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案
1第四章教案章节名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授课安排授课时数4授课时间第4周授课方法讲授、讲解、提问和讨论授课教具板书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国初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教训教学重点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导入:讲解时政新闻导入:新手机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整个产业链也如同上紧的发条一样,不断满足着消费者的购机需求,但真正让人担忧的是,20年后谁来安置我们淘汰的旧手机呢?这个问题之于中国更加严重,事实上,我们已经有大片的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开始承担着旧手机带来的噩梦。据相关数据统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垃圾生产国,每年通过非法渠道进入中国的电子垃圾超过200万吨,但中国之于电子垃圾的处理手段尚处于并且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的监管也亟待完善,更可怕的是,中国的消费者和企业甚少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一些业余的电子垃圾回收站正在用环境和人命赚钱,乐此不疲。国外媒体曾深度报道过中国的一些村镇,长期以回收电路板上的黄金为生,主要流程涉及电路板碎裂、高腐蚀酸分离等污染行为,镇上81.8%的6岁以下儿童都患有铅中毒病症,而那些高腐蚀酸流入附近的河流之后又引发了“百年难愈”的污染,这种画面只是想一下就会脊背发凉。所以我们注意电子垃圾。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从1956年4月到1966年4月,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能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以后,毛泽东率先提出要“以苏为鉴”,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一)为什么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1.总结了“一五计划”(1953-1957)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第一,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装订线2第二,经济建设要量力而行。第三,保证重点建设。以重点为中心。第四,经济建设与生活提高的关系,第五,增产节支,提高效益。2.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毛泽东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1956年4月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指出:“民主革命时期,我们走过一段弯路,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二)《论十大关系》的出台1956年4、5月间,毛泽东以苏联为鉴戒,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先后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地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理论观点,对我国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1,背景八大以后,国际国内出现的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促使毛泽东对有关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不断进行新的观察与思考。在国际方面,波兰和匈牙利的国内形势急剧恶化,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关注,促使他重新认识和观察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问题。1956年11月2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专门研究波兰和匈牙利事件。他提出:“要根据波匈事件的教训好好总结一下社会主义究竟如何搞法。矛盾总是有的,如何处理这些矛盾,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11月10日,毛泽东在八届二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东欧一些国家的基本问题就是阶级斗争没有搞好,那么多反革命没有搞掉,没有在阶级斗争中锻炼无产阶级,分清敌我,分清是非,分清唯心论和唯物论。”2,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探索包括:1956年,当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之后,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着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新的历史课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借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观点,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学说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南。首先,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上第一次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一般属性和重要作用。他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就把经典作家揭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规定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并将其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之中,将其视为“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个社会的矛盾性质不同,但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否则,人类社会就会停止下来,就不可能再前进了。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发生。“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矛盾存在,就否认辩证法。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一个历史性贡献,就在于驱散了这种否认辩证法的形而上学迷雾,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贯彻到底,将它拓展到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在内的整个人类社会。其次,毛泽东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特点。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3经建立起来,它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相适应的,但它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加以解决。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里讲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区别于其他社会基本矛盾的不同特点。第三,毛泽东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原则和方法。“我们历来就主张,在人民民主专政下面,解决敌我之间的和人民内部的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毛泽东还就如何在不同领域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和政策。在政治思想上,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经济上,采取“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在科学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施“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民族关系上,既要克服大汉族主义,也要克服地方民族主义,采取平等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等等。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实现国家的富强,完成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历史难题。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开始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极富创造性地提出了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初步设想。1、深入探索,“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传统工业化道路逐步形成(1)“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道路命题的提出一五计划后期,党积累了一定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陆续发现苏联的某些经验并不适合中国国情。1955年底毛泽东就提出了“以苏为鉴”。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更加明确。以同年底到次年初毛泽东、刘少奇等开展的调查研究及其最初成果《论十大关系》为起点和标志,开始联系中国一五计划的实践,提出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中十个关系,并对苏联经验进行全方位的深刻反思。(2)“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道路的形成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就其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进行了充分论述,开始提出探索适合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命题。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天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又把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称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对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做了进一步阐述,提出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明确提出要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1959年庐山会议上,毛泽东又提出了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思想。1961年,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这一思想成为计划经济时期工业化建设指导思想,标志着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模式的形成。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还提出了其他一些重要的思想理论观点。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前后,党中央和毛泽东等同志就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在这一探索中,最初涉及的中心问题是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建成”这样两个概念。到1956年,我国历史发展进程究竟处于什么阶段?毛泽东在这年1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说:“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这一判断虽然是针对社4会主义改造进程而言的,但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制度即将诞生之际就已注意区分它的不同发展状况,并作出了基本符合事实的分析。2、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可以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就可以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当采取“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3、关于经济建设方针。毛泽东多次阐述了统筹兼顾的方针,“统筹兼顾,适当安排”,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保证中国沿着科学的方向发展所应当采取的根本方法。这个方针,是毛泽东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公开提出来的。在这之前,即当年1月,他已经讲过:“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一个战略方针。”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生产两大部类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生产和生活、积累和消费的关系,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既要顾全大局,突出重点。又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综合平衡。同时,要处理好坚持自力更生方针与发展对外经济的关系,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与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联系,两者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联系,有助于增强中国自力更生的能力;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也才真正有利于中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有效扩大和健康发展。4、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思想。特别是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计划经济并不排斥市场作用,他打破了把计划和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以及把市场与资本主义联系起来的观念。第二,市场的作用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作用,市场只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是工业制度的产物,与资本主义没有必然的联系。资本主义不能脱离市场,但市场完全可以脱离资本主义。“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还是混合型,只要是工业制度就必然会运用这种市场或那种市场。”陈云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经济思想是建立在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中国国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得
本文标题: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098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