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数据库 > 简化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讲解词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讲解词大家好,欢迎参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于2010年9月28日对外开放,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青铜器主题博物院,建筑面积3.48万平方米,博物院的建筑外形是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设计,气势恢弘、厚重威严,运用高台门阙象征青铜瑰宝从宝鸡厚土中不断的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为“青铜铸文明”,共分为四大部分:“青铜器之乡”、“周礼之邦”、“帝国之路”、“智慧之光”,通过宝鸡各地出土精品青铜器1500余件,全面展示青铜器之乡的风采和辉煌灿烂的周秦文明。在这里,您将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尽享青铜文化盛宴。第一展厅青铜器之乡作为青铜器之乡的宝鸡,以窖藏众多最为特色。第一展厅通过大量窖藏出土青铜器,展现宝鸡青铜器之盛。展厅面积606平方米,共展出文物260件。以杨家村窖藏复原为展示核心,全面阐释了宝鸡青铜器之乡美誉的由来。宝鸡地形沙盘:宝鸡古称陈仓,位于八百里秦川的西端,是陕西省第二大城市,总面积18200平方公里,总人口376万,辖三区九县,宝鸡的地形是东面开阔平坦,南西北三面环山,山、川、塬多姿多彩的地理风貌,使宝鸡呈现出了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独特风貌,宝鸡自古是上甘青、下巴蜀、通西南西北的交通要道,正是得天独厚优越的环境,历史上将这里称为“厥田上上,堇荼如饴”,宝鸡也是得史独厚,八千年前关桃园人在这里生息繁衍,五千年前华夏始祖炎帝在这里诞生,三千年前周秦王朝在发祥崛起,佛、儒、道在这里汇集,宝鸡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在沙盘上看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宝鸡就达12处。宝鸡自西汉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出土“尸臣鼎“以来两千多年来,这块土地上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青铜瑰宝,以其数量多,器形种类全,铭文重要,享誉海内外,宝鸡被誉为“青铜器之乡”。这个密集展柜,有五十件各种器形的青铜器,反映在宝鸡沟沟坎坎的黄土地上,都出土过青铜器。宝鸡的青铜器出土形式有遗址发掘、墓葬、特别是窖藏最为独特。这里是眉县杨家村窖藏复原场景,2003年1月19日,杨家村村五位村民在村北坡取土时发现了此窖藏,立即向市文物部门报告,当天晚上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出土西周青铜器27件,器形宏大,纹饰精美,件件有铭文,总字数达4048字,经研究,这批青铜器是西周贵族单氏家族的器物。被“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李伯谦、马承源三位大家被誉为“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挖开了一部几乎完整的西周历史。逨鼎:由小到大排列共十二件,气势磅礴,精美华丽,腹部饰有环带纹,根据铭文分为42年逨鼎共2件,共25行281字,记述了周王封建长父为侯于杨地,逨受命辅佐长父立国,并征伐戎狄有功,受到周王室册封、奖励之事。43年逨鼎共10件,内壁铸有铭文31行316字,记述逨因治理林泽有功,被周王册封、奖励的情况。文中记载了册封的时间、地点、原因及奖励内容等。逨鼎铭文中的年、月、干支、月相俱全,为研究西周历法提供了新的资料。逨盉:被称为艺术珍品。造型独特,构思奇妙,通高48厘米,重12公斤,从铭文得知,是西周单氏家族第八代逨为祭祀皇高祖单公而做的一件礼器。器身呈扁圆形,两面以龙纹装饰,盖首为凤鸟,凤首高昂,展翅欲飞,形象逼真。盖与器身连接处,是一只老虎,它歪着头向上攀爬,悠闲自得的样子却不失兽中之王的威严。盉的鋬手是吞云吐雾的龙首,好像在空中遨游,呼风唤雨。12厘米长而直的管状流,像是一条舞动身躯的长龙,正张着嘴准备吐出美酒。整个器身由四个龙首支撑而起,灵动稳健。逨盉以威风凛凛的老虎连接着刚强雄健的龙与柔美仁善的凤,烘托出一种龙腾虎跃凤呈祥,吉祥画面。龙与凤、刚与柔、动与静相互烘托,彼此呼应,和谐统一。逨盘:被称为青铜史书。盘内铸铭文21行372字,详细记述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从文王到宣王共12代天子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铭文巧妙的以单氏家族的8代祖先为主线,穿插对应了西周十二位天子,如文王、武王兴周灭商,成王、康王开拓疆土,昭王讨伐楚荆,穆王征伐四方等,将天子的丰功伟绩与单氏家族的功劳结合在一起,既歌颂了周王的丰功,又昭示了家族的伟绩和荣耀,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青铜史书。印证了《史记•》中西周诸王世系。证实了《史记》的真实性,塑像周族发展中的功勋和奠基者弃:周人的始祖,弃从小就善于种植庄稼,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稼穑。古公亶父: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到周原,开发沃野、营建城郭、设官分职,发展农业生产,使周族逐步强盛起来。周文王:姓姬名昌,在位50年,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勤于政事,礼贤下士,广罗人才,形成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强大局势。曾被商王囚禁期间在狱中完成了《周易》的巨著。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武王的弟弟。是西周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在辅佐侄子成王时期,他积极的制礼作乐,孔子非常推崇周公的思想,因此周公被称为儒家文化的“元圣”。凤雏遗址:1976年在岐山京当乡凤雏村发现。为西周早期的宗庙遗存南北长45.2米,东西宽32.5米,总面积1469平方米,座北朝南,整个建筑规划合理,布局严谨,整齐有序,以门道、前堂、过廊为中轴线,东西两侧对称分布门房、厢房。座落在1.3米的夯土台基上,由三个庭院及其四周的房屋组成封闭式的建筑群。以殿堂为中心,合理地安排了庭、堂、厢、阶、室、塾、门等单体建筑,采取南北中轴的对称布局,结构严谨,井然有序,很象一个大的四合院。凤雏遗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个非常对称布局严格的高级建筑群。墙壁用夯土版筑而成,墙体内设木柱以加固版筑并承受屋顶荷载。墙面和地面用砂、黄土、白灰混合的灰浆涂抹,使表面光洁、平整、坚硬。这时屋面已经使用了瓦,而只是屋脊和天沟等处用瓦,整个屋顶还是用茅草覆盖,瓦上附有环耳或钉柱,用以穿索结瓦,在我国建筑史上,这是最早用瓦盖顶的实例。召陈遗址:位于扶风县召陈村,是一处西周建筑基址群。在已发掘的6375平方米的范围内,共发现西周建筑基址15座,均系高台建筑。召陈西周建筑群基址的规模,比凤雏西周建筑群要宏伟的多,已发掘的建筑基址群布局不按中轴对称,总体规划不如宗庙严谨。最东面的独立殿堂应当是“明堂”,是周天子听政和布政的殿堂,由“中央太室”和“四旁两夹”组成。“明堂”是王权的象征,也是宫室建筑中规格和等级最高的殿堂。西面两组建筑当是周王居住的房屋’可称为“东宫”、“西宫”,是按照“前朝后寝”的礼制建造的。从整个遗址反馈给我们的信息中,透析出周人先进、发达的科技文化、繁荣的经济及稳定的社会风貌。庄白一号窖藏:1976年在扶风县庄白村的一个窖藏中出土了铜器103件,被称为庄白一号将藏,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土铜器数量最多的一个窖藏,也是学术价值最高的一批青铜器,其中有铭文的占74件,是研究周朝微氏家族历史的珍贵资料。商卣:1976年12月庄白一号窖藏出土。商卣,为古代酒器,与商尊配套使用。该器物呈黑色,打磨精细,精致富丽。铭文与商尊基本相同。铭文中记载的贝为西周通用的货币,可以拿到市场用来折算物品的价值。商尊:1976年12月庄白一号窖藏出土。尊,为古代盛酒的器皿,也是随葬的青铜礼器,往往与卣或方彝相配合使用,流行于商代至西周中期的中原及关中地区。该器庄严雄奇,华美富丽。器内底铸造铭文5行30个字,讲述器主名叫商,帝司赏赐了贝和丝给商的妻子庚姬,商作此器,用来祭祀父亲。五月丁亥这天,帝司赏赐给商的妻子庚姬贝三十朋,丝二十寽,商作此尊,祭祀父亲日丁。百工居肆:铜斧、铜凿、铜锛一组:为西周生产工具,种类齐全,应用于不同的生产生活中,是西周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但当时的青铜工具的供应仍相当困难,不能满足大规模集体生产劳动所用,所以农业生产仍以木石为主,只有在贵族的手工作坊中才能够用到青铜所做的生产工具,由此可以看到周原不仅贵族云集,还有很多手工业作坊为贵族服务。在周原遗址里还发现了多处手工作坊遗址,如云塘村南的制骨作坊、齐家村东的制陶作坊、齐镇东的制铜作坊等,都是大型的手工业作坊,其中云塘村制骨作坊规模最大,以专制骨器为主。遗址中发现有丰富的石、骨料和半成品遗物,还出土铜锯、刀等各种工具,反映出了当时系统庞大的生产规模。第二展厅——周礼之邦对周礼的追溯和阐释为线索,重点展现厉王胡簋,解读一个民族情结的缘起;通过墙盘的重点解读展示,以及相关文物的配套陈列,追颂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文治武功;以国宝重器何尊作为本单元的收官之作,重点呈现“营建洛邑,宅兹中国”的铭文特写,追溯“中国”二字的由来。通过对文物信息的阐述,描绘出周礼下的西周盛世生活。展厅面积947平方米,共展出文物688件。凉彼武王肆伐大商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2月甲子日凌晨,周武王亲率4.5万大军,讨伐殷商,由于商王不得民心,军队纷纷倒戈,整个战争只用了一个早上就结束了,五百年多年的商王朝顷刻间瓦解,周人成为天下共主,由此开始了西周二百余年的统治,而这场决定性的战役,就在1976年临潼出土的利簋中就有详细的记载。西周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性的措施: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周王先后分封的有:鲁、齐、燕、卫、宋、晋等71个诸侯国。在宝鸡分封的小方国有鱼国、散国、夨国、微国、井国、虢国等。被封诸侯国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并定期朝觐,贡献财物,派兵作战等义务;分封制不仅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有效的控制了疆域,并加速了民族之间的大融合。春秋时齐桓公称霸,标志着分封制崩溃。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彻底结束。营建洛邑,宅兹中国何尊是宝鸡青铜博物院的镇院之宝。1965年9月,何尊被宝鸡博物馆征集入藏。1975年,国家文物局在北京故宫举办“全国新出土文物汇报展”,这件铜器被调北京。著名青铜器专家,时任上海博物馆保管部主任的马承源先生参与筹备,在清理何尊蚀锈时,发现了内底的铭文,使何尊身价倍增。何尊曾以千万美金的保价,多次赴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展览。1982年,何尊印于中国文物特种邮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片,闻名海内外。2002年1月,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共计64件文物,何尊名列其中。何尊内底铸铭文122字,记载了文王受命、武王灭商,成王完成武王遗愿营建成周洛邑的重大历史事件。武王灭了数百年历史的大国殷商,但是商的顽固分子还在蠢蠢欲动,对新建的西周王朝构成巨大的威胁。为巩固西周政权,武王制定了营建洛邑的重大举措,因周的都城在镐京(今西安长安区),对镇抚东方是鞭长莫及,若在洛、伊(今河南洛阳)一带建陪都,对巩固东方是上策,这样就发生了西周初期营建和迁都成周洛邑的事件。但武王因积劳成疾,未来得及实现宏伟计划就英年早逝了。武王的遗愿到成王五年,也就是周公摄政五年才得以实现,何尊的铭文与《尚书》的《洛诰》、《召诰》等历史文献完全吻合,从而证实了历史文献的真实性。何尊对西周历史的研究和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证史、补史的作用。殿堂之上:周礼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乐”则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西周的礼乐制度,形成了西周特色的礼乐文化与礼乐文明,它的名目繁多,有吉礼、嘉礼、凶礼、宾礼、军礼等。沃盥之礼:商周时期贵族在祭祀、宴飨之前要进行沃盥之礼,“长者奉匜,少者奉盘”,可见贵族是用流动的水洗手。竹园沟七号墓葬复原:墓葬呈梯形,共出土青铜器356件。通过青铜器铭文得知,墓主应为一代伯,尊称为伯各。这些丰富的随葬品都体现了古人“视死如生”的丧葬观念,希望来生能够继续过着钟鸣鼎食的奢侈生活。筒形直棱纹提梁卣:1980年竹园沟十三号墓出土,酒器,器身呈直棱状纹饰,周身围绕一周凤鸟纹相互呼应。这组提梁卣共两件,一大一小组合搭配,而这样筒形的卣体也是比较少见的。茹家庄一、二号墓:列鼎制度(五鼎四簋):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诸侯七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卿大夫五鼎(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士三
本文标题:简化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讲解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959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