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LOGO西欧中世纪建筑•早在罗马帝国的末期,西欧的经济已经十分破败衰落。5世纪,大举涌来的落后民族,踏遍了西欧各地,把它淹没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之中。在一片荒芜之中,形成了封建制度。教会利用人民的苦难,宣传禁欲主义,愚昧和迷信。因此,5-10世纪,西欧的建筑极不发达,在小小的、闭关自守的封建领地里,罗马那种大型的公共建筑物和宗教建筑物,都是不需要的,相应的结构技术和艺术经验,也都失传了。修道院是当时唯一质量比较好的建筑物,也很粗糙。•可是,封建制度毕竟比奴隶制进步。以手工业工匠和商人为主体的市民们展开了对封建领主的斗争,争取城市的独立解放。同时,也展开了市民文化对天主教神学教条的斗争。LOGO•建筑也进入了新阶段。城市的自由工匠们掌握了比古罗马的奴隶们娴熟得多的手工技艺。建筑中人力物力的经济性远比古罗马的高。除了教学外,各种公共建筑物也逐渐多了起来,城市市民为城市的独立或自治同封建主的斗争,以及市民文化同宗教神学的斗争,也在建筑中鲜明地表现出来。封建制建筑大体上分二个时期:一、10-12世纪以教堂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二、12-15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LOGO•罗马帝国在4世纪时进入了基督教时代。这一时期的建筑和西方其它文化现象一样,处于停顿时期。因为当时的基督徒认为基督随时可能重新降临,天国的门就要打开了。这样,尘世间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太在乎。不过有一种建筑,虽然最早出现在基督教时代之前,一直没有什么影响,这时却崭露头角。这就是厅堂(Basilica)即巴西利卡。•西罗马帝国至灭亡后的三百多年时间的西欧封建混战时期的教堂建筑。典型的教堂形制由罗马的巴西利卡发展而来的。LOGO拉丁十字式巴西利卡•(1)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在罗马巴西利卡的东端建半圆形圣坛,用半穹顶覆盖,其前为祭坛,坛前是歌坛。由于宗教仪式日益复杂,在坛前增建一道横向空间,形成十字形的平面,纵向比横向长得多,即为拉丁十字平面。其形式象征着基督受难,适合仪式需要,成为天主教堂的正统型制。•(2)代表实例。罗马的圣保罗教堂。•(3)风格特点。体型教简单,墙体厚重,砌筑教粗糙,灰缝厚,教堂不求装饰,沉重封闭,缺乏生气。•(4)型制。巴西利卡长轴东西向,入口朝西,祭坛在东边。巴西利卡前有内柱廊式院子,中央有洗池(后发展为洗礼堂),巴西利卡纵横厅交叉处上建采光塔。为召唤信徒礼拜建有钟塔兼瞭望用。LOGO•公元2世纪时图拉真皇帝建造的巴西利卡,为现存两个最大的巴西利卡之一。LOGOLOGOLOGOLOGOLOGO•修道院教堂主要建造者是修道士,修道院强调生活简朴,不脱离劳动,而这些修道士就慢慢的擅长于建筑,就到各地去包工承造教堂•仿罗马式的教堂建筑构想是建立一个广大的教堂內部,以容纳大批的参拜者在里面参加教会活动,不管他们是从什么角度来看教堂,都会从心理自然产生一种敬畏的感觉。这样的建筑构想是基于当时盛行的朝圣风气,如兴建于这时期的最大教堂建筑,位于法国土鲁斯的圣塞南教堂,即是为了基督教徒前往西班牙圣城圣地牙哥,途中休息所建造的。LOGO•圣塞南教堂的平面设计就是一个拉丁十字架的形狀,面向东边的祭坛后方有半圆形的后堂,周围还突出许多小的半圆室,可同时容多位教士作弥撒。笔直插向天空的是塔楼,除去上端的尖頂,其造型让我們回想到古代罗马竞技场。圣塞南教堂的內部中堂是由巨大方柱所撑起的桶形拱顶,两旁的拱门及柱式划分成许多间架,具有古代罗马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让参观者感到印象深刻的是它有一个庞大、阴暗的內部空间,其黑暗阴冷与户外的灿烂阳光形成一种强烈对比。在整体视觉上,圣塞南教堂给人简朴、庄重、具有韵律的空间感受。LOGOLOGO•罗马风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在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也影响到一些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哥特”原是参加覆灭罗马奴隶制的日耳曼“蛮族”之一,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反对封建神权,提倡复活古罗马文化,乃把当时的建筑风格称为“哥特”,以表示对它的否定。•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教堂LOGO•哥特建筑就是欧洲封建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时期的建筑。公元10世纪以后,随着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和商业和逐渐活跃,在一些交通要道、关隘、渡口及教堂和城堡附近,形成了许多手工业工人与商人聚集起来的城市,并到12世纪大多通过赎买或武装斗争从封建领主和教会手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自治权。这时期的建筑仍以教堂为主,但反映城市经济特点的城市广场、市政厅、手工业行会等也不少,市民住宅也大有发展,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而是以尖券(来自东方)、尖形肋骨拱顶、坡度很大的两坡屋面和教堂中的钟楼、扶壁、束柱、花空棂等为其特点。•哥特式(Gothic)建筑的名声一直不好。但实际情况是无论在建筑风格上,还是建筑结构上,哥特式都表现得相当不错。在技术和艺术的和谐一致上,哥特式达到了希腊-罗马风格达到的高度。和它相比,罗马风可以说是简单而粗糙的。哥特式在当时确实代表着文明和进步。LOGO•最早的哥特式是从罗马风自然地演变过来的。以教堂为例,在布局上哥特式一直跟从罗马风:结合了厅堂式的十字式、两个高钟塔都没有什么变化。哥特式的精髓在于肋。圣德尼教堂中所使用的肋LOGO•肋明显地比以前复杂了,加固的对象也不只是棱。它现在不仅有承重的功能,还有装饰的意义。装饰现在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入主的殿堂,这在以前思想禁锢的年代是不可能的。到了后来,肋的复杂程度简直令人难以想象。下图是14世纪英国的格罗切斯特大教堂里的肋。LOGO•也是由于肋的增多,肋组成的网络就足以承担重量,拱柱之间的墙承受的压力就小了,所以苏格创造性地用彩色玻璃马赛克组成的大窗替代了墙。光线就这样第一次以瑰丽的形式进入了原来教堂里阴暗的空间。信徒在这样光线下,怎么不会产生接近神灵的感觉?LOGOLOGOLOGO圣母院的窗棂以及彩色玻璃LOGO•如果说复杂的肋网络是哥特式建筑的第一个特点,大面积玻璃窗的出现是第二个特点的话,拱形状的改变就是第三个特点。我们前面谈到的所有从真拱中演变出来的结构――筒拱、十字拱、六分拱,包括穹窿、内角拱、帆拱,其横截面都是半圆形或者一段圆弧。但是到了苏格手里,拱终于有了尖顶的样式。这是分辨哥特式与其之前风格的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很多人都认为尖拱是伊斯兰教因素的影响,因为这在东方是常见的。但苏格以及后来的追随者使用尖拱造就了全新的效果。•LOGO•尖拱很明显可以使承受到的重量更快地向下传递。这样一来,侧向的外推力就小了,整个建筑更容易建成竖长的样子,在垂直的方向上也能建得更高。下图为法国亚眠大教堂的中厅,建于13世纪,高度为43米。尖拱本身也给人以往上冲的印象。•LOGO•同时,罗马风时期已经开始的钟塔高度竞赛现在得到了技术上的支持,越发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了。其中最高的恐怕是德国的科隆大教堂,1248年始建,最高的西侧塔楼建成于1880年,高度150米。LOGO•有时,高度竞赛并不是由正面的两个钟塔担当的,而是把十字式中心的穹窿往上加高。比如建于14世纪初的弗赖堡大教堂,高度为116米。LOGO•现在要提到的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建于13世纪的巴黎圣母院LOGO•很多哥特式教堂的特征都在它身上汇聚起来了。有一点要指出:它的钟塔不是尖顶的,而是平顶的。这种钟塔在法国很流行。从外面我们就能看见巨大的玻璃窗和尖拱,而哥特式的第四个特点就体现在它的门上。由于整个建筑的重量最终还是靠最下面一层的墙承担的,所以底层的墙非常厚。为了让群众在进教堂时不至于对墙的厚度感到不舒服,建造者经常把大门设计成层层推进的,并雕刻上圣徒的像分散人们的注意力。LOGOLOGOLOGO巴黎圣母院层层推进的大门LOGO•哥特式建筑的最后一个特点是所谓飞扶壁•建筑越来越高,虽然采取各种减轻自重的办法,但重量还是太大,由此产生的外推力需要被抵销。而扶壁就是为了这样的目的建造的。原来的扶壁都是实心的墙,这时出现的这种轻巧的结构,既分散了重量,又十分有跃动感。巴黎圣母院的飞扶壁是有名的LOGO•和马赛克给拜占庭建筑打上烙印一样,哥特式建筑也有其特有的装饰艺术――外形酷似尖拱的各种各样的窗棂巴黎圣母院玫瑰窗LOGO巴黎圣母院窗棂巴黎圣母院中所使用的肋及内部空间LOGO巴黎圣母院里面的圣母像LOGO•哥特式建筑中和圣母院齐名的精品――建于13世纪的法国兰斯大教堂,这里是历代法国国王加冕的地方。哥特式的各种特点在这里得到了浓墨重彩式的表达。外表粗重,像骷髅堆积起来的石头建筑(巴黎圣母院曾经让马克思感到压抑),走进去才发现一切似乎都高不可攀、轻灵浮动,好象随时要拔地而起、飞上天去的样子。LOGOLOGOLOGO德国科隆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建造于公元1248~1880年,结构及主要材料:砖、石、拱及木屋架,该建筑的建造过程经历了许多断续,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问,但建筑工艺极为精细。中堂为5廊形式,整体构成基本模仿法国的亚眠大教堂。西立面的两座钟塔高达157m,立面没有玫瑰窗,尖券和竖线条是基本构图元素,无论在外部形象还是在内部空间上都强调了上升性,传达一种高峻而冷漠的感觉。LOGOLOGOLOGO•德国乌尔姆大教堂,竣工于公元1377~1543年,设计者:Heinrich父子、UlrichvonEnsingen,德国哥特式建筑.结构及主要材料:砖、石、拱及木屋架.中堂为3廊式,圣堂相当狭小。在结构上采用“飞券+扶壁”的传力系统,但中廊上高窗的面积比较小(由于一层拱廊相对较高),一层拱廊上部有大面积的无装饰墙面。西立面中间有一座钟塔,高达161m(在教堂中世界第一),如同科隆大教堂,立面没有玫瑰窗,尖券和竖线条是基本构图元素,强调了上升性。西立面的入口不同于一般哥特式教堂的叠层门洞,而是采用了类似柱廊门厅的方式。LOGOLOGOLOGOLOGOLOGOLOGO•公元1503~1512年建于英国.结构及主要材料:砖、石、拱及木屋架.英国哥特式建筑主要特征:亨利七世礼拜堂的平面为3廊式,面积为27m*37m,位于伦敦西敏寺的东端。建筑的精粹部分在于其内部装修的华丽,其中最著名的是室内顶棚的钟乳石装扇形装饰肋拱。每组扇形肋拱以跨度方向上1/4距离处为中心垂下并放射形展开。形成扇形肋拱的基本元素是经过雕刻的、厚约lOcm的石板,然后按照所定位置砌在一起,其施工过程的难度和最终结果的精湛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是类似做法中登峰造极的作品。LOGOLOGO•法国亚眠大教堂,建造于公元1220~1410年,所用结构及主要材料:砖、石、拱及木屋架.亚眠大教堂是盛期哥特式教堂中规模最大的,建筑长145m,平面3廊(单侧廊)形式,中廊宽14.6m,建筑面积约7700平方米。中廊跨度方向柱间采用石砌4肋拱形式的尖券顶棚,高度达到42.3m。由于“飞券+扶壁”传递侧推力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侧廊只有一层,中廊上部的墙壁基本被省略,成为专用的采光面积。东侧的圣坛采用了7叶形格局,是哥特式盛期具有代表性的做法。由于建造过程中的种种变更,教堂的西立面在双塔的比例等方面显得不够协调,但西立面上的玫瑰窗以及多层叠入的门洞(带有说教内容的雕刻)的做法是哥特式盛期的典型做法。长期以来,亚眠大教堂被认为是首屈一指的哥特式建筑。LOGOLOGOLOGOLOGO•意大利米兰大教堂竣工于公元1386-1813年,宽87m、长148m,是中世纪意大利最大的教堂。平面为5廊式,横厅与中廊交叉部位有一穹顶,穹顶上部有采光塔。在结构上采用了“飞券+扶壁”的传力系统,但由于中廊(顶棚高45m)与侧廊的高度相差不大,高窗面积较小,造成室内比较昏暗。米兰大教堂的最大特征是其外观上的大小135座尖塔,并且由此形成了立面上较强的竖向线条,使整个建筑更趋近于北方哥特式风格,这在意大利哥特式建筑中比较少见。教堂在整体上基本保持了哥特式建筑风格,但由于建造过程过长,不免受到其他建筑风格的影响(例如文艺复兴建筑等)。LOGOLOGOLOGO•英国索尔兹伯里大教堂,建造于公元1220—1265年,结构及主要材料:砖、石、拱及
本文标题:西欧中世纪建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08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