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中职部专业优化工作方案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中职部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化工作方案为了更好地适应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我校现根据《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开设的通知》(衡教通【2012】128)文件要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化工作,推进专业建设规范化,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化工作方案,具体如下:一、专业结构优化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紧紧围绕衡阳市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发展结构,紧紧围绕“两个工业园区”(指衡阳白沙洲工业园区和松木工业园区)经济区域产业带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紧紧围绕衡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在研究中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方式创新的基础上,梳理我校现有专业,以培育专业特色和优势、拓展专业发展空间和服务功能、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和质量为目的,实施专业结构和发展规模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形成以重点建设专业发展为核心的专业群发展形态,构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新专业体系。2.优化依据(1)有关文件:《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教职成【2010】4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入学电子注册、毕业生电子注册、毕业证书发放有关问题的通知》(湘教发【2005】45号).(2)有关衡阳及周边地区转方式、调结构带来的产业布局调整信息。如白沙工业园区的先进制造业、光伏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松木工业园区的盐卤及精细化工产业及新能源、冶炼、医药、物流、印染、服装和纺织综合性产业以及南岳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财经、加工、贸易、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信息。(3)财政、税务、审计、银行、工商企业等对人才的需求趋势。(4)有关“四化两型”建设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趋势。(5)衡阳中职学校分布、专业布点和其对区域经济的服务现状。(6)我校已有办学条件和专业优势,以及校企合作办学的行业企业背景。3.工作思路以学习文件为先导、以市场调研为基础、以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趋势为依据、以服务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中职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目标,采用“充分调查、客观分析、科学研究、慎重决策”的基本工作思路,研究和决定学校未来专业设置和服务方向;根据学校所要面对的社会需求和责任、自身条件和服务优势,在构建学校专业体系和打造专业特色方面,努力做到“适应需要,准确定位,错位发展,打造品牌。”4.保障措施(1)成立“专业设置与结构优化”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由院长陈春泉任组长,全面领导和指导我部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化工作;工作小组由副院长蒋团成任组长,组织和实施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化的调研、方案制订和优化、重点建设专业大类申报及未来的专业建设工作。(2)成立专业建设和发展委员会。委员会由学院各教学系部主工负责人、副高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相关骨干教师、行业和企业的领导、能工巧匠组成,并在未来的3~5年内指导我校构建新专业体系并促进各专业(群)协调发展。(3)建立专题工作项目组。在工作小组的直接参与下,成立专业调研、“专业方案”研制、重点专业规划、基础资料准备等专题工作项目组,以项目为载体,开展我校专业设置与“结构优化”的各项工作。(4)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在专业调研、重点专业申报准备和“专业方案”研制过程中,建立专家指导、行政领导、项目组实施的三级联动工作机制,确保“重点建设专业大类”申报和“优化”工作顺利进行。(5)经费保障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化工作经费以学院自有资金为主、力争上级主管局下拨,企业赞助。二、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1.总体目标学校专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优化工作总目标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面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紧密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建立设置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形成以加工制造和财经商贸两个重点建设专业大类、以“服务”为课程主要内容和以本地行业、企业为就业目标的专业群;提高质量,完善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及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各专业的内涵发展,倾力打造精品、特色专业;促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改革,形成校企合作新机制。2.主要任务(1)优化专业设置结构在对社会需求及趋势、学校专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并确定加工制造和财经商贸两个重点建设专业大类;做精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和会计电算化专业,做强模具制造、焊接技术、电子电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以财经和制造两大类专业为主干,引领各专业协同发展。(2)改革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进一步激活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形成以专业为单位引入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新机制;深化工学结合,做实顶岗实习,探索“校企联动”人才培养新模式。(3)打造一流教学团队加大力度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依托行业培养“双师型”教师;每年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师资培训和到相关企业行业进行技能培训,专业教师每年参加培训或社会实践时间不少于1个月;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在未来5年内,重点建设专业至少有2名专业带头人,一般专业至少有1名专业带头人;完善科研管理制度,鼓励支持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每位教师每年公开发表专业论文不少于1篇。(3)实施专业课程改革对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不断优化专业教学方案,以任务引领型课程改革为方向,打造精品课程,开发适合“做学做合一”教学改革的校本教材,形成专业和办学特色。重点建设专业确定1~2门核心课程,用2~4年时间将其打造成为省级精品、特色课程;一般专业精选1~2门核心课程打造成为优质课程。(4)加强实训条件建设努力把“财工院实训中心”打造成“财工院教学工厂”模式的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省内一流的开放实训中心。(5)改革评价模式,形成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以能力水平为依据,教师、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等多方参与的新型的评价模式。建立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教学常规质量监控、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加大力度,加大教育教学监控机制。三、专业设置结构调整(一)“结构优化”前后专业体系及其构建说明1.“结构优化”前后专业体系对比结构优化前专业体系结构优化后专业体系专业类别专业群专业类别专业群机械工程数控技术加工制造数控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制造技术焊接自动化焊接技术应用汽车检测与维修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财经会计财经商贸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电子信息电子电器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经贸旅游管理(酒店方向)旅游服务酒店服务与管理市场营销交通运输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商务农林牧渔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农林牧渔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2.新专业体系构建说明(1)特点:改单个专业发展为专业群发展;改单个专业归类构成专业发展的体系为专业群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以重点专业发展带动专业群发展;以专业群建设逐步取代单个专业建设;突出加工制造和财经商贸为重点建设专业群,引领其他专业群协同发展。(2)专业布局主要考虑三个方面:学校的专业发展基础;已有的行业和企业背景;“白沙工业园”、“松木工业园”和“四化两型”产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3)确定申报的两个重点建设专业大类(加工制造和财经商贸)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专业的现有条件包括师资实训设施等教学资源、校企合作经验和背景;专业具有明确的服务取向和较大的发展空间;在专业群中处于核心位置。专业群形成主要考虑:专业群内专业服务的互补性、专业教学的互补性,以及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和专业运行与发展成本。(4)为了建成专业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品牌纷呈的专业体系,逐步形成学校之间定位准确、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各有所长、有序发展的专业建设新格局,在对市场进行认真调研,形成报告的基础上,我院依据行业优势,确立会计电算化专业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核心地位。在优先发展主干专业,重点建设支撑专业的同时,及时调整短线专业:形成的新专业体系包含了加工制造、财经商贸、交通运输、旅游服务、信息技术和农林牧渔六个专业群。四、专业建设主要措施(一)专业师资队伍建设1.结构建设加大力度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本着“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原则,积极引进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督促、激励中级职称教师提高业务能力,加快申请评定高级职称的进程;依托行业培养“双师型”教师,推进“双师型教师建设工程”,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加强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发挥其带头作用。到2015年,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达到70%,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60%以上,“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达到60%以上;外聘专业课教师(现场专家)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10%以上、30%以下,外聘专业课教师全部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教师职务;专任教师(不含专职实习指导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到100%,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达到30%以上;实习指导教师全部具有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2.能力建设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省、市级师资培训;组织专任教师参加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获得职业资格证书;逐步建立和完善中职师资轮训制度;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与学校相关专业实习实验场所的建设,或参与实训基地规划、建设、指导工作。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强化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对专业技能、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研究,大力扶持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课题。积极探索不同层次的教科研发展模式,通过各种途径,尽快建成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专兼结合,具有突出的实践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团队。(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与行业企业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努力实现学校企业行业合作办学的规模化。具体表现为:以就业为目的,以培养具有中高级技能的劳动者为手段,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内设岗见习、校外顶岗实习等方式,帮助学生转变观念,增强岗位意识和社会经验,提高适应岗位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校对社会的“贡献率”。1.校企合作建立与企业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提高企业对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参与度:进一步加快“订单式培养”的进程,在已有定向班的基础上进行稳固和扩展;依托行业培养“双师型”教师,从行业企业聘请教师,邀请航空公司培训中心的专业师资,到校对全体相关专任教师进行培训;进一步开放实训中心,大力开展社会培训,并积极主动安排相关专任教师一起参加培训,及时把握最新行业信息,提升业务技能;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学生进行模拟面试、座谈,了解他们对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看法;增加对用人单位进行走访的次数,更深入地了解他们对实习生能力和表现的反馈,并把反馈当作学校教育教学评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工学结合创新工学结合的形式:在保证教学正常运转的大前提下,采取措施,主动创新,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到工业园区进行学习和锻炼,并且在此过程中积极积累经验,为进一步创新工学结合的形式做准备。坚持并推广已实施的“学工交替”、“订单培养”、“项目化教学”等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充分利用实训中心,切实地推广“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模式,实行教学环境与现实岗位的对接。3.顶岗实习做到让学生在毕业前顶岗实习半
本文标题: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中职部专业优化工作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919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