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育英学校2011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
1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促教育全方位发展------育英学校2011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普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成为当前信息社会中教育所面临的创新课题。在新的形式下,我校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为指导,以信息化环境建设为基础,以教师培训为抓手,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核心,全面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促进学校工作全方位和谐地发展。一、因校制宜,着力建设高水准的信息化硬件环境。2001年育英学校被评为首批“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学校领导以此为高起点,描画育英现代教育美好发展蓝图。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学校坚持和遵循校本性、高效性、渐进性三原则,以实用为前提,为充分满足教育发展及管理优化的现实需求,着力建设好体现育英特色的校园网络教育平台,遵循“在建设中应用,在应用中建设”的原则,不断优化硬件环境,不断提升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整体水平。1、建设高性能的校园网络平台。为建设运转高效、沟通便捷的校园网络系统,2007年至今,学校先后投入经费约500万元,全面改建校园网络平台。学校信息组通过全力建设和维护校园网站、制作学校网页、开发WEB平台,目前,学校已建成集教学指导功能、教育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校园专题网站,教师通过使用校长办公系统、校园通知系统、常规检查系统等,及时获取学校教育信息。学校资源库、互联网、校园网三库资源管理及查询中心面向社会全方位开2放。校园网站;班级专题网站、教师教育博客、师生学习园地、资源库学习平台、中英校际交流专题网站、朱爱朝工作室专题网站、心理咨询专题网等特色园地的建设得到了家长的鼎立支持,为家校沟通提供了便捷服务。这样,通过学校服务器,利用域名,学校实现了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间的立体网络互通功能,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网络优势,真正实现了教育管理的网络化和现代化。2、建设多功能的教学装备环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保证课堂教学的现代化实施,学校着力打造现代技术装备环境。2007——2011年间,学校30间教室全部更换成融育英校园网、局域网、数字点播、网络监控于一体的网络教室。为突破机房传统布局,兼顾学生健康考虑,学校又多方筹措资金,建起了高规格的“一室多功能”的液晶显示器计算机教室1间,融学生课堂实践和教师网络教研为一体。学校建起交互式“苗苗电视台”演播厅,配置多台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及全套摄编、刻录设备,用于自行制作各类节目。为保障学校服务器以及网站的正常运转,信息组对学校服务器安装了操作系统以及防火墙,保证了学校服务器的安全运行;在学校大规模部署了360杀毒和360安全卫士,最大限度的保证客户端的安全。2010年学校利用防震加固的契机,全面改造学校网络结构。采用桥架式结构,使用楼层交换机的方式,使学校网络结构更加合理,更加完美,更加符合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求。学校原有教室全部使用的是电脑加投影的模式,加上年代已久,而且投影的维修和维护成本比较高,我校在教育信息化中心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2011年暑假教室已经全部更换成电脑加电视机的模式,为3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实施平台。3、建设高性能的教育应用平台。为提供高效的网络服务环境,学校自建了200G的资源库,创设了多个学习资源平台,如心理咨询专题学习网、数学资源学习网等,建立了班级博客。学校心理咨询室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通过网络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习与互动平台,有效地解决了实地会诊指导人员少、效果不明显的问题;由我校数学教研组自建的交互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新课程资源库”,资源丰富,内容充实,是师生共同学习与成长的网络交互平台。该资源库集教学资源包、专家库、积件库、基本题库、数学百科、自我展现、论坛留言为一体,方便教师的教与研,利于学生的学与思,促使师生、生生、家校交流沟通,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班级博客的创建,拓展了家校联系的形式,使教师、家长、学生的交流更为快捷、方便、有效。二、以校为本,用心打造高水平的信息化软件环境。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关键在教师。近几年来,育英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软实力,使之与学校高水准的硬件设施相匹配。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为学校全方位工作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建章立制,科学管理,为教育信息化保驾护航。科学合理的管理是现代教育技术设施充分发挥作用与功能的坚实保障。为充分调动教职工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使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普遍、高效地开展,学校制定了《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考评细则》,并抓好落实。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考评主要针对教师参与校园网站(资源库)建设以4及信息技术使用两方面进行。每一方面各有分类,逐类有明确的考评标准。如校园网站(资源库)建设考评分为新闻类、课件网页类、文章类、信息类等的考评。学校把考核任务分解到网络管理员、教研组长,由他们定期根据标准对教师考核。每年,由学校各学科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考评小组,对教师上传校园网的教师论文、教学设计、教育随感等专题资料进行评比,并将优秀作品入选育英学校课改成果《聚焦新课程》一书。通过这种方式,校园网站为教师积累教学资料、开展相互交流、展示自我风采提供了良性竞争的平台。调动了教师们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二)突出应用,加强研究,整体提升教师技术水平。1、注重培训,提高素质。新课改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学校把能“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列为教师必备素质之一。为切实加强培训的效率,学校针对不同层次教师开展了分层培训。a、专家引领。为实现教师能力的跨越,学校充分调动校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提升。学校通过加强与省市电教馆、省市课题规划所、湖南师范大学、长沙市教师进修学院和教师培训中心、区教育服务中心、区教科中心等教研机构、院校建立联系,寻找各方面的技术支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省、市、区专家来校讲学,开设讲座,举办教研活动,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b、全员教师培训。要求各学科教师掌握现代教育理念、信息技术基础5知识和操作技能,具有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以及运用信息技术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通过培训,我校100%的教师通过省级信息技术高级证考试。学校50岁以下的教师全部能进行文字编辑和处理,上网搜索,下载资料,利用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等制作教学课件。c、骨干教师培训。各学科教研组推荐年轻信息员,组成学校信息骨干力量,并创造条件送骨干教师进修、培训以及外出考察、参观、学习等,更新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观念。如:为提高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我校在2010年下半年派信息教师兰杰参加了南京市举办的全国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比赛观摩活动,兰杰老师外出时,认真学习,回校后,认真总结、反思,在学校列会上进行了外出学习经验交流汇报,并向全区信息技术老师上了一堂移植课,作为青年教师,学习才能使人进步。通过专题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科研,能自主开发设计课件,制作网页,负责学科组网页和资源建设,并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从教学的整体去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d、信息专业教师培训。学校力求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思想觉悟和业务技术水平,较强协调和服务能力的信息化管理队伍,要求信息教师不仅教好信息技术课程,还应熟练掌握网络硬件结构原理,为硬件使用提供技术支撑和维护管理,并进行网络开发,维护网络安全。通过管理教师培训,学校4名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信息教师,人人能担当学校信息技术管理与服务重任,网管全权负责学校网络安全,其他教师分工协作,较好地保证了学校信息技术在校园内的正常应用。6通过培训,我校教师已基本具备了以下能力:1、高效率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2、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3、快速存储、提取信息的能力;4、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地组合和使用信息的能力。2、突出应用,加强研究。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是核心。为引领教师走出一条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新路子,学校把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学校想方设法通过搭建各种教学展示平台,使教师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设备宁可用坏,也不要让其闲坏。”这是学校鼓励教师大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经常强调的一句话。全校30个教室多媒体设备的装备普及,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在课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了“让现代教育面向每一间教室、每一节课堂、每一位教师”的目标。a、学科组探索课题研究。各教研组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的实际运用,着力构建学科资源平台,探索网络环境教学,如数学组、语文组先后参与省级课题《网络环境下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和《网络环境下语文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英语组通过《网络环境下英语学习方式的研究》推动英语教学,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课题实验组的杨柳、袁榕、李佳佳、柴坤、吉珞等老师的网络交互课曾先后参加“全国教学艺术大奖赛”、湖南省录象课竞赛、湖南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竞赛均获一等奖。b、“苗苗电视台”育人功效。学校信息组通过组建IT少年队,培养学7生采、编、录等多媒体运用能力,并协助大队部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一系列校园跟踪报道活动。大队部充分利用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优势,围绕养成教育中的行为规范内容,分阶段利用电视示教。电视台的小记者、小摄像师对学生言行进行跟踪报道,并制作成节目在周四午课堂向全校播出,产生了良好的校园舆论影响。如《交通安全知多少》《校园新闻》《诚信小天使》等一系列学生自拍节目的播出,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作用。此外,学校重大的主题教育活动、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也充分借助校园电视系统,达到拓展交流、增强实效的目的。c、中英课堂联线交流。为加强中西文化交流,深化教育改革,在市、区教育局领导的精心筹备下,我校有幸加入“长沙—牛津区域性合作项目暨中英课堂联线”项目。2009年5月,育英学校与英国伍顿圣彼得堡教会学校牵手成为网上姊妹校,英国伍顿Sally校长到校参观访问后,两校签署合作备忘录——两校将充分运用各种方式进行教育联系,开展文化互访探讨活动。2009年6至今,两校学生、教师通过电子邮件开展了相互交流,学生间建立了一对一的联系。目前,我校已成功建成两校英语交流平台,建立了“新闻发布、视频点播、在线联结、教师工作坊、学生交流间、师生留言板、”等栏目,通过这一平台实现更深层次的中西教育文化交流。2010年下半年,受英国牛津郡政府的邀请和英国文化教育处的项目资金支持,我区4位校长(包括我校龙继红校长)及卢梓忠、彭栋和长沙市市属中学2位校长在刘瑜副局长为团长的带领下,受邀代表8市教育局参加牛津郡教育局教育管理回访活动。我校龙校长还给英国的小朋友们上了一堂汉语课。通过与英国教育零距离的接触,龙校长感触很深,回校后,就开始着手将在英国学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先进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应用到学校的管理当中。网络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教学环境、丰富教学形式、畅通信息渠道,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挥学生个性特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3、树立样板,示范交流。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中,学校积极开发有效可行的项目为教学服务,并确立为示范项目,通过树立样板,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与交流。a.运用网络作文形式,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语文组开展的《交流式习作研究》课题研究,充分利用育英校园网、芙蓉区“在线作文网”进行多维交流。学校语文组和信息组联手合作,指导语文老师在校园网创立班级网站,开辟习作交流版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优秀作文,建立学生网络个人习作专集,随附评价系统,让浏览者可以随时评价学生的习作;大大提升了习作的交流面。3——6年级班主任老师还通过指导学生登陆芙蓉区“在线作文网”、“芙蓉区师生博客”网,让学生将自己的得意之作不仅提供到
本文标题:育英学校2011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146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