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一章城市规划原理-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居民点的形成二城市的形成一居民点的形成无固定的居民点-----开成稳定的劳动集体-----农业,蓄牧业的形成及相对分离(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分工)-------新石器时代之后-------固定居民点的形成。居民点依水而集从早期人类发展的共性上看,文明的诞生都离不开农耕业的发生发展。四个地区的地理特点是:1、纬度位于中纬度,气候不冷不热、不干不湿,适于农作物生长;2、有稳定的自然水流域,可以进行灌溉;列3、土壤质量好,肥力高,利于农作物生长;4、植被中等茂盛,既能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又不会侵蚀农业生产;5、平原广阔,利于开垦。二、城市的形成(一)城市形成的动因当农牧业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就出现了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就成为了城市。剩余产品使私有制成为可能,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所以,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在人类文明的各个发祥地,尽管城市产生的年代有先有后,但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都是相同的。城市的理解城市形成的动因(是什么导致了城市的形成?)1.劳动大分工2.工业化(直接影响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形成过程1.城市是阶级斗争的产物2.城市=城+市≠城+市反映城市的变迁三、城市的定义(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居民点——有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那些有防御作用的墙垣不能称为城市。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我国1955年曾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大于2000人,非农业人口超过50%以上,即为城市型居民点。工矿点常住人口如不足2000人,在1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超过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2)城市与农村的区别城市与农村的区别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同,即:产业结构(农村的居民以农业活动—第一产业为主)人口规模(城市人口规模大)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城市人口集居密度大)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3)现代城市的含义:人口数量(即城市规模)产业结构(各产业构成)行政管辖的意义3.城市居民点的划分:城市型居民点乡村型居民点居民点行政村自然村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建制镇集镇村根据考古发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在农业社会历史中,尽管出现过规模相当可观的城市(如我国的唐长安城和西方的古罗马城的人口都达到了100万左右),并在城市和建筑方面留下了十分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但农业社会的生产力十分低下,全社会的绝大部分人必须从事农业生产。这种对于农业的依赖性决定了农业社会的城市数量和规模都是极其有限的。决定城市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对于我国古代城市的历史研究表明,封建社会的重要城市都是具有政治统治作用的都城和州府城市,只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清时代,在一些交通便利的城市形成了较具规模的商业和手工业。西方研究也同样证实了农业社会的城市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在1600年,只有1.6%的欧州人口生活在10万或以上人口规模的城市,到了1700年和1800年,相应的数字仅上到1.9%和2.2%。从18世纪开始,人类经历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和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演进过程。工业化带来生产力的空前提高,不仅促进了既有城市的扩展,而且导致新兴城市的形成。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是与工业化进程紧密相关的。工业化对于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村的推力”。工业技术使劳业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类基本需求,而且导致越来越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以工业化较早的西方国家为例,英国的男性农业劳动力从1815年的180万下降到1961年的50万,美国的农业人口比重从1880年的44%下降到1964年的6.8%。就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而言,国家统计局的《1996年中国发展报告》估计为1亿人左右,国家计划委员会的《1996年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报告》估计为1.5-1.8亿人。另一方面是“城市的推力”。工业的兴起为庞大的劳业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工业的就业规模逐渐超过了农业。城市所具有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之成为工业经济所必须依赖的物质载体,因而也就成为工业社会的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以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为例,工业革命的初始时期并没有对城市发展造成显著影响,直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工业生产所依赖的能源和交通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煤替代水成为工业的主要能源,铁路替代河道成为运输的主要方式,从而为工业的大规模集中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开创了城市的新纪元。以英格兰和威尔士为例,在1801年只有10%的人口生活在10万人口或以上的城市,在40年后翻了一番,再过60年又翻了一番。到1990年,英国已是一个城市化社会。在工业化进程相对较迟的其它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更为迅猛。就居住在10万人口或以上城市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0%上升到30%的速度而言,英格兰和威尔士用于79年,美国用了66年,德国用了48年,日本只用了36年。在我国,尽管各种原因使城市化进程明显地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但在1981-1995年期间,城市数量从233个增加到640个,建制镇数量从2628个增加到16992个。在1995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约为29%,但这个数字并不包括城市中数量可观的非户籍常住人口。据估计,全国常年在外的民工人数高达4000万以上。以上海为例,1999年的非户籍常住人口约为200万。综上所述,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是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因。其它因素也许会使城市化进程出现波动状况,但无法改变工业化导致城市化和城市促进工业化的基本趋势。在2000年,全世界人口中已有50%左右生活在城市地区,因此可以肯定,21世纪将面对一个城市化的世界。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古代的城市发展二、近代城市的发展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城市的发展概述一.古代城市的发展1.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殷周时代的城市:商城(郑州)周代的都城:周王城春秋战国时期的城:齐临淄燕下都赵邯郸秦汉时期的城市:汉长安隋唐时期的城市:唐长安日本(平城京、平安城)宋时期的城市:北宋东京(开封)宋平江府(苏州)元大都(北京)明清时期的城市:明清北京2.国外古代城市的发展a.早期的城市巴比伦城米列都城雅典卫城罗马营寨庞贝城b.中世纪的城市佛罗伦萨提姆加得威尼斯锡耶纳巴黎3.古代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城市与防御的要求社会形态与城市布局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4.古代城市发展的方式a.有机生长方式b.规划建设方式二.近代城市的发展工业革命18世纪下半叶始于英国,19世纪40年代英国基本完成。法、德、俄、日在19世纪内相继完成。1781年,瓦特发明蒸汽机,1814年,史蒂芬发明机车。火车、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促进了城市间的交往,机器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经济革命带动了政治革命,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趋于成熟。工业革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机器的发明使工人的数量急剧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交通设施的发展使城市的联系更为快捷,运输量更大生产力的提高与人口的增加形成良性循环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城市建设管理的变化工业城市的诞生产业革命后,英国出现新的产业中心: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古代的城市发展(一)城市与防御要求“筑城以守余”——加强了防御的要求,产生各种不同的城墙。兵器技术的进步,如火药用于战争,迫使城墙加厚,包砖等。从防御要求出发,在城市的平面布置中,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射击等。巴比伦城防御体系罗马帝国Timgad城里欧洲中世纪Scamozzi理想平面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二)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布局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有明显的反映。欧洲中世纪市民阶级与封建阶级的斗争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三)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直接的影响。中国自秦王朝统一全国后,可以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以超经济手段,建设城市,都城规模都很大。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小。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欧洲封建城市中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欧洲封建城市中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第二节城市的发展(四)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制度也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二、近代城市的发展(一)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集中于城市,加速了城市的发展,失去土地的农民大量流入城市,成为工人,这也加速了城市化。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二)城市布局的变化工业化初期,圈层式的向外扩张由于于工厂生产的需要,出现了城市的仓储用地及对外交通用地城市人口的集聚,为满足人需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及内容不断变化城市中出现商务贸易活动的区域城市类型也不断增加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三)城市与环境城市是自然环境变为人工环境的过程,成为人类改造自然最为彻底的地方第二节城市的发展(四)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促使城市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的聚集工业社会使城市高度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出现了由于工业化及人口增加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1、生态环境问题2、交通问题3、郊迁现象4、区域城镇的联系更为密切(二)城市发展的规律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根据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城市经济可以分为基本的和从属(或非基本)的二种部类。基本经济部类是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外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即以“出口”为主的经济活动;从属经济部类则是为了满足城市内部的产品或服务需求。两者的关系通过基本经济部类输出产品和服务,城市从外部不断地获得收入,才有可能产生城市自身对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其中的一部分将由城市自身来提供,于是就促进了从属经济部类。因此,基本经济部类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基本经济部类的就业人数增加将会带动从属经济部类的就业人类增加,总就业人数的增加又会带动城市总人口的增加,而总人口的增加又会产生新的物质和服务需求,由此又促进了从属经济部类的发展,形成一个循环和累积的反复过程,被称为基本经济部类的乘数效应,即基本经济部类对于整个城市经济的带动能力。此外经济基础理论认为,城市发展过程包括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专门化,城市发展最初依赖某个或某些具有出口能力的企业;第二阶段是综合化,出口专门化的企业具有联动作用,产生“上游”和“下游”企业,形成出口综合体;第三阶段是成熟化,基本经济部类带动非基本经济部类,形成完整的城市经济体系;第四阶段是区域化,有些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但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心城市。在区域性或全球性竞争中,只有少数城市能够成功地占据主导地位,大部分城市则会停留在前面几个发展阶段,甚至陷入衰退的困境。根据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如果一个城市的基本经济部类属于正在增长的产业,那么这个城市的发展潜力就比较乐观;如果一个城市的基本经济部类不仅是增长型的而且是多样化的,那么这个城市的发展前景就会相当强劲了。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城市进化理论认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各个城市发展具有相似的进化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绝对集中”时期:在工业化初期,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2)“相对集中”时期:随着工业化进入成熟期,在人口继续向城市集中的同时,开始向郊区扩展,但城市人口的增长仍然高于郊区。(3)“相对分散”时期:人类社会进入了后工业化的初期,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郊区的人口增长超过了城市的人口增长。(4)“绝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进入成熟期,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
本文标题:第一章城市规划原理-城市与城市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152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