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节禽兽为邻(节选)[美国]亨利·戴维·梭罗一、背景知识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做各类污染触目惊心!一、背景知识19世纪初叶,诗人威廉·布莱克就对“英国令人愉悦的牧场”上出现的“黑暗魔鬼”——工厂进行了猛烈抨击,他发誓要用他的剑和精神斗争,在“英国葱郁的土地”上建立耶路撒冷。可惜的是,在威廉·布莱克发出豪言壮语将近200年后,在人类学习征服自然数百万年后,保护自然才慢慢成为一场全球运动。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报纸或书刊,几乎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直到1962年,一本被当时称为“带有几个英雄人物的小作品”——《寂静的春天》问世,才提出了农药对自然环境的危害与环境的保护问题。这本书导致了大量公众宣言出台与书籍出版——1970年,政治运动促使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地球周诞生;1972年,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一、背景知识1970年,美国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剧毒杀虫剂从农民的周末购物单上被清除,但人们却仍不得不依赖其他农药。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曾提出“到2000年,生物农药的用量要占农药的60%”,至今这个号召依然还是一个泡沫。2007年,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大臣戴维·米利班德甚至表示,没有证据显示有机食物比“传统食物”有益,食用有机食物只是人们“生活模式的选择”。那么,对“生活模式的选择”,我们准备好了吗?一、背景知识20世纪最先抵达新西兰的波利尼西亚人,在当地发现一个由大约25种体形大但不能飞行的鸟类组成的动物群——“恐鸟”,然后就计划用500年的时间消灭这些鸟类。上世纪70年代,古生物学家斯蒂芬·杰伊·古尔德在《门前之狼》中举出了这个例子,以此说明我们的祖先无需复杂的技术就轻易破坏了居住地的环境。1936年,美国服装设计师露茜·哈克纳斯带给西方世界的一份礼物让人反省。她带着从四川汶川获得的小熊猫“苏琳”漂洋过海,在圣诞节前到了旧金山,随之引起轰动。罗斯福总统的儿子小西奥多·罗斯福面对“苏琳”后悔不已——8年前,他和兄弟克米特在中国开枪猎杀了一只熊猫。他懊恼地说:“如果把这个小家伙当作我枪下的纪念品,那我宁愿拿我的儿子来代替。”一、背景知识1987年,美国人捕获了加利福尼亚最后一只野秃鹫,200万年以来北美最大的飞禽就此从天空中消失了。1997年5月,加蓬的原始森林中发生了一场猴群血战,5万只猴子带着额头的鲜血和尖叫,为了争夺领地大打出手,直到剩不到3万只——这“得益”于连年的毁林造田和过度砍伐森林,猴子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的缘故。1973年《拯救濒临灭绝物种法案》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已经形同虚设,不断增长的经济利益与脆弱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矛盾,违法者继续进监狱,森林继续被采伐。2002年,成立了30年的“地球保护区有限公司”没有实现它“购买澳大利亚1%的土地,喂养产于本地的珍稀动物”的目标,这家借生态旅游来盈利的环保公司,股票在3天内下跌了60%——自然与商业分享利润的神话在股民心中破灭。一、背景知识1854年,梭罗出版了《瓦尔登湖》。之前,他花了28美元,用自己的双手盖起了一座实用的小木屋,证明凭一张床、一张桌子、三只凳子、一面镜子、一只水壶、一只平底锅、一个煎锅、一个洗脸盆、一盏马灯以及一些简单的日用品,就可以过一个自然人的生活。他还把地球比喻成一棵树:“整棵树其实就是一片叶子,河流的叶子更大,叶子的汁液挤在大地中间,而城镇是排在上面的虫卵。”到了2008年,刊登《瓦尔登湖》书评的时尚杂志,却是由北美森林的树木纸浆印制的。坐在餐厅里看着提倡Lohas生活方式的杂志之我们,上衣来自亚洲的棉花和羊绒,吃的牛排来自澳大利亚或北美的牧场,喝的咖啡来自中美洲的热带种植园。一、背景知识改变我们生活的,是压力与危机,它让《人类环境宣言》、《斯德哥尔摩协定》、《21世纪议程》、《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京都议定书》、《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蒙特利尔议定书》诞生;改变这个地球的,是商业利益与消费主义,它让全球一半湿地在20世纪消失、森林减少了一半、20%的淡水鱼濒临灭绝、2/3的耕地土壤退化——《寂静的春天》出版后,就有仿作《僻静的夏天》,描写一个男孩子和他祖父吃橡树果子,因为没有杀虫剂,使他们只能像在远古蛮荒时代一样过“自然人的生活”。没有人想回到原始社会。一、背景知识有研究表明人类已经习惯根据关系远近来判断利害。美国环境史学家罗德瑞克·纳什有一个自认为科学的理论,认为从过去到现在到将来,伦理学中道德共同体的范围是按这样的顺序扩大的:自我——家庭——部落——国家——种族——人类——动物——植物——生命——岩石(无机物)——生态系统——星球。先知们的真知灼见从未让后人汲取过教训。灾难持续发生,进步带来的消费与污染,我们不知道进化的方向是指顺应自然,还是彻底征服。在这颗蓝色星球的皮肤上,如跳蚤般生活的我们,能看到多远?“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欲壑。”1869年出生的甘地如是说。人类追求清净、美好的家园!亨利·梭罗一直在寻找他,不经意撞入眼帘时却是如此陌生--居然无法安静下来,也许现在真的不能进入他的灵魂深处,然而,肯定会有一天,静静地、静静地……--青年作家落思喧嚣的世界,人们疲惫奔波于生活。不经意地,看到了这一泓清澈,终于明白--生命的真谛在这里,享受一片安静,咀嚼自然美丽!--青年作家方舟每日的繁忙生活让我们忘记了思考的重要性,夜晚,在台灯下面,静静地读《瓦尔登湖》这本静静的书,一切的喧嚣都变成了过眼云烟。心中只有美丽、纯洁……--环境学家郭慧《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徐迟《〈瓦尔登湖〉译本序》众口一词1817年7月12日生于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回到家乡,执教两年。他于1841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爱默生的家里,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1845年3月,他向《小妇人》的作者阿尔柯特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然后拿这些到村子里去换大米。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1847年才回到康科德城。1848年他又住在爱默生家里。此后他患了肺病,于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仅44岁。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一、背景知识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梭罗对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人类、侵蚀人性心怀忧虑,他认为人类只有过简单淳朴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内心的轻松和愉悦。原始、平淡的自然生活,适宜人们在其中进行观察、思考和写作。虽毕业于哈佛大学,但他没有选择经商发财或者从政成为明星,而是平静地选择了瓦尔登湖,选择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他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非常简朴、原始的生活。《瓦尔登湖》至少有五种读法: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哈丁“我生活在瓦尔登湖,再没有比这里更接近上帝和天堂.我是他的石岸,是他掠过湖心的一阵清风,在我的手心里,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而他最深隐的泉眼,高悬在我的哲思之上”梭罗这样写道。这样一个心静知足的人,诗意地栖居在瓦尔登湖畔,在那里生活得宛若在皇宫一样。今天的我们,同样可以以自由的心态蜗居在嘈杂尘世而超然物外。梭罗说:“我已确信,有了信仰和经验,一个人若想在人世间生活得较为简单而又精明,那并非是一件苦差事,倒是一种休闲活动,那生活较为单纯的国家,人们追求的仍然是更加刻意为之的体育运动,一个人若要维持生计,并不必要大汗淋漓,除非他比我更容易出汗。”或许我们不需要有他那样的思考,但是学会与自然一起呼吸,是开始美好生活的第一步。从现在开始,遵照智慧的指引去过一种简朴、独立、洒脱和虔诚的生活吧《瓦尔登湖》简介《瓦尔登湖》与《圣经》等一同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在当代美国,它是读者最多的散文经典。美国著名作家哈丁曾说,《瓦尔登湖》内容丰厚、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正因为此,它也影响了托尔斯泰、圣雄甘地等人,从而影响了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瓦尔登湖》简介本书以春天开始,历经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结束,这正是一个生命的轮回,终点又是起点,生命开始复苏。*经济篇(Economy)*我的生活所在;我的生活追求/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WhereILived,andWhatILivedFor)*阅读(Reading)*声音/声(Sounds)*孤独/寂寞(Solitude)*访客(Visitors)*豆田/种豆(TheBean-Field)*村子(TheVillage)*湖(ThePonds)*贝克田庄(BakerFarm)*更高的法则/更高的规律(HigherLaws)*禽兽为邻('BruteNeighbors)*室内取暖(House-warming)*昔日的居民/旧居民;冬天的访客(FormerInhabitants;andWinterVisitors)*冬天的禽兽(WinterAnimals)*冬天的湖(ThePondinWinter)*春天(Spring)《瓦尔登湖》与海子海子1986年读到的最好的书就是《瓦尔登湖》。1995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海子的诗》,至今已销了8万册。其中就选有海子1986年写的一首诗《梭罗这人有脑子》——通过海子,至少有8万人知道了梭罗。但让《瓦尔登湖》大放光芒的,还不是海子这首诗,而是海子的死。海子1989年3月26日卧轨自杀。自杀时身边带了4本书,其中就有一本《瓦尔登湖》。通过骆一禾、西川等友人的怀念海子的文章,大家知道了海子死前这一细节,接受了《瓦尔登湖》是本好书。梭罗为什么“追求寂寞”?瓦尔登湖为他提供了怎样的居住环境?作者怎样看待自然(如自然界的风、雨等)?他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怎样的感受?与自然的对话中,作者有那些启示?对《瓦尔登湖》(节选)的阅读理清脉络,把握层次第一部分(1):总介瓦尔登湖及其特点。第二部分(2—4):描写瓦尔登湖湖水美丽多变的色彩。第三部分(5—6):描写瓦尔登湖湖水的清澈洁净。第四部分(7):从历史角度赞美瓦尔登湖美如钻石。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对自然的描写中处处渗透着一种自然整体主义思想.其作品中的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着的、和谐的整体.人只有和自然和谐共处,才能最终消灭生态危机和现代人的精神危机。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其中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二、《禽兽为邻》作品解读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这里有大自然给人的澄净的空气,而无工业社会带来的环境污染。读着它,读者自然会感觉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瓦尔登湖》的伟大之外就在于梭罗能够通过艺术来实现自己决意要做的事业。通过创造一个有机的形式,他使自己的决定获得了新生:通过有意识的努力,他重新获得了一种成熟的恬静,如果说那不是黄金年龄的清纯狂喜的话。整个《瓦尔登湖》记录着自我在微观宇宙历程中的经历。二、《禽兽为邻》作品解读如果梭罗仅仅给我们留下一部一个男人在林中生活的记载,或者说他仅仅退隐到森
本文标题:第十节禽兽为邻梭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916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