此而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对继续阅读失去信心。•声读:会使读者无法摆脱声音对阅读速度的影响。2.3阅读策略欠缺•读是一个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过程,读者需要利用许多认知策略参与信息加工过程,其中包括识别、预测、判断、推理、归纳等策略。•逐词逐句地读,逐词逐句地分析语法结构,在不加限定的时间内,对文章精雕细琢,大大影响阅读速度的提高和对全文主题的理解。2.4情感因素及其它教学因素•兴趣:•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兴趣的作用:•兴趣会促使人深入钻研、创造性的工作和学习。就中学生来说,对一门课程感兴趣,会促使他刻苦钻研,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不仅会使他的学习成绩大大提高,而且会大大地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动机:•1.推动人从事某种事情的念头或愿望。•2.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诱因。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因素称为诱因。凡是个体趋向诱因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正诱因;凡是个体因逃离或躲避诱因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负诱因。•缺乏兴趣和动机常常是有效阅读的障碍。3.阅读任务的难度•阅读理解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其规律为:•语篇线索问题难于具体线索问题;•综合信息的概括难于特定信息的寻找。3.其他因素•材料选择、教学模式、教学技巧、教师对学生阅读过程监控、对阅读理解的评估等,都从不同的侧面影响着阅读的有效开展。阅读教学模式阅读教学的模式•根据阅读理解模式理论,可分为以下三种:•“自下而上”的模式;•“自上而下”的模式;•交替互补的阅读教学模式。自下而上”的模式•根据“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理论,在阅读中读者逐词、逐个词组、逐个句子、逐行进行解读,就能达到对整个段落,整篇文章的理解。•“自下而上”的阅读教学模式主张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词汇教学,包括读前讲授单词和阅读过程中词语用法分析。•有研究发现,此阅读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往往习惯于始于解码且止于解码的分析性阅读,缺乏高层次的理解。“自上而下”的模式•根据“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理论,阅读过程实际上是读者的先前知识与阅读材料交互作用的过程。•“自上而下”的阅读教学模式主张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背景知识的导入,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事实和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有关阅读材料话题的知识、文章结构组织的知识、情景上下文的知识等)对文章的下文进行预测,阅读检验自己的预测、修订自己的预测、进行新的预测。交替互补的阅读教学模式•根据交互阅读模式理论,阅读过程是一种复杂的、主动思维的心理活动,是读者根据自己的已知信息、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阅读材料的文字信息进行体验、预测、验证和确认的思维过程,也是读者通过语篇(discourse)这一媒介与作者相互沟通的语言交际行为。•交互阅读教学模式主张在阅读教学中既强调背景知识,上下文预测的重要性,又不忽视单词、短语的解码能力,同时关注阅读过程中的视觉信息和非视觉信息。•交互阅读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科学的阅读教学模式。阅读教学过程读前——读中——读后读前•读前是指阅读的准备阶段。•读前准备的主要任务是引出话题,明确阅读目的和布置任务。•主要活动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激活和提供有关话题的必要的背景知识,扫清阅读理解上的文化障碍并学习新词,为进一步阅读解决理解上的语言障碍,根据题目和插图预测文中将要涉及的内容。读中•读中是指阅读活动的展开阶段。•主要任务:阅读理解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主要教学活动有:•寻找主题句,略读了解课文大意;•寻读捕捉细节信息,记录文章的要点或具体信息,回答事实性问题;•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理解文中的复指现象;•划分课文结构,推测作者的深层寓意;•等等。读后•读后是指阅读的拓展阶段,主要任务是口、笔头巩固阅读成果。主要活动包括:根据阅读内容进行各种思维活动;将所读内容与自身经历、兴趣和观点等建立联系。•具体活动包括:口语活动包括复述大意,采访活动,讨论,辩论,换角色讲故事,介绍自己类似的经历等。阅读教学活动设计•听导•听读•朗读•快速问答•讨论、辩论读听结合的活动设计——听导•听导•是以学生的听作为主要活动的导读活动。话题通常紧紧围绕阅读材料的内容展开,听导的目的是为阅读新材料的呈现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教师介绍相关背景知识、视听呈现课文精彩片断,以帮助学生扫除阅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障碍,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读听结合的活动设计——听读•听读(what,why,how,when)•听读是指学生边听录音边默读课文,目的是视觉、听觉同时输入语言信息。这种阅读方法常用于初级阶段课文的快速阅读训练。(语感)•在新课导入后,通过放听录音组织学生听读课文,用听读代替快速阅读(略读)过程。•在听读之前,教师通常向学生提出两至三个关于文章大意的问题,要求学生听后回答,以便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领会文章的大概意思或抓住文章的主要线索上。读说结合的活动设计——朗读•朗读(what,why,how,when)•眼看(读)、口念(说)、耳听(听)、脑记(思维)的综合学习过程。由于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朗读的材料自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在略读、寻读后组织学生进行朗读,使学生对全篇课文有一个清晰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文义后,利用课文中的语言素材,表达相关的思想。以便为读后的其它语言活动作好准备。读说结合的活动设计——快速问答•快速问答:•展示型问题的快速问答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阅读语篇(上下文)以及语言的交际情景的快速反应能力(说的能力的训练过程);•参阅型问题的快速问答有助于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阅读过程的一部分);•评估性问题的快速问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即席问答,是见缝插针式的思想交流。•就课文内容进行快速问答,可以之所以强调快速,是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和习惯,避免学生用母语思维。读说结合的活动设计——复述课文•复述课文就是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词句,把课文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通过复述课文,加深对主要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词句的巩固。复述课文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训练了口语。•复述的方式一般有三种: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复述课文可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按照结构布局或按照重要性等。•在深入理解课文后,学生在头脑中对整篇课文有了清晰的印象,教师就可以组织复述课文活动。读说结合的活动设计——讨论•讨论•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讨论是阅读后输出的重要形式,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有效途径之一。•选择学生共同关心的,可能引起争议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不一定要求小组成员达成一致意见。小组讨论结束后可由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意见。最后由教师作小结,对各种不同意见进行比较。读说结合的活动设计——缩写•辩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辩论的组织形式:辩论一般是将学生分为三组,即正方,反方,评论方。先由正、反两方的代表发言,进而双方展开辩论,然后各方做总结性发言,最后由评论方对双方提问和发表见解,并最终决定胜负。•组织辩论的基本程序:•展示辩题——个人学习——分组准备——课堂辩论———评价辩论过程。•读写结合的活动设计——缩写•缩写就是在不改变原文中心的情况下,把长文压缩成短文,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关键词和主题句缩写课文或写课文概要。•缩写是阅读教学的延伸,既能复习巩固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又能给学生创造在写作中应用语言的机
本文标题:第3周课件英语阅读教学理论和教学活动设计(罗晓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901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