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的发展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基本概念与系统构成1、城市的起源与发展过程(1)城市的起源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有着百万年的悠久发展历史,但城市的出现只有3000年左右,根据考古、史料证明,中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也就是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世界上其他地区最早的城市起源也大概在这一时期,“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L·芒福德:《城市发展史》)。关于城市的起源,目前学者们一般有以下几种见解:(1)血缘制和宗教中心说。城市的起源是由于血缘制和宗教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与社会经济相结合而产生城市。美国学者L.芒福德在《城市的形式与功能》一文中指出:“生产力在一定地域的聚合力是血亲制度”,“古代城市……从特征上看,它是把宗教、科学、政治、军事、经济等诸权力包容在一个象征的集团居住区内”。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血缘关系赋予了种种宗法文化观念,并引起人口的地缘性集聚,这是城市起源的内在动因。(2)权利维系与防御说。城市的产生是由于统治者为了保护自身既得的统治地位,防御敌人的侵扰而兴起的,这表现为从景观上看,早期的城市一般都有坚固的城墙,正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中国有学者将“城”字分解为“土”、“刀”、“戈”等几部分的组成,以此说明早期城市的强烈防御色彩。(3)交易集市概说。《易经》中有关“日中而市”、“各易而退,各得其所”等等描述,说明由于早期简单的易物交易导致了集市的出现,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市场功能为主的城镇。中国明清时期江南许多市镇的兴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也有学者因此认为,“城市”即“城”与“市”功能的叠加。事实上,以上的各种假说在世界各地的城市起源中都可以找到大量的例证,城市作为人类聚落形式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物质现象,城市的起源、发展也往往不是某些孤立原因的结果。概要而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基础等,是决定城市形成、发展的最本质动因。(2)城市的发展基本理论代表人物提出时间主要观点区域理论佩鲁1950城市对周围区域和其他城市的作用是既不平衡也不同时进行的。一般来说,城市作为增长极与其腹地的基本作用机制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在城市成长的最初阶段,极化效应会占主导地位,但当增长极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极化效应会相对或者绝对减弱,扩散效应会相对或绝对增强,最后,扩散效应就替代极化效应而发挥主导作用。增长极核理论曾被广泛地应用于区域发展政策。经济学理论经济基础理论揭示了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城市经济中可以把所有的产业划分为两个部分:基础产业和服务性产业。基础产业的生产除少量供应当地消费之外,主要是为满足城市以外地区的需要而进行的;而服务性产业的生产主要是满足本城市居民的消费需要。基础产业是城市经济力量的主体,它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关键。人文生态学理论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也可以看成是人类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互相依赖和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样也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交通通讯理论1、古登堡2、梅耶1960年1962年1、揭示了交通设施的可达性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2、城市的发展主要是起源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或交易的机会,……城市居民逐渐地以通讯来替代交通以达到相互作用的目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城市的主要聚集效益在于使居民可以接近信息交换中心以及便利居民的互相交往。经济全球化理论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对于各国城市发展的影响巨大。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发展,特别是作为出口加工基地的城市。在发达国家,一些城市成功地经历了产业结构转型,第三产业已经占据城市经济的主导地位,成为区域性或全球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和跨国资本的外部控制城市进化理论城市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绝对集中”时期:在工业化初期(2)“相对集中”时期:随着工业化进入成熟期(3)“相对分散”时期:人类社会进入了后工业化的初期(4)“绝对分散”时期根据城市进化理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成熟时期,第三世界国家仍处于工业化社会的初级阶段。(2)古代的城市发展(1)城市与防御要求(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在中国的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A、商都“殷”城以宫廷区为中心;近宫外围是若干居住聚落(邑),居民多为奴隶主和部分自由民;B、曹魏邺城以一条东西干道将城市划为两部分:北半部为贵族专用,南半部为一般居住区。C、隋唐长安城,中间靠北为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其南为集中设置中央办公机构及驻卫军的皇城,均有城墙与其他东南西三面的一般居住坊里严格分开。坊里有坊墙坊门,早启晚闭实行宵禁,以便于管制。D、埃及于公元前2500年,为修建金字塔而建造的卡洪城(Kahun)是奴隶制的典型城市。城为长方形,用墙分为两部分,墙西为贫民居住区,挤满250多个小屋;墙东路北为贵族居住区,面积与贫民区相同,有10~11个大院,墙东路南为中等阶层的居住区。(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直接影响。A、中国的封建社会,自秦始皇统一全国,实际郡县制后,直至清王朝,大多数朝代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各朝代的都城规模都很大,有几个朝代还在新王朝建立之际,即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的都城。B、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小,直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伦敦、巴黎、柏林才有较大的发展。C、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而欧洲封建城市中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制度也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A、中国是地主所有制,地主可通过其代理人向农民征收实物或货币地租,地主阶级尤其是大中地主可以离开农村集中居住在城市,而封建统治的官僚阶级本身即是地主阶级或他们的代表人物。B、欧洲是封建领主制,封建主大多住在自己的城堡或领地的庄园中。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3)近代城市的发展通常把农业的产生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定居的居民点。近代的工业革命,也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有了人工的能源就有可能把生产集中于城市,从而使加工工业迅速地在城市发展,并随之带动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就如马克思所说:“人口也像资本一样集中起来”。(2)城市布局的变化:工业化初期,在工厂的外围修建了简陋的工人居住区,也相应的聚集了为他们生活服务的面包房,裁缝铺……等,以后又在外面修建工厂及工人住宅区,这样圈层式的向外扩张,成为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3)城市与环境:城市成为人类改造自然最为彻底的地方,也使城市居民减少或丧失了原有的与自然密切接触的种种优点和乐趣。如何在城市化、城市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成为现在城市规划学科的重要课题。(4)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在城市中的集中,产业门类的增加与分工协作,使城市具有强大的聚集效益,使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张。城市强大的经济实力也使其向周围的地区及城镇具有强大的辐射效应。大量相互交换的物流、人流、信息流,使城市与区域城镇的联系更密切。大城市的原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的模式,逐渐向在空间上有隔离,由便利的交通网络联系,在产业上有协作及分工的城镇群,或城镇密集地区的方向发展。2、城市的基本概念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实,尽管目前世界上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城市型地域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80%,但是人们对“城市”的理解依然多种多样。这一方面反映了城市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也正体现了城市生活多元复合、动态演进的特征。目前城市研究中各相关学科对“城市”有诸多定义,但由于这些定义往往只是抓住了城市的某一特征或仅从某些学科的特定研究视角出发,因此很难获得被普遍接受的、比较确定的城市定义。正如法国学者P.Pinchemel所言:“城市现象是一个很难定义的现实:城市既是一种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地说,也可能是一种特征或一个灵魂”。就目前各个学科领域涉及对城市的一些主要理解或认识,本书简要归纳如下:(1)城市的发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城市”是“城”与“市”功能的叠加,即政治行政中心和商业活动是城市产生的基本原因与城市的基本职能。(2)城市的功能定义——城市区别于农村不仅在于人口规模、密度、景观等方面的差别,更重要的在于其功能的特殊性。城市是工商业活动集聚的场所,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聚居的场所。(3)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城市的普遍特征。正如恩格斯所言:“像伦敦这样的城市…….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250万人力量增加了100倍”。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所谓城市,就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利用和自然环境利用为特点,以聚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的,集约人口、经济、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大系统”。(4)城市的区域定义——城市是区域的中心,通过辐射和吸引机制来影响广大的区域。日本学者山田浩之说:“所谓城市,就是包围起来的地域中心”。日本学者奥井龙太郎则认为:“城市是辽阔区域上的核心地区,是整个国土上的中心地点”。(5)城市的景观定义——城市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物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美国学者L.芒福德说:“城市既是多种建筑形式的组合,又是占据这一组合的结构,并不断与之相互作用的各种社会联系、各种社团、企业、机构等等在时间上的有机结合”。英国学者巴顿认为:“城市是一个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多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学者分别从文化、生活、生态等角度对城市进行了种种定义,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我们认为,对城市定义的基本理解应该基于三个前提:(1)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人类社会中各活动要素的不同组合(空间上的组合、种类上的组合、数量上的组合等等)形成了各种聚落景观。聚落因其基本职能和结构特点以及所处地域的不同,基本上可以分为农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但是农村聚落、城市聚落是一个连续变化的统一体,并不存在着截然的界限图1-2城市聚落景观连续变化。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各种交通、通讯技术条件的支撑,城市二元反差强烈的景观、经济社会及文化差异在一些国家、地区正日渐缩小,有人将这种现象或过程称为“城市一体化”。(2)城市的概念、定义是不断发展的。在古代,城市一般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空间限定(如城墙、壕沟等),城市的生活、功能、景观等与乡村地区完全不同。到了现代,“城市”更强调的是一个功能性的地域,未来城市方国家经历的由集聚城市化到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等一系列的城市化过程,直接导致了传统的城市生活、功能、景观等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全球劳动地域分工的重组又导致了现代城市功能的巨大变化:一些城市由地方性职能向区域性职能、全球性职能转化,一些城市的影响地域和它的空间实体地域大大分离,例如纽约、伦敦、东京三大城市的经济职能影响范围事实上是世界性的;而随着信息网络、交通、建筑等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城市空间形式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例如出现了许多“后现代城市”、“未来城市”的概念,一部分实体的城市空间功能正在被“虚拟空间”所取代,出了诸如“虚拟城
本文标题:第一章城市与城市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152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