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第十章主要器官组织.
第十章主要器官组织一、心脏心脏是心血管系统的动力中心。心脏有节律的收缩,以维持血液循环,并供给组织器官充分的血液。(一)心壁的结构由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构成。1.心内膜(endocardium)由内向外分为三层:内皮、内皮下层、心内膜下层。内皮:单层扁平上皮,表面光滑,利于血液流动。内皮下层:为薄层结缔组织,有少量平滑肌纤维。心内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小血管和神经;在心室有心脏传导系统(含蒲肯野纤维)的分支。第一节心血管的组织结构2.心肌膜(myocardium)由心肌(内纵、中环、外斜)构成。心房肌和心室肌之间有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支架结构,称心骨骼,心房肌和心室肌分别附着其上。肌纤维之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心房肌:LM,肌纤维短而细,无分支,横小管很少;EM,部分细胞含心房颗粒,分泌心房钠尿肽(排钠、利尿、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心室肌:肌纤维较粗长,有分支,横小管较多。3.心外膜(epicardium)为心包膜的脏层,为浆膜(间皮+结缔组织),含血管、神经和脂肪组织。心包脏、壁两层间为心包腔,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摩擦,利于心脏搏动。图2心内膜模式图图6心外膜模式图4.心瓣膜(cardiacvalve)位于房室孔和动脉口处,心内膜向腔内突起形成。表面为内皮,内部为致密结缔组织。阻止心房和心室收缩时血液倒流。图7心瓣膜模式图二、动脉动脉(artery)是将血液从心脏运送质毛细血管的管道。包括大、中、小、微动脉,由大到小逐渐分支。其管璧均由内、中、外膜组成。(一)中动脉(medium-sizedartery)管璧富含平滑肌,又称肌性动脉。1.内膜(interaltunic):位于腔内,较薄,自内向外由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组成。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内皮下层:为薄层结缔组织。内弹性膜:呈波浪状,由弹性蛋白构成。可作为动脉内膜与中膜的分界线。2.中膜(middletunic):较厚,主要由数十层环形平滑肌纤维组成。在某些病理或老龄情况下,若形成过多纤维,造成动脉硬化。3.外膜(externaltunic):厚度同中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小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在外膜与中膜交界处,密集的弹性纤维组成外弹性膜。图13中动脉模式图(二)大动脉(largeartery)管璧内含大量弹性膜,又称弹性动脉。其特点是:1.内膜:内皮下层较明显,薄层结缔组织+少量平滑肌纤维;2.中膜:很厚,40—70层弹性膜,弹性膜之间有平滑肌细胞、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和含硫酸软骨素的异染性基质。3.外膜:为疏松结缔组织,有营养血管分支进入中膜。(三)小动脉(smallartery)为肌性动脉。管径0.3—1mm。1.内膜:较大的小动脉有明显的内弹性膜;2.中膜:有几层平滑肌纤维;3.外膜:无外弹性膜,有较多神经纤维,调节血管的舒缩。(四)微动脉(arteriole)内、中和外膜均很薄,无内、外弹性膜,中膜仅有1—2层平滑肌。图10大动脉模式图图16小动脉模式图图20微动脉和微静脉模式图三、毛细血管(capilliary)毛细血管是动物体内分布最光、分支最多、管径最小、管璧最薄的血管,是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一)结构管壁由一层内皮和基膜组成。有的毛细血管外侧有少量周细胞和结缔组织。平均管径为7~9um。1.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2.基膜:位于内皮细胞的外层,较薄。支持内皮,诱导内皮细胞再生。3.周细胞(pericyte):薄体扁长,位于内皮细胞和基膜之间,细胞突起紧贴内皮;含肌动蛋白丝、肌球蛋白,具收缩功能;可增殖、分化为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参与组织再生。(二)分类电镜下,根据结构差异,毛细血管分为三种:1.连续毛细血管①内皮细胞连续,由紧密连接封闭细胞间隙,基膜完整,胞质内有大量吞饮小泡;②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胸腺和肺等处;③以吞饮小泡方式在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2.有孔毛细血管①内皮细胞连续,有紧密连接,基膜完整,但内皮细胞胞质部极薄,有内皮窗孔(直径60~80nm),一般有隔膜封闭;②分布于胃肠粘膜、一些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球等处;③窗孔为物质交换的途径。3.窦状毛细血管(血窦)①管腔较大且不规则,内皮细胞上有窗孔,且细胞间隙较大,基膜间断或缺乏;②分布于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不同器官内的血窦结构有较大差别;③血细胞或大分子物质可通过细胞窗孔和间隙出入血液。图26三种毛细血管模式图四、静脉是将血液运回心脏的管道,分为微、小、中、大四级静。1.微静脉(venule):管腔不规则,内皮外有或无平滑肌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紧接毛细血管的微静脉,结构似毛细血管,较毛细血管略粗,有些部位内皮细胞间隙较大,有物质交换功能。2.小静脉(smallvein):内皮外渐有一层完整的平滑肌纤维;较大的小静脉中膜有一至数层平滑肌纤维,外膜渐厚。3.中静脉(medium-sizedvein):内膜薄,内弹性膜不明显;中膜薄,环行平滑肌纤维稀疏;外膜较中膜厚。4.大静脉(largevein):内膜薄;中膜很不发达,有几层稀疏的环行排列的平滑肌纤维,有些没有平滑肌;外膜厚,结缔组织内有较多纵行平滑肌束静脉瓣:内膜凸入管腔形成;内部为含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游离缘朝向血流方向,阻止血液逆流。五、微循环指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血液与组织在此进行充分的物质交换。组成微循环的血管有以下几种:1.微动脉:通过管壁平滑肌的收缩,起控制微循环的总闸门的作用;2.毛细血管后微动脉(中间微动脉);3.真毛细血管:是后微动脉分支形成的相互吻合的毛细血管网,即通称的毛细血管;4.直捷通路:中间微动脉与微静脉直接相通、距离最短的毛细血管;5.动静脉吻合:微动脉发出的、直接与微静脉相通的血管;6.微静脉微循环通路:①微动脉真毛细血管微静脉②微动脉直捷通路微静脉;③微动脉动静脉吻合微静脉图36微循环结构模式图消化系统有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十一条粗细不均的连续性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其功能为消化(通过物理性和化学性消化,将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的氨基酸、单糖和甘油酯等)、吸收和排泄。第二节食管、胃肠肝胰的组织结构一、消化管的一般组织结构消化管除口腔和肛门外,其管璧由内向外均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构成。(一)粘膜(mucosa)是消化管璧的最内层,由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层和外膜构成。1.上皮:口、咽、食管、复胃的前胃和肛门由复层扁平上皮构成,胃、肠则由单层柱状上皮构成。2.固有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神经和淋巴管。3.粘膜肌层:为薄层平滑肌,通常包括内环和外纵两层。粘膜肌的舒缩改变粘膜形态,利于物质吸收,血液运输和腺体分泌。(二)粘膜下层(submucosa):由结缔组织构成,含大量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组织。在消化管的某些部位,粘膜与粘膜下层共同突起,形成皱襞;在食管、十二指肠部有食管腺、十二指肠腺。粘膜下神经丛由副交感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无髓神经纤维构成,调节粘膜肌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三)肌层(muscularis)口腔、烟、食管和肛门是骨骼肌,其余为平滑肌。肌层包括内环外纵两层,有肌间神经丛,调节肌层舒缩,蠕动消化管。(四)外膜(adventitia)分为纤维膜和将膜。纤维膜(fibrosa):薄层结缔组织构成。分布于食管颈部和直肠末段。浆膜(serosa):由薄层结缔组织覆以间皮组成,分布于胃,大部分小肠和大肠。图1消化管模式图系膜浆膜肌层粘膜下腺粘膜下层粘膜层上皮固有层粘膜肌层粘膜下神经丛淋巴小结纵行肌环行肌粘膜腺肌间神经丛消化管外腺的导管皱襞肠绒毛二、食管是将食团运输至胃的管道。1.上皮上皮层由复层扁平上皮构成,猪轻度角化,反刍兽高度角化,肉食兽未角化;固有层分布有淋巴组织;粘膜肌层为纵行的平滑肌束。2.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有食管腺(管泡状,粘液性或混合性腺)3.肌层:包括内环肌和外纵肌。猪颈段为骨骼肌,胸段为骨骼肌和平滑肌交错,腹段为平滑肌;反刍兽和犬全段为骨骼肌4.外膜:颈段为纤维膜,胸、腹段为浆膜。图6食管模式图食管腺内环肌外纵肌纤维膜粘膜下层粘膜肌层固有层上皮三、单室胃是食管与小肠间的膨大部,对事物进行机械性和化学性消化,并吸收部分水和无机盐。(一)胃粘膜粘膜表面有胃小凹,腔面胃空时见胃皱襞。含大量胃腺,肉食兽胃粘膜中均有胃腺分布,而猪、马仅分布于有腺部。1.上皮无腺部为复层扁平上皮,有腺部为单层柱状上皮,柱状细胞内含黏原颗粒,分泌粘液,起润滑和保护作用。粘液-HCO-3屏障:是胃粘膜表面的粘液层和含大量-HCO-3的胶状物构成。-HCO-3克可中和H+,胶状物可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此屏障若损伤,引起胃炎、胃溃疡。2.固有层复含网状纤维的结缔组织构成,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散在的平滑肌和大量密集排列的胃腺。根据分布位置和结构的差异,胃腺分为:胃底腺:分布于胃底部,为分支管状或单管状腺,颈部与胃小凹(胃粘膜上皮凹陷形成)相连,体部较长,底部膨大并延伸至粘膜肌层。有四种细胞组成:主细胞:数量最多,分泌胃蛋白酶原(幼畜分泌凝乳酶),又称胃酶细胞。细胞呈柱状或锥体形,胞质嗜碱性,顶部充满酶原颗粒,核圆,位于基部。璧细胞:数量较少,合成和分泌盐酸,又称泌酸细胞。细胞体积大,呈圆形或锥体形,游离面膜内凹形成内分泌管,胞核圆形,深染,胞质嗜酸性,滑面内质网丰富。细胞分泌的HCL能将蛋白酶原激活胃蛋白酶,杀菌,促进胃肠道和胰腺的分泌功能。粘液细胞:数量少,分泌黏液。细胞呈立方形或矮柱状,胞质顶部充满黏原颗粒,和扁圆,位于细胞基部。内分泌细胞:分泌肽类或胺类激素。喷门腺:位于喷门部,为分支管状腺,为粘液腺。腺体短,腺腔宽。细胞呈立方形或柱状。幽门腺:分布于幽门部,为分支管状腺,分泌黏液。(二)胃璧其它各层结构特点1.粘膜下层较发达,疏松结缔组织,有血管和神经。2.肌层较厚,由内斜、中环和外纵肌构成。3.外膜为浆膜。贲门粘膜贲门腺幽门粘膜幽门腺胃小凹固有层胃底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图8胃壁结构模式图五、多室胃反刍兽是多室胃,包括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前三个胃称前胃,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粘膜内无腺体。皱胃粘膜有腺体,机能同单室胃,又称真胃。(一)瘤胃(rumen)是食物进行机械性消化和微生物消化的场所,且吸收由微生物消化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1.粘膜:表面是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有大量圆锥状或舌状乳头,固有层为致密的结缔组织,分布有孔毛细血管,无腺体和肌层。2.黏膜下层:含淋巴组织。3.肌层: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构成。4.外膜:由浆膜构成,内含很多的脂肪细胞、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二)网胃(reticulum)黏膜皱襞彼此吻合形成蜂窝状小房,又称蜂窝胃。锥状角质乳头布满了黏膜。1.黏膜:上皮是角化复层扁平上皮,固有层由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组成,黏膜皱璧形成连续的肌带网。2.黏膜下层:由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组成。3.肌层:由内环、外纵两层构成。4.外膜:是浆膜。(三)瓣胃(omasum)整个黏膜层形成很多层纵形皱璧,又称瓣叶。瓣叶两侧布满乳头。1.黏膜:上皮是角化复层扁平上皮,固有层是致密的结缔组织,肌层较发达。2.黏膜下层:很薄,由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组成。3.肌层:由内环、外纵两层构成。4.外膜:是浆膜。(四)皱胃(abomasum)其组织结构与单室胃的有腺部类似。六、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管璧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一)一般结构1.粘膜上皮:单柱固有层:大量小肠腺粘膜肌层2.粘膜下层:十二指肠腺(分泌碱性粘液)3.肌层:内环、外纵平滑肌3.外膜:部分十二指肠--纤维膜其余--浆膜图17小肠粘膜模式图图18十二指肠(左:模式图右:光镜图)绒毛小肠腺十二指肠腺(二)黏膜特点是有环形皱璧、肠绒毛、微绒毛和肠腺。1.上皮:是单层柱状上皮,由柱状细胞(90%,为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分泌黏液)和少量的内分泌细胞(分泌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促胰液素)组成。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指状突起,密集排列形
本文标题:第十章主要器官组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912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