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第十章儿童少年心理卫生问题.
MentalHealthProblemsinChildrenandAdolescents第一节心理卫生概述第二节常见心理行为问题防治第三节学校心理卫生工作目标和内容第四节青春期心理咨询学习目标1.掌握心理卫生、心理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情绪障碍、品行障碍及心理咨询等定义;掌握学校心理卫生工作的主要目标;2.熟悉儿童心理健康标准、常见儿童心理障碍的表现及预防干预措施;熟悉学校心理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3.了解常见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社区三级预防及青春期心理咨询的原则和一般程序。心理卫生(mentalhealth)又称精神卫生,是研究如何维护、促进人的心理健康的科学,包括采取各种预防、治疗、教育措施,使人能按自己的身心潜能进行活动。人为了实现完满的健康状态,不仅要讲究生理卫生,还要讲究心理卫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与前提,心理健康则是身体健康的保障与动力,二者紧密关联,相辅相成。WHO健康定义: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良好状态。心理卫生(mentalhealth)临床医学、流行病学和实验生物学的大量研究证实保持心理健康、实现心理平衡对预防疾病有重要作用。心理卫生着眼于儿童个体和群体,维护其心理健康,研究各种心理障碍致病原因,强调早发现、早诊断和早干预,通过预防保健、心理行为指导与咨询来控制和降低其心理障碍发生率,从而提高儿童生存质量,培养其健全的社会功能。第一节心理卫生概述儿童心理健康标准一般应包括:智力发展正常;情绪愉快,反应适度;心理发展和年龄相符;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能与周围人和睦相处,悦纳自己,认同他人;个性健全和稳定,健康的精神风貌,适度耐受各种压力。1.智力发展正常正常智力是儿童少年生活、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儿童正处于智力迅速发展时期,做智力测验要考虑智力的年龄标准和发展效应,防止滥贴“标鉴”。智力测验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适应学习生活环境,制定因材施教措施,不能把它当作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唯一标尺。2.情绪愉快,反应适度情绪愉快是儿童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稳定、协调的情绪,适度的情绪反应,表示人的身心处于积极状态,有助于提高学习和生活适应能力。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3.心理发展和年龄相符儿童少年心理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与年龄相适应的心理特点和行为,如果儿童的心理行为严重地偏离了自己的年龄阶段,如:明显幼稚或过于老成,则往往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4.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人际交往是社会化的基础。通过人际交往儿童心理活动得以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5.个性健全和稳定表现为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客观而积极的自我意识,能适度控制自己的心理与行为,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个性不健全的学生挫折容忍力差,性格极端内向或外向,缺乏自控力,长期与周围人格格不入,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心理健康是个相对的概念。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儿童少年正处于心理快速发展阶段,对儿童心理健康状态的评定应从发展的、整体的观点出发,不能凭一时一事的表现下结论。心理障碍(mentaldisorder):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偏倚通称心理卫生问题。若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超过相应年龄的允许范围,称心理障碍。主要从个体的行为、认知、情感或躯体几个方面所表现的症状模式来界定,包含以下特征:个体自身忍受不同程度痛苦体验,如恐惧、焦虑或悲伤;个体在躯体、情感、认知上受到的功能损害,在情绪、行为方面表现出来。这些问题和障碍若不能及时治疗和疏解,有可能进一步加重个体损害,如伤残、疼痛、失去自由甚至死亡。儿童心理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成人精神疾病和障碍的50%起病于14Y前(初级卫生保健,人群需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报道全球范围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发生率约为20%;美国精神卫生研究所(1990)报告全美6-18岁以下儿童中17%~22%患有可诊断的心理、行为和发育障碍;我国对22个城市4~16岁儿童进行调查(1994)结果,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97%。两性在这两类障碍发生上具有易感素质。男童:外向性(冲动/攻击/破坏/敌视)心理障碍高。女童:内向性(抑郁/恐惧)心理障碍高。儿童心理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一般情况下:心理问题男孩多于女孩;青春期多于童年期;大城市多于小城镇;小城镇多于农村;工业化地区多于非工业化地区。儿童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原因(影响因素)遗传与生物学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学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1.高危出生史2.早产、低出生体重3.营养不良4.出生缺陷5.遗传疾病6.原因未明的先天易感素质7.发育迟缓8.出生后疾病影响9.慢性疾病10.体弱儿童11.“难养型”气质特征1.家境贫困2.养育者更迭(如丧亲、父母离异、父母再婚)不正常的家庭结构3.家庭成员严重病症4.虐待、忽视和遗弃5.单亲家庭6.育儿环境恶劣7.无科学育儿知识、迷信8.亲子早期分离9.领养和寄养10.缺乏同胞竞争11.养育者心理异常1.教育、卫生条件差2.贫困和贫民区成长3.环境污染4.都市化进程快5.学习和竞争压力6.校园暴力与欺侮7.社会不良风气8.战争、动乱、灾害9.种族与文化冲突10.电视、网络传媒影响11.移民、迁徙、流动人口12.教育剥夺或不足导致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障碍的高危因素三、儿童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1.生物因素:早产、低出生体重、营养不良、发育迟缓或缺陷的儿童常伴有心理卫生问题。如发育迟缓(缺陷)者常伴有注意力不集中而影响学习,延缓正常行为模式的建立。气质与行为发展有关联。研究发现,困难型和迟缓型气质特点的儿童易出现心理-情绪问题。例如,难养型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行为问题较多。2.家庭因素研究表明,早期母子情感情感剥夺,易导致儿童日后心理问题。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不和或离异、贫困等都会给儿童造成心理创伤.3.社会环境因素:教育、卫生条件差,学习压力大,师生关系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不良的社会风气、激烈的社会竞争、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过快、生活方式改变等均可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或障碍(8类)1.学习问题:多见于小学生。学校(幼儿园)适应困难、自控能力低下、学习障碍(困难)、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智力低下或边缘智力状态、部分抽动症儿童等;2.情绪问题:初期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孤僻抑郁、强迫行为、过度任性、屏气发作?、冲动、暴躁易怒、胆小退缩、恐惧发作等,严重时发展为儿童情绪障碍或心境障碍,引发自杀行为。Addition:屏气发作(breath-holdingspell)定义:儿童因发脾气或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剧烈苦恼时突然出现呼吸暂停现象。流行病学特点:屏气发作在儿童中的发生率4%-5%,常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3-4岁以后随着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与剧烈苦恼现象的减少,屏气发作自然缓解。屏气发作发病经过:在开始哭闹前,常有一个引起发怒、害怕、沮丧或轻微外伤的诱因。哭闹可以是短暂的或长时间的,然后逐渐加剧,在呼气末出现呼吸暂停、面色发绀或苍白,严重者出现意识丧失、抽搐发作,随后哭出声来。发作通常持续30秒至1分钟,严重者可持续2-3分钟。发作停止后,患儿全身肌肉松弛,呼吸恢复,面色转红,意识清楚。病(诱)因:1.屏气发作常常出现在幼儿与环境或父母产生明显矛盾冲突时。通常在初次发作后,由于得到父母不正确的抚育方式而强化持续下来。2.此外,有学者认为屏气发作是婴儿的一种紧张性行为,是没有语言能力的儿童发泄愤怒的一种方式。3.儿童的个体素质也与发作有关。迟缓型和困难型气质的婴幼儿更多出现屏气发作。4.教养不当如对孩子过分溺爱、娇宠等也是常见发病原因。屏气发作预后:屏气发作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预后良好。要告知父母,这种现象只是一过性的行为表现,一旦孩子失去知觉,他们便开始恢复呼吸,以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治疗或矫正:对屏气发作行为矫正的重点是如何解决儿童与父母及环境之间的冲突,避免不良的心理刺激。此外,纠正父母对孩子的不良的抚育方式,对幼儿不要过分娇惯、溺爱,无限制的满足孩子的要求只会诱发屏气发作。本症一般不采用药物治疗。发作过于频繁者,可引起脑供氧不足,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小剂量的镇静剂。屏气发作供氧不足≠脑神经死亡医学上说的缺氧引起脑细胞死亡是指呼吸停止超过5分钟,脑细胞完全缺氧达5分钟就可以引起脑细胞死亡。只是大脑供氧不足不会引起大脑神经死亡。集中思考问题是可以的。1.但是要注意劳逸结合。2.也要及时补充营养,营养不足的话大脑思维也会变得迟钝。3.品行问题:多见于男童。攻击、斗殴、毁物、偷窃、撒谎、逃学、离家出走等,严重时可为品行障碍;青春期后常结识或加入不良青少年团伙,可发展为违法犯罪。4.儿童心身疾病:由心理因素导致的躯体表现。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消化性溃疡、睡眠障碍、高血压、哮喘、过敏性疾病、偏头痛、腹痛等;5.不良习性行为:刻板动作、抽动症、吮指、咬指甲、习惯性交叉擦腿、手淫、口吃、偏食、电视或电脑过度使用等;6.广泛性发育障碍:孤独症(autism)高功能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syndrome)、雷特综合症(Rettsyndrome),统称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tic-spectrumdisorder,ASD)。addition刻板动作(stereotypedmovementdisorder)指随意、重复、刻板、没有功能的(常是节律性的)运动,亦称刻扳性运动障碍。本身不能构成任何已知的精神或神经科诊断。属非自伤性质的有:摇动身体、摇头、拔毛、拧头发、作态、弹指和拍手等。属自伤性质的有:反复撞头、打自己耳光、刺自己眼睛,及咬手、嘴唇或身体其他部位。刻板动作最常见于精神发育迟滞,亦常是儿童癫痫与自闭症的早期症状。addition习惯性交叉擦腿:小儿交叉搓腿综合征是小儿行为障碍的一种表现,女孩更为多见,叶其芬报道109例中女孩93例占全组的85%。常呈发作性双下肢伸直交叉或夹紧有擦腿动作,手握拳或抓住东西使劲。女孩喜坐硬物,手按腿或下腹部,或喜欢腿间夹物。男孩多表现为伏卧床上来回蹭阴茎至勃起,女孩外阴充血,分泌物增多,阴唇色素加重,尿道口稍充血,有轻度水肿。发作时神志清醒,可因外界因素使发作突然停止。儿童在进行这些行为时,通常两颊泛红,表情紧张,两眼凝视,轻微出汗甚至气喘,过后儿童困倦、思睡,如果强行制止,会引起儿童不满,甚至反对。年幼儿童发作可不分地点,而年长儿童则多在临睡前或清晨醒后发作,这时可伴有性高潮、性幻想。智力正常。原因:1.局部刺激:如外阴湿症,蛲虫,尿布潮湿或裤子太紧等刺激引起外阴局部发痒,继而磨擦,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2.心理因素:有的儿童因家庭气氛紧张,缺乏母爱,遭受歧视等感情上得不到满足,又无玩具可玩,通过自身刺激来寻求宣泄,从而产生夹腿动作。3.其他原因:在大孩子中,黄色录像,黄色书刊的影响,也是导致“夹腿”不良行为的原因。7.青春期心理行为问题(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吸烟、酗酒、纵火、攻击行为、暴力斗殴、药物依赖、网络成瘾、离家出走、违法犯罪、自杀、自伤、性乱、不安全性行为(少女怀孕、性疾病传播等;8.创伤后不良情绪体验:儿童遭受忽视(neglect)和虐待(abuse)虐待:躯体性,言语性和性虐待。家中(父母,监护人或其他年长者),家外(童工,卖淫,孤儿院等机构)忽视:对儿童负有养育,照顾责任的成人对儿童物质情感的需要,生活监护,人身保护,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基本需求的完全漠视。父母、监护人或其他年长者对儿童施以躯体暴力和性暴力,造成儿童躯体与情感的伤害,甚至导致死亡,或对儿童的日常照顾、情感需求、生活监护、医疗和教育的忽视现象。判定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原则:第一,将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教育要求相联系,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第二,不能把儿童发展过程
本文标题:第十章儿童少年心理卫生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912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