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第一章安平县基本概况
1第一章安平县基本概况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一、地理位置1.区域位置安平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9′-115°41′,北纬38°05′-38°21′。东与饶阳县交界,南和深州市、辛集市毗邻,西靠深泽、安国,北连博野。北距首都北京市250公里,西距省会石家庄市91.2公里,东南距衡水70公里,共辖3镇5乡230个行政村,总面积505平方公里,耕地50万亩。2.区位优势安平地处北京、天津、石家庄三角中心,既属环渤海、环京津开放地带,又在京九铁路大动脉沿线。滹沱河、潴龙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境内衡(水)保(定)、正(定)(大)港两条省级公路贯穿县境,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与(北)京深(圳)、(北)京福(州)、石(家庄)黄(骅)高速公路相接,东距京九铁路10公里、大广高速7公里,南距石黄高速公路25公里,北距首都机场238公里、天津港口248公里,西距石家庄机场90公里,交通四通八达,极为便利。二、自然资源1.自然条件安平县属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少雨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气温适中,冬季寒冷少雪,四季分明,干湿交替。常年平均气温12.4℃,无霜期187天,日照2526.7h。2安平境内滹沱河、潴龙河两条河流自西向东贯穿而过,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537.2mm;地下水储量丰富,深层地下水水质较好,是优质的淡水资源,全县深层地下水年允许开采量1768.4万m³,矿化度小于2克/升的淡水面积为463平方公里。2.资源(1)土地安平县土地面积505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50万亩。土壤母质类型以河流冲积物为主,西部有少量的冲积洪积物。土层深厚,冲积层次明显,表层质地以沙壤、轻壤质沉积物为主,土壤颜色发灰,富含云母。土壤养分包括有机质、氮素、速效磷、速效钾及微量元素等。(2)地热安平县属华北断坳中的冀中台陷,特有的地层构造为地热资源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热储条件,矿化度较低,水量较大,水头高,具备很好的开发前景。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一、人口、行政区划2010年末全县户籍人口32.9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4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3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4%。安平县现辖3镇5乡230个行政村,包括安平镇、马店镇、南王庄镇、大何庄乡、两洼乡、程油子乡、大子文乡、东黄城乡。3二、社会经济发展“十一五”期间,安平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8.4%;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12.88%,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外贸出口总额实现3.8亿美元,是“十五”末的4倍;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不断取得新突破,“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县域综合实力位居衡水市前列。2010年安平县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2.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8%;人均全县生产总值20445元,比上年增长5.26%。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2亿元,比上年增长3.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6.8亿元,比上年增长12.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全年实现财政收入4.4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40.9%。财政支出结构的不断优化,对科技、教育和社会保障等资金保障力度加大,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建设取得了实质进展。三、主要产业发展情况1.第一产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生产再获丰收。2010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0.2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粮食总产量24.3万吨,棉花2119吨,油料7073吨。五年间累计出栏生猪462.4万头,实现销售收入36.59亿元;累计增加造林面积18400亩,全县林木覆盖率达4到14.4%。2.第二产业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实现规模工业利税2.6亿元,比上年增加46.22%,其中利润1.6亿元,比上年增加42.11%。全县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17家,7家位列衡水市百强,12家成为国家定点生产企业。丝网产值达160亿元,五年增长了1.5倍。丝网大世界年销售额达54亿元,成为河北省十强市场和全国百强市场之一。3.第三产业2010年安平县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9.81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9.22%,第三产业继续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第三节相关规划概况一、《安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平县“十一五”规划实施顺利,为“十二五”期间实现新的发展提供了较好条件。《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安平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以丝网生产、汽车制造、生猪养殖、物流信息为主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努力打造一个更具实力、魅力、影响力的“天下网都”、“宜居之城”、“红色安平”,冀中南地区5宜居宜业特色城市基本形成。《规划纲要》的预期目标是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09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投资合理较快增长,年均增速保持26%以上;消费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9%;全部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达50%以上,全部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实现“双翻番”;城市化水平达到4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二、《安平县“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三、《安平县农村清洁能源“十二五”发展规划》第二章农村可再生能源资源概况第一节农村基本情况简介安平县下辖230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2.65万。耕地面积50万亩,2010年粮食产量24.3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5646元。县域内的广大农村是安平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支撑。一、地理地形本县属华北断坳中的冀中台陷,东西横跨冀中台陷中的两个四级构造单元,西部属于高阳台陷的一部分,东部属于饶阳断凹的一部分。境内多为滹沱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略显西高东低,平均坡降为1/3250.海拔最高31.5米,最低18.5米。滹沱河自西向东流经本县,曲度小,西部河谷宽约300-500米,东部河谷宽约200-300米,谷深2-4米。6二、气候气象安平县属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少雨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气温适中,冬季寒冷少雪,四季分明,冷暖干湿差异明显,雨热同步。其相关气象条件如下:历年平均降雨量537.2㎜历年最大降雨量832.1㎜历年最小降雨量330.1㎜历年平均气温12.4℃历年最高气温41.3℃历年最低气温-22.4℃历年平均日照2526.7h年平均相对湿度65%最大相对湿度82%最小相对湿度54%历年平均风速2.4m/s历年最大风速20m/s历年最大冻土深度48㎝三、交通状况安平境内衡(水)保(定)、正(定)(大)港两条省级公路贯穿县境,东距京九铁路10公里、大广高速7公里,南距石黄高速公路2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对交通需求的快速增长,安平县对城乡基础建设加大了投入,乡村公路不断延7伸,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连接乡镇、通达村庄的农村客运网络体系逐步形成,基本实现了路通车通;群众有路走、有车坐,农产品得以快捷运送。第二节农村可再生能源资源概况一、资源量情况1.风能2.太阳能二、生物质能源介绍1.沼气资源2.秸秆资源安平县是个传统农业县,农业基础比较雄厚。农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山药、大豆等为主,具有丰富的秸秆资源。目前安平县农作物秸秆利用主要用作“四料”,即投入柴灶作燃料、用作牛羊等家畜饲料、用于秸秆还田作肥料和用作编制、造纸、培养基的原料。3.绿色能源植物种植和加工第三章农村用能情况第一节农村人口分布及能源消费供应情况一、乡村及人口分布2010年,安平县3镇5乡共有行政村230个,村庄户籍人口达8到22.6万人,各乡镇人口数均在2万以上。全县总户数为98370户,其中农村总户数79355户。二、农村电力、天然气等消费情况2009年农村用电量为25146万千瓦时,三、薪柴、沼气、太阳能消费供应情况第二节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特点及应用情况一、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特点及应用情况目前多数农村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发展主要依靠企业自身力量,自身投入少,使用分散,缺乏高端科研人才和核心技术,难以取得突破。多数农村能源企业技术基础薄弱,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低下。安平县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特点主要是注重秸秆综合利用和沼气方面有关技术。近期安平县将着力研究秸秆生物质气化技术,更加合理地利用农作物秸秆。二、农村可再生能源应用情况1.沼气利用现状2.秸秆利用3.太阳能热利用第三节农村能源已建成的重大项目
本文标题:第一章安平县基本概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15322 .html